第18章湘乡练勇 - 湘军为什么这么牛 - 王纪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8章湘乡练勇

曾国藩之前就有湘军。

——王闿运

湘乡勇团练的先驱

咸丰二年,太平军把战火烧进了湖南。这个省份的读书人面临着重要的抉择。第一个选择是要不要参与这场战争;如果选择了投笔从戎,那么在两个对立的阵营之间,选择哪一方去加盟?湖南的书生们开始躁动不安。多数人在积极地思考,不少人开始行动。

李续宾,曾经参加过镇压李沅发造反的湘乡人,此时活跃起来。

这时的李续宾,尽管小有战功,但还不是名人。不过,他的出身是值得自豪的。他生长于湘乡的名门望族,先祖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郑孝王李亮。宋朝和明朝,李亮的后代都有人出仕为官。李续宾的曾祖父李本桂虽未做官,却是富甲一方,生性慷慨,借钱给别人,一百两银子以下不记账。祖父李百诗也很豪爽,助人为乐,唯恐不及,生平捐资修桥修路,建造庙宇,花去数百两银子;为人也是宽宏大量,别人得罪他,他从不计较。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我只是可怜对方的愚昧。”

父亲李登胜是一位书生,擅长近体诗,精通书法。家乡有座关帝庙,悬挂“浩气凌霄”的大匾,就是他的手笔。李登胜虽然只是中产阶级,却继承了父辈的传统,仍然乐善好施。他特别爱惜人才,经常召集文人墨客吟诗饮酒,看重有道安贫之士,也以教授门徒为乐,但不肯收取学费。

李续宾共有兄弟五人。长兄李续宦,候选从九品;二兄李续家,国学生,道光二十年乡试不中,绝进取意,隐退从商;三兄李续宽,因团练乡民有功,授主事分部补用;老四就是李续宾;还有一个老五李续宜。后生可畏,老四和老五,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湘军大佬。

老四李续宾出生于嘉庆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西历1818年6月21日。前面说过,他与刘长佑同庚,年长几个月。出生地点是湘乡县上里崇信四十三都岩溪里李第。这个地方,现为涟源市荷塘镇古楼村西山组。清末的湘乡是个大县,分上里、中里和下里,如今分属于双峰、湘乡、涟源和娄底四个行政区。弄清这一点对于分辨和考证湘军的源流十分重要,所以这里交代得比较仔细。

李续宾出生的前三天,李宅前面的温江井,井底忽然涌出一线红色的水流,喷出井口,顺流而下百丈,纹丝不乱。用水桶汲取一看,还是清水。这线红色的水流,直到李续宾出生后才停止喷涌。乡人都来观看这个奇景,无不称异。还有一件事情也很怪。李续宾出生在早晨六点,母亲萧夫人室内忽然出现一道异光。那时日出已有三刻,但平日却从未见过阳光如此明亮。李宅后面有片树林,此时聚集了鸟鹊千百,共同和鸣,节奏明快。种种迹象,都成了烘托这个男婴问世的吉兆。

李续宾出生后的表现果然有些不凡。周岁便能下地行走,在长辈看来,已有龙行虎步之概。四岁跟随三位兄长入学,诵读《孝经》及四子书,并学习写字。六岁学算术,读《毛诗》。七岁学《尚书》,辨别百谷蔬果种类。八岁学《周易》。在春秋佳日,跟随父亲游山,了解花木昆虫的名字。

李续宾十岁身高已超过四尺,在当时算得上很高的身材。和刘长佑一样,他生来就有超人的力气,这时已能挑起百斤重担。李登胜每天为他讲解治乱安危的来由,以及什么是忠奸邪正。

李续宾一生有四大特长,从十岁开始已经表现出第一种兴趣。他开始认真钻研地理,二兄李续家是个方舆学者,对他影响很大。

李登胜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一年他叫李续宾单独去县城缴纳农业税。老师李白适说:“续宾年幼,让他独自远行,恐有不妥吧?”李登胜说:“我觉得这孩子能行,就让他试试吧。”

一个十岁的孩子独自出门,往返一百六十里,身上带着钱,还要跟衙门里那些狡猾的职员打交道,很少人会有这样的经历。而李续宾偏偏办好了事情,没让衙门占他的便宜。他在县城结识了同年的王勋。两个孩子一见如故,热情订交,约定岁时往还,互证所学。李续宾结交的这个王勋,就是湘乡勇元老王珍的哥哥。五天之后,李续宾平安返家。李登胜大喜,听说他还交了个读书的小朋友,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第二年九月,王勋果然过来看他,拜谒李家父母,住了两天才走。这一年李续宾开始发展自己的第二个兴趣:骑术和相马。李登胜家里养着两匹马,李续宾一边学习骑马,一边当起了伯乐。这个本领在他投入湘军之后起了极大的作用,胡林翼和曾国藩得到马匹,常常请他鉴定优劣。

李续宾爱好广泛,一边读书,一边掌握实用的技能。十四岁时,家里来了一个精于射箭的少年,跟他一起念书。此人名叫彭昌侃,李续宾跟他共砚四年,同时向他学习射箭,进步飞快。

这个好学的孩子从十五岁开始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由于父亲多病,医药费用大增。加上好客乐施,家境每况愈下。李续宾的诸兄发奋经商,而他则专门操持家政,此后二十年未曾卸肩。除了照料父亲,还要料量米薪,养鱼养猪,莫不躬亲。只要闲下来,便温习功课,照着家藏的米芾字帖,右腕高悬,每天临写,手抄《尔雅》。

十六岁那年,李续宾将夫人谢邦铠娶回家中。其时一位兄嫂已经故去,其余三兄尚未娶妻,只有谢夫人先嫁到李家,家务事便全部落到她身上。后来兄弟分别娶妻,主事者仍是这位谢夫人。门庭之内,唯有肃敬之容、欢乐之声,不知有所谓倦怠傲慢之态、诟厉嬉笑之事。在李续宾的主持下,李家在住宅四周开荒,广植果木,种了几百棵茶树,还种了二十亩棉花。

李续宾十八岁去县城缴税,顺便看望王勋,登堂拜谒王勋父母。正好县令考录武童。王勋说:“你精于射技,如今碰上了,何不参加考试,夺个冠军呢?”可是李续宾自命为读书人,将练武作为业余爱好,他回答说:“我不想以此求名。”

第二年四月,王勋来看望李续宾,告诉他一个好消息:“本县中里有个罗先生,一介寒儒,坚持在家乡讲学,人们都说他迂腐,读书人却对他钦佩不已。我们既已结拜兄弟,道义性情相孚,互通有无,共担患难,何不一起拜到罗先生门下呢?”

李续宾欣然同意。他们约好时间,一起去听罗泽南讲学。后来两人都因家事缠身,没有坚持下去。野史介绍李续宾认识罗泽南的经过,另有一种说法。他和弟弟李续宜年轻时卖布为业,每天守在铺子里,老是坐在一个角落里读书,端直不倚。罗泽南多次从布店前经过,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给他讲解求学的方法。李家兄弟便拜他为师,成为他的门生。

从道光十八年开始,李续宾遵照父命参与团练乡民的工作,成为家乡团练的常务干事。从这一年开始,他发展出了第三种兴趣:打猎。这种本领,对他后来的军旅生涯大有裨益。

父亲久病,激发了李续宾的第四种兴趣:学医。二十三岁那年,他把给父亲治病的大夫刘君岧留在家里,拜他为师,开始钻研歧黄之术。此后他经常为乡人治病,以开具古方为主,药味少而分量重。他经常对病人说:“病到中期,就要休息了。”他从此打下医学基础,从军后既是将领又是军医,士卒有病,他往往亲自诊治。统兵八年,军中没有流行疾病,全靠这位兼职军医采取了积极的防疫措施。

道光二十二年(1842),洋人再次侵犯浙江,进逼江宁,大学士耆英以五口通商为条件与之讲和,李续宾大为忧虑。他在大庭广众中可以终日不发一言,但他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只是不肯轻易说出口来。胡林翼说他言简意重,渊默雷声,可谓山不言高,海不言深。

李续宾看到了满清武力的衰败,隐隐感觉到天下将乱。他运用自己的第一种特长,开始摹绘地图,作为军事资料的储备。此后的十来年中,他共摹绘地图九百多张。这是一笔宝贵的兵学财富,在他从军后为部队作战带来了许多方便,连曾国藩都曾借用他的安徽省全图。

李续宾一边心忧天下,一边务农自给。父亲为人排难解纷,周济贫乏,加上近年捐款团练乡勇,家用更加困难。父亲在本乡的名望日益崇高,来访的客人与日俱增,开销越来越大。他把自家的田地卖掉一多半,号召子弟们仿效先儒的榜样,从事农业生产。他留下四十亩田用于自给,令李续宾兄弟分灶吃饭,每人发给三亩田,债务也要共同承担,让儿子辈经历艰苦。

道光二十五年(1845)秋天,庄稼将要成熟,天下大雨,禾尽萌芽,湘乡遇到大饥荒。李续宾和诸兄都要借钱到外地买谷子回家果腹。李续宾的次子李光久在饥荒中出生。李续宾这个儿子后来成为湘军名将,在对日作战中出了大力。

李续宾从此没有多少时间用于读书。他要操持家政,还要给长子李光大当家教。他和王勋都让弟弟就学于罗泽南,而他们自己则只能抽空去向罗泽南请教。

为了偿还债务,李续宾冬季种麦,比平常所种收获多了一倍。他与诸兄一起,把上年的借款全部偿还。这时湘乡附近的县份都有强盗为患,广西边界劫杀更加猖獗。李续宾号召邻里以练团自固,唯独他的家乡十分平安。但李续宾深忧天下将乱,加紧钻研军事,经常用巨幅纸张摹绘地图。乡人有共同经商而争夺财产者,李续宾将他们召到团练营房,为他们排解纠纷。他还通过狩猎活动习武,猎得许多獐麂雉兔。

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月,李续宾到县城纳税,顺便参加有司考试,居住在涟滨书院。杨载福因军事抵达县城,李续宾前去拜访,两人定交。

这一年李登胜六十寿辰,李家宅第贺客盈门,未来的湘军大帅们齐集一堂。罗泽南率其门人钟近衡、王勋、王珍、刘典、杨昌浚、康景晖来祝寿。前来贺寿的亲戚朋友还有萧启江、刘腾鸿、刘蓉等人。这些人都是当世俊才。这次罕见的群贤盛会产生了一部诗集,罗泽南作序,王珍书写。作者有刘腾鸿的父亲刘象观,以及谢琇、杨昌浚、康景晖、李登墀、李续禋、李杏春和钟近衡。聚会上还定下了李家的两桩婚事,刘蓉将女儿许给李光大,钟近衡将女儿许给李光久。

李续宾兄弟努力开源节流,诸兄经商每年都有收益,李续宾总管家政,竭力节用,清偿了所有的旧债。李登胜所卖出的四十亩田,地名叫鸠鸡塘,买主因负债非常窘迫,也想卖掉那块田,开价五百千,比买进时的价格略高。李续宾打算收复故业,征得父兄同意,双方已订立合约。

岁暮,李续宾徒步前往宝庆取款。李续家因商号生意萧条,拿不出钱给弟弟。二兄还说,鸠鸡塘的田产贫瘠寡产,每年收成不过三四十石,既然已经放弃,又何必收回呢?

李续宾说:“农民懒惰,怎能责怪田地呢?”回家之后,他再次前往宝庆,只拿回一百千。李续宾素重信誉,闻名四乡,不愿违背合约,以免有失于义道。他为此事郁闷不乐,常常深夜独自悲叹。最后,他决定独力承担这份负担,私下向人贷款,借得三百千,然后卖掉自己所有的财产,凑足金额,支付了购田款。

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续宾在鸠鸡塘那片田里盖了住所,雇用三人,养了两头牛犊,亲自耕种,还蓄水养鱼,在荒地上遍种蔬果茶麻。他同时还要亲自教授两个儿子。田地离家三里许,李续宾隔一天看望一次父母,风雨无阻。夏天又发大水,李沅发在新宁造反,李续宾应邀组建乡勇,前往新宁作战(见本书第二章),一个多月后返家。

李家兄弟经过三年的努力,迎来了家道隆盛的局面。由于父母健在,他们都以分灶吃饭为耻,认为兄弟不能持有私财。李续宾征得父母同意,在道光三十年(1850)重新合灶。人多了,房子没有扩大,大哥李续宦迁到别处居住,财产却没有分开。

咸丰元年(1851),广西时时传来战争的警报,湖南人心惶惶,乡人恐惧,李续宾加紧举办团练,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他开始撰写《孙子兵法易解》,用通俗的语言阐释古代的军事理论,供乡团的团长及乡民讲习。可惜这本书未能付梓。

正是在这一年三月,他去参加县试,受到知县朱孙贻赏识。四月间,他抵达长沙,建议官军使用火器对付造反武装。十月份,王勋来探视李续宾,商议练团一事。李续宾说:“以正人心为主,以固人心为先。”他们商议的办法是,乡人每三口壮丁中抽出一人报名参加,团长登记他们的姓名、年龄和住址,每人发给一件武器,守望相助。有事鸣锣召集,无事则各执其业。作战结束后,父老公议,决定赏罚。花名册由团长保管。乡民所捐的费用,用于作战时开办伙食,购买刀矛炮火。湘乡上里的团练由李登胜倡导创办,而实际的操作则是李续宾抓起来的。

这一年,李续宾捐钱买了一个从九品的官衔,表明他愿意在官方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咸丰二年(1852)四月,太平军进占道州,朱孙贻来到茯苓桥办理公务,召见李续宾,说道:“本县听说上里的团练办得有声有色,想看看你们的操练。”

“回禀朱大人,上里团练,只订下了团规及章程,其实并无常备部队。”

朱孙贻说:“本县需要乡勇搜捕本地会党,你们要抓紧组建部队,克日出发。”

过了几天,朱孙贻给李续宾发了个红头文件,催促他率部上路。李续宾只得招募二百人起程。朱知县只下命令,并未拨款,李续宾只能从自家拿钱充做军饷。部队开到朱清渡,听到几声枪响,以为会党杀来了,乡勇跑掉一多半。有三人平日号称胆大有力,此时也仓皇逃回家中。李续宾苦笑几声,只得增募几十人,补充缺额。

这次逃跑事件算不上坏事,胆小的逃跑了,留下的都是硬汉。第一次招募的兵员中,仍然有不少留下来,其中就有六个人后来成为大佬级的湘军将领,他们是胡中和、周宽世、蒋益澧、萧庆衍、李登辟、李续焘;增募的兵员中,又有五位日后成名的湘军大佬,他们是周达武、朱品隆、胡裕发、刘神山、李存汉。其中的周达武是个蛮汉,贩运时与人争道,负气伤人,被捕下狱。李续宾把他从监狱里保释出来,带到军中,加以教训,于是成材。

另一个创始者

湘乡知县朱孙贻在咸丰二年(1852)四月急于调集乡勇,没想到喜从天降,本县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书生主动向他请战。此人名叫王珍。他给朱知县写了一封信,请求团练乡勇,抵御已经杀入湖南的太平军。他说,广西造反军势不可当,只有靠乡勇堵御,才能将他们挡在湖南。如果知县能交给他几千乡勇,他愿领着部队去湘南杀敌。

王珍的运气不错,湘乡县的父母官不仅是一个团练迷,而且眼光看得很远,决不满足于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跟这个年轻人兴趣相投,不但没有像多数昏官一样申斥他痴心妄想,反而鼓励他团练乡民。事有凑巧,恰在此时,骆秉章正在积极部署湖南防务,命令湘乡县招募乡勇。王珍得到消息,邀约一些同志来开会讨论。

王珍的同乡友人刘蓉正遭丧母之痛,王珍前去吊唁。哀悼之余,他颇为兴奋地说:“朱县令奉了骆巡抚的命令,要招募一千多名乡勇,前往衡州防堵。他让我们借贷军饷,用于训练。”

有了官府的支持,王珍立刻进城,在县衙门口招募乡勇。可是县民过惯了太平日子,加之太平军还在千里之外,大家并没有感到战争的恐慌。王珍只是一介书生,却比武官还要卖力,四处动员,号召人们武装起来,准备打仗。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点像痴人说梦,要不就是疯子。王珍后来回忆说:“当时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没有一个不笑话王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