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域风云第一百五十章趁虚而入
屋漏偏逢连夜雨,司马隆身死的同时,司马家北边边境传来了元王街攻城的消息。
正如杨尚所料,轮回殿与司马家的大战,终于打破了北境三足鼎立的平衡态势,此时司马家的的失利刚好给了元王街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一代元王街之主——孛儿只斤·铁鹰,雄心勃勃,上位以后,与袁家和司马家的战争大大小小的进行了上百次,都没有孛儿只斤进展,如今出现这么好的机会,孛儿只斤·铁鹰岂会浪费。
此时的北境正进行着最激烈的战争,不过一天,这片土地上便埋下了两百万大军,不过值得注目的是,至今为止,虽然司马家死的军卒最多,但是元王街至今还没有侵入司马家一寸土地。
厉害。
凡是看到这一幕的人,恐怕都得为司马家竖大拇指。
这次元王街势在必得,一次性派出了三位大焦热境,十二位焦热境,三百万大军,而司马家不过百万大军,一位大焦热境,五位焦热境罢了,竟能挡得元王街不能寸进。
不过也就如此了,司马家的五位大焦热境一天过去,还活着的不过两位罢了,而能战之士卒更是只剩下了二十万。
“老祖,子孙惭愧,不能守住司马家的的江山,如今实力悬殊,只能拼死一搏了。”
司马家大营里,说话的是一位剑挑眉心,略显疲惫的英武男子,他身边正站着一位有鹰视狼顾之象的男子,灵身将相,应该是他的守护灵了。
没想到这司马家的将领竟然是得到了祖先的认可。
“用,未算胜先算败,如今既然处于劣势,破釜沉舟只是鱼死网破之局,我司马家传承这么多年,靠的可不是莽,而是算,先撤吧,我们的敌人可不只是这北边,南边可是还有一头恶狼啊。”
原来那男子就是司马家的第三位也就是最后一位大焦热境寄灵人——司马用。
司马用按辈分来说是司马融的表哥,司马用的父亲正是司马融的亲二叔,司马家家主之位如果不是司马隆帮偏架,恐怕现在在晋王街大殿主位坐着的就不是司马融,而是司马用了。
司马用之才,司马家皆知,如果司马用能成为家主,这才自然能带司马家走出另一番光景,可是家主之位既然被司马融得了去,那他的才可就有些多余。
为了不被清算,司马用领兵到了司马家北方边境镇守,如今已是十年多了。
这十年里,司马用可以说是矜矜业业,忠心耿耿,守护司马家边疆的他打退元王街了元王街无数次的进攻,还未曾表现过一丝反迹。
如果是正常情况,司马用就应该被相信了,然后返回司马家中心,可是司马用的守护灵是司马懿,没错,就是那个一手缔造了晋朝底蕴的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
),男,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
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
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
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
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马懿少年时和胡昭关系很好,周生欲杀害司马懿。胡昭知道后立刻涉险寻找,在崤山渑池之间找到周生一行,请求他们放过司马懿,周生开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诚意最终还是感动了他,救下司马懿。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
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阉宦之后,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
曹操对使者说,他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将他逮捕。司马懿听说后非常畏惧,只得就职。
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假装拄拐不去。
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
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指蜀地)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
但是曹操却说“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这是人心无足。”所以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计策。既而司马懿跟从曹操南征孙权,大破孙权。大军回军之后,孙权遣使乞降,向曹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劝说曹操称帝。
曹操说“孙权小儿这是想要把我放在炉炭上啊!”司马懿对答说“汉朝的国运将要终结,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还臣服听命于汉。如今孙权称臣,是顺应天人之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当时司马懿每次参与谋划,都有奇策,所以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司马懿转任军司马,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
同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当地霖雨水灾困住于禁七军,关羽趁机进攻。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
因汉献帝在许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
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说“于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把这件事告知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
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
之后曹操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的敌对势力,想把他们迁走。
司马懿认为“荆楚之民大多轻脱,轻易移动怕是难以安定。如今关羽刚刚被击破,藏窜逃亡者也在观望时局。如今将那里的人迁徙,既伤当地人的心意,也令想要回来的人不敢复还。”
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没有移民。之前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