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历史(下) - 帝国太师 - 瘾与小巷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帝国太师 >

第28章历史(下)

就在诸大臣以为腥风血雨会以潭王自焚,潭国被除而结束。

李景隆当时也与众人一起放下心后,他却突闻河南侯陆聚、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今天被皇上赐死。

不过当时李景隆反而不再害怕,他已经有些麻木。

紧接着回北平养病的燕王不但得以痊愈,且参奏晋王得知太子亲近儒臣,不为父皇所喜。晋王常与他心腹说,自己日后将登大宝。且在五台山,准备好了登基必用的物品……

皇上得知后,立即召晋王进京询问。看到潭王举家自焚,晋王慌不择路地向太子求救,让太子替他向皇上解释。

见晋王如此,太子反而信了燕王所奏是真。太子虽替晋王解释,但有多少真心实意,可想而知。

就在众人皆以为皇上将会处置晋王之时,皇上却遣使痛斥燕王无兄弟友爱之心。并且在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将辅佐燕王的傅有德之女许配给晋王世子。

许多人认为一向被皇上喜爱的燕王,已开始失去皇上的厚爱。

不同于被皇上眼花缭乱的手段而只看到眼前的多数人,李景隆是一直在留意前元太尉动向之人之一。

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九日,前元太尉被皇上任命为中都凤阳留守中卫指挥同知。同年九月十三日,皇上擢升前元太尉为留守中卫指挥使,且赏了不少金银之物。

乍看下来,前元太尉似乎遭到贬斥。但李景隆明白皇上这两条命令,是与之前清算太师等人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中都凤阳才是大明多数功勋的府邸所在。

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皇上令前元太尉率部赴北平都司。

三月二日,燕王率岳父徐达所部及降他的骑兵出塞,兵指元廷。

燕王治下的明军在俘获大量元廷贵族的同时,因几个月的并肩作战且获得大胜,燕王岳父的前部与降燕王的骑兵们,就此有了一个彼此内心都认同的共同称号——燕军。

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朱标薨。

不久京中传闻皇上欲立燕王为太子,李景隆知道这是由辅佐燕王的颖国公傅有德之子、担任皇上侍卫的傅让泄露出来的消息。

八月二十二日,燕王与湘王朱栢奉诏同时抵京。

燕王与湘王的关系最铁,这源自这两人是亲王中最会带兵的。只不过一个在北,一个在南。

在京的湘王朱栢,在藩的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亲王力荐燕王为皇太子,但奈何反对燕王为太子的亲王更多。

其他亲王麾下的文武大臣更是与原太子党联合起来,将目标再次对准辅佐燕王的前元太尉。其声势之大连皇上都开始让步了,至少李景隆当时是这么认为的。

这时,翰林学士刘三吾趁机劝立皇第三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当时没人将这刘三吾这话放在心上。朱允炆既不是年龄最大的皇孙,也不是皇嫡孙,外戚更不是掌兵的公爵。

多数皇亲与文武大臣,仍继续将前元太尉作为打倒燕王的突破口。

但皇上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二日,突然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原太子党的军政、法务的力量并放缓了攻击燕王。

由于势力最大,凉国公蓝玉与因其兄常茂因罪被削爵而改封开国公的常家常升,第一目标是立皇嫡孙朱允熥为皇太孙,第二目标才是打燕王。

他们断断不会接受给朱允炆做嫁衣。

因此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兼任吏部尚书詹徽在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十八日,参奏刘三吾女婿、户部尚书赵勉有贪墨行迹。

一经查实,皇上除了将刘三吾打发回老家外,并将赵勉本人在闹市口处以千刀万剐之刑,全族男丁处以腰斩之刑、女眷全部充到教司坊。

但由于秦王、晋王等亲王仍将燕王视为第一目标。皇上不得不在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十日,令继承魏国公爵位的徐辉祖,前往北平,将有异志的前元太尉拿下。

徐辉祖来到北平一意要拿下前元太尉,而燕王自是不肯。徐辉祖虽然怕自己这位向来说一不二的姐夫,但他更怕在京城的姐夫亲爹。

再说京城现在的形势,也让徐辉祖不像之前那么畏惧姐夫。

事情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徐辉祖被燕王赶出燕王宫,就在徐辉祖不得不准备打道回府之际,皇上四月二十三日派遣的中使来到了北平。

中使取到前元太尉以及太尉儿子的首级后,不理住在北平客栈的徐辉祖,直接从北平回京师。

看到中使先一步回京,徐辉祖灰溜溜地接着回京。原太子党军政、法务系统之人并彻底转移目标向原太子党的政务系统之人发动全面攻击。

前元太尉之事终于告一段落……

说回来,尽管李景隆被徐王妃拒婚,但李景隆从没有真正恨过燕王他们。自幼接受儒家价值观的李景隆,同样认为辈分是不可逾越的。

因此,李景隆没有任何理由去对燕王落井下石。

李景隆也觉得若不是秦王与晋王等亲王保着原太子党政务系统的官员,蓝玉他们根本用不着等皇上驾崩,才将拥护朱允炆上位的那些原太子党政务系统之人拿下。

这些人平时确实大权在握,但一旦兵刃相见,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偏偏他们还是平时,最反感能在此刻保护他们的法务系统之人。

之后蓝玉因接受不了自己与他同为太子太傅,在各种场合对自己冷嘲热讽,让李景隆生出心火。

虽明知驸马都尉梅殷、黄子澄、齐泰将蓝玉的言辞用各种渠道传给自己,是想将自己拉下水,但李景隆却不得不下水。

李景隆知道若是自己容忍了蓝玉,自己将毫无威信可言。

随着蓝玉案的结束,秦王、晋王也一改之前支持皇太孙朱允炆的态度,开始联手打压朱允炆与他身边之人来。

被拖下水的李景隆,则成为他们新的目标。因为李景隆已由于他在蓝玉案所发挥的作用,已被所有人贴上皇太孙之人的标签。

所以说李景隆对父亲那些做事极为认真的部下,一点都不上心,是不对的。李景隆只是装成不上心。

李景隆在陛下那晚召见,与他说婚约之事后,他确实想过干脆就从了父亲老部下之说,娶了李丽质为妻。

否则他当初也不会在徐增寿面前,在婚约之事上模拟两可。

在秦地出了那等事,成为军中笑柄,李景隆怎能不知自己需要父亲这些铁杆的支持?但他不敢。

这个不敢源自因“蓝玉案”,而被诛的开国公常升。李景隆清楚同为国公、同为嫡子的常升,就很体恤他父亲常遇春那些老部下。

若不是常升有这些老部下的支持,皇上也不可能诛杀他第二功臣之子。

坦白地说李景隆自己就认为皇上百年之后,有了他父亲老部下支持的常升,必然会为了他嫡亲的外侄,而对皇太孙采取行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