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造势 - 挽宋从靖康开始 - 森外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71章 造势

赖布衣是代表赵君巡视了两淮、鄂豫、川陕三大地区,一方面查看当地的国计民生,更重要的则是安抚三支大军,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视察,于九月初返回临安。

在御书房里赵君召见了赖布衣,倾听了他巡视这三地的一些情况。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好,特别是这三支军队,赖布衣和韩世忠、岳飞、吴阶都进行了长谈,倾听了他们对当前局势以及军队改制的看法。同时给他们说了赵君对于军队改制一些想法,改制的目的一是要提高军人在大宋的地位,二是提高其战斗力,三是更加职业化,同时按照要求都开始扩军,为彻底北伐做好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这实际上是赵君给大宋这三支最能打仗的军队一次吹风过程,从赖布衣反馈的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扬州军不用说,赵君的绝对嫡系。岳飞和吴阶都表示绝对拥护赵君,坚决支持他未来的军制改革等等,这让赵君心中也吃了一个定心丸,只要军队不乱他心里就无虑。

“岳将军和吴将军都请求将其部下将领送到讲武堂学习,岳将军还请求在鄂州办理洪武堂分校,用来培养新型将领。”赖布衣说道。

“好,这是件好事,”赵君听了很高兴:“立即给刘越发下旨让他全权负责在鄂州筹备分校之事,派一些得力教官过去,枢密院这边就麻烦你去走一趟程序,要他们全力支持。

“还有就是两位将军请求朝廷在他们那里修建铁器坊坊和火器坊,他们对官家你的那种开花弹和新型手雷垂涎的很啊。”赖布衣笑着说。

赵君听了沉吟了一下说:“满足他们的要求,不过这件事要工部和枢密院协调,火器坊改名为兵工厂,其一定要注意保密!我让真州铁器坊可以在里建立分厂。”真州铁器坊现在是皇家的私人产业所以不需要经过工部等机构批准。

朝廷中发生的事情赖布衣也有所闻,赵君将自己商贸改革被夭折的过程详细的告诉了赖布衣。赖布衣停了却笑着说官家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布衣为何这么说?”

“商贸改革不像你前面进行的报纸改革,涉及到朝廷的财政影响力很大,李相公他们所担心的也不无道理,因此要推出这个举措必须有两个条件。”赖布衣回答道。

“那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向朝廷大臣们表明因取消大部分货物的禁榷导致短时期税收下降,必须有新的收入补充之,二是必须有合适的时机。”

“就是这个道理。”赵君想了想说道。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么可以将那些原来禁榷的货物,由官营部分的作坊直接卖给私人,从而获得大笔收入,这样就可以补充财政亏空。”

“国企改制?出售国有企业?”赵君突然想起后世这个名字,这和现在大宋这种官营作坊何其相似。后世也不是通过这样的改革使国企彻底退出了一些竞争里激烈,不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的吗?这确实是个办法!赵君顿时眼睛一亮。

看到赵君脸上的表情,赖布衣就知道自己的话赵君已经听进去,微微一笑又接着说:“至于何时的时机,现在就有一个好机会!”

“哦,你说?”

“官家难道忘记了,当日在朝中不是说要宴请捐款金额在前五十名的富豪吗,我听闻户部已经从各地报上来的捐款数额以及人员名单中已经排出了前五十名,让这些国家的大富豪们造势请求取消禁榷,我想他们比你我还积极吧?”

“哎呀,我在怎么把这事忘记了。”赵君一拍大腿,造势不是自己最擅长的吗?现在就需要好好造势。

“布衣,商贸税制改革就你牵头去做,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向我汇报,现在最重要就是让朝廷达成共识,同意改革。你说的这两点,后者主要是舆论造势,可动大宋报社连续刊登此类的文章。而前者固然可行,但是一定要注意可操作行,防止国家的资产贱卖,导致朝廷财富流失,实在不行可以找一个地区某些作坊进行试点,获得一定的经验后再全面铺开。”赵君叮嘱道。

“官家考虑的确实周到,布衣自愧不如。”赖布衣有些佩服,他只不过只是想到这个法子,至于里面的细节却没有好好考虑,但是赵君一听就发现了这种办法的弊病,并且及时给出了解决办法。

赵君听了赖布衣的话却老脸一红,这哪是自己想出来的,后世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明明就是这么做的。

商议完这件事后,赖布衣就着手开始准备。而这个时候,被宴请的来自于全国五十名捐款最多的富商或者其儿子陆续到达京城,这成了临安的一件大事。而这些财大气粗的土豪们涌入到临安城,也让成立的酒楼、客栈狠赚了一笔。

大宋皇家报社的两份报纸每天都在刊登关于这些富豪的一些新闻,又介绍某位富豪的发家史,也有做了一些专访,报社派人和富商面对面的交谈,述说做生意的情况以及对朝廷经济政策一些看法,而这些报社派出的人被报社称为“记者。”当然这次词是当今皇上赵君提出的,倒也很贴切,就很快流行开来。

中国自古有财不外露的习惯,让这些大富豪侃侃而谈自己的发家史和做生意的情况,还要登载在报纸上是何其困难,不过这些赵君和赖布衣私下进行商量,就找所谓的“托”。五十名富豪,找上两三个比较可靠的再给上威逼利诱,谁敢不从,于是就有了杭州报社记者一天忙碌的景象,有了这个大宋最大的报社的新闻风向,其余临安几家小报社也开始注意这方面的情况,或者自己去找新闻,或者转载大宋日报的文章,使整个临安城的朝上朝下,老百姓的茶余饭后也说着这样的话题。

而这个时候,以评论为主的杭州评论的话题却逐渐引导了关于禁榷这个话题上,连续刊登好几篇文章深入讨论关于禁榷制度的优势和弊病,以及将来缩小甚至取消的可能。

对于朝廷的禁榷制度,这些富豪们是坚决反对的,有钱的行当都让朝廷垄断了,自己只能跟着喝点汤,虽然通过官私合营、做红顶商人等曲线救国,也算是进入了朝廷专卖的某些产业,但是哪有取消禁榷制度,自己光明正大的进入这些产业来得方便?

于是一些富商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言论,请求朝廷缩小或者取消禁榷制度。并指出如果取消禁榷,商品自由生产、流通、买卖,贸易量增大、成本降低,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下降,对于普通百姓无疑是个福音,同时也会增加朝廷的税收。

能否增加朝廷的税收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管不着,但是如果自己每天都要用的柴米油盐等必备生活用品价格下降无疑是件好事,于是民间百姓们也开始议论请朝廷取消禁榷。朝中也有一些官员为此事开始上奏折,请求朝廷减少取消禁榷制度,而这些奏折赵君一字未批,全部转给宰相李纲和户部尚书黄天乐,搞得李纲不胜其烦。

“这一定是赵君这个小子搞得鬼!”李纲怒气冲冲,在自己府上的书房大发脾气。

竟然敢直呼当今皇上的名讳!他旁边的老管家吓呆了,看到老爷发怒的样子也不敢说什么,只好低下头假装什么都没有听到。

“哎呀,老爷,声音小点,让外人听到可要治罪的!”刚路过书房的李纲的妻子李氏听到了,慌忙进来劝阻道。

“治罪?大不了老夫再辞职归隐!”李纲依旧怒气冲冲。

“哎呀,当今官家可是您的女婿,你们翁婿有啥不好商量的?”李氏劝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李纲哼了一声。

“人们都说你是个倔相公,我看一定也不假。”李氏开始数落起李纲来:“我看呀,这件事是官家作对了。想当初呀,你反对明月和官家交往,反对明月嫁给官家,结果呢,你全部错了吧。我呀,从那时候就觉得官家做事有分寸,有主见,听他的没错。”李氏越说越感到美滋滋的,她感觉这她这一生最大的骄傲一是自己嫁了一个好夫君,成了宰相夫人,二是女儿更厉害,竟然嫁给了官家成了皇妃。

“妇人之见,妇人之见!”李纲听得又好气又好笑,这朝政公务和嫁人有什么关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