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占城来的稻米
当以后中兴四臣,现在的书记处四名即将上任的书记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或兴奋或忐忑的时候,而在临安的赵君同样为一件事头痛不已。就是临安附近粮价飞涨,已经出现大量逃荒的难民涌向临安城,临安城进入了混乱状态,又有许多富豪开始逃离。连柔福等赵君的妻妾都停下了手头的事情,带了一些宫女宦官在靠近皇宫的地方建了一个粥棚,每天轮流给灾民施粥,忙的不亦乐乎。
临安府尹黄邵已经数次向朝廷请奏,从别地方调派粮食用以平抑物价。但是户部刚刚靠大臣们捐款筹措出来的银子才准备北上到洪州、鄂州一带收购粮食,来回也需要时日,成了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一切对于赵君登基不满的官宦和士子趁机煽风点火,尤其在杭州邸报上刊登文章批评朝廷救灾不力,枉顾百姓死活,同时还隐隐指出天灾就是人祸,乃新皇失德之表现,临安城充满了一种诡异的气氛。
这些消息很快通过皇城司系统递到了赵君的案牍,是孙二狗亲自送来,赵君看到这些情报顿时皱眉起来。
“造谣生事之人查清楚没有?”赵君问道。
“官家,经过皇城司仔细勘查,总算已经查清为首的是一个叫罗淮的举子,是他组织了几个士子给临安的两家报社匿名投稿,被杭州周刊拒绝,但是杭州邸报却在头版登载。”
“又是这个杭州邸报,现在处处和朕作对!”赵君冷哼了一声。
“官家,直接查封了它!以后只允许欧阳先生的报社存在。”孙二狗建议道。
赵君摇摇头,现在自己的身份已经发生的变化,欧阳澈的临安报社也摇身一变,从原来以批评朝廷政策为主变成了正面报道为主的官方报纸,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持反对立场的报纸,毕竟是一种监督和批评,只不过登载的文章写的有些太过分,看来以后要给所有报社立个规矩才行,大宋的新闻出版条例这一刻在赵君脑海中浮现。
孙二狗见赵君不同意查封报社,于是又说道:“那我们可以以妖言惑众之罪将那个罗淮抓捕归案。”
“一个小小的举子能有多大的能耐?他背后是否有人?”赵君又问道。
“这个还再查,但是还没有结果。”孙二狗如实回答。
“那暂且放过那个罗淮,给我好好查,一定要将背后指示之人给我查出来,我饶不了他!”赵君说的杀气腾腾。
孙二狗领命而去,赵君心思放在了粮价上,在建炎三年扬州被围的时候也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自己曾经命令王瑞杀掉了一个哄抬物价的粮商,这才平抑了物价。但是这次不同,这次是由于江南去年大旱确实没粮了,靠暴力也无法变出粮食来。
“李德贵啊李德贵,你怎么还没回来。”赵君喃喃道。
…………………………………………………………………..
………………………………………………………………
在东海海面上,一队大型船队从自南向北,缓缓行驶。每一艘船的吃水线都很深,看样子的都是满载而归。
虽然号称是商船,但是其中有五艘商船上面竟然装着大宋水师的红衣大炮,显得威风凛凛。这就是扬州商团的船队,自从去年腊月从扬州出发下南洋,经过了大半年总算满载而归,不过这次回国满仓的不是珍珠玛瑙等南洋珠宝,而全部来自南洋占城的稻米。
商团大掌柜李德贵就在商队的旗舰上,由于常年在海上奔波,所以显得有些黑C,他看着封风平浪静的大海,心里长吁了一口气,总算回来了。本来可以提前一个月回国,但是从占城装上稻米最后在南洋遇到了风暴,不得已停靠了一段时间,等风暴过去然后才向北,为了赶时间,只在广州港进行了补给然后就向东行驶没有靠岸,这还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情了。
“稻米……满载的稻米。”李德贵不由得一阵苦笑,稻米一年三熟的占城到处都是,收购成本非常低,但是问题是运到扬州也不值几个钱,扬州可是鱼米之乡啊。
但这都是大股东郡王爷赵君的意见,他也没有办法,只知道这一趟估计要大亏了。
“爹爹,快到杭州湾了,有些穿发来旗语,是否进港补充一些淡水?”旁边说话的是他的小儿子李宝,今年才十八岁,现在作为他的助手,帮助管理整个船队。
李德贵听了皱皱眉,他清楚杭州港是明州水师的地盘,但是明州水师似乎和扬州水师相处的并不愉快,自己的船队和扬州水师关系密切,如果进港会不会遭受到刁难?
“各船只淡水还剩多少,能否坚持到通惠镇?”李德贵问道。
“如果节省点用,能凑合到通惠镇。”李宝回答道。
“那就坚持下,告诉下面的伙计,到了通惠镇我好好犒劳大家!”
李宝答应后刚准吩咐伙计去发旗语,就在这个时候,左前方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五艘战船,挂的是大宋的旗帜,正迅速靠了过来。
“爹爹,对方要我们停止前进,等待检查!”刘宝眼尖,看到了对方船上的旗语。
“明州水师,他们要干什么?”刘德贵的心顿时紧张起来。“停止前进,让他们靠近。”刘德贵不得不这么做。
一艘战船靠近了刘德贵的主船,两船被勾绳连在了一起,紧接着一名大宋年轻将领在几名士兵的簇拥下,跳到他们船上,李德贵赶紧迎了上去。
“你们可是扬州商团的船队?”那名将领问道。
“是。”
“你们船舱里装的可是稻米?”
“是!”
“你可是商团大掌柜李德贵?”
“是!”
听到李德贵干脆利落三个“是”字,那名将领仿佛舒了一口气说道:“总算遇到你们了,船队马上靠港,船上所有稻米直接运往临安城!”
竟然要充公?李德贵大吃一惊,忍不住说道:“将军,我们做的可是合法生意,何况这里这里还有扬州郡王爷的股份!”李德贵故意把郡王爷三个字咬得很重。
“扬州郡王?”那个将领反倒吃了一惊:“你知道现在大宋皇帝是何人?”
“不就是原来的康王赵…..”说道后面李德贵不敢念出那个字,要避讳啊。
“哈哈,你错了,那是先皇,现在大宋的皇帝就是原来的扬州郡王爷!”那名将领大笑起来。
“你,你说什么?郡王爷现在成皇帝了?”李德贵吓得退了两步,一个多月前在广州还未听说此事,怎么刚到杭州湾,皇帝都换了?旁边的李宝等人也是听的目瞪口呆。
“看来你确实不知。”那名年轻将领看到李德贵这副样子就解释道:“郡王在一个月前登基,正是官家之令,让我天天在海上等候李掌柜的船只,今天总算等到了,在下是扬州水师营指挥使王海,哦,对了,你看我着急的忘急拿出官家亲笔文书了。”说完从怀里拿出一封信交给了李德贵。
李德贵打开信封,看到那有些丑的字体,就知道是赵君的亲笔信,大意是将稻米运到临安,不必回扬州。后面没有落款,但是却按着鲜红的玉玺!果然赵君当皇帝了,李德贵激动的手都在颤抖,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自己竟然成了皇家船队的掌柜了。
“李掌柜来的真是及时,你这些稻米可要救不少百姓,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要念叨你的大恩。”王海又说道。
李德贵又听了王海的一番解释,他感到心潮澎湃,看着徐徐入港的船队说道:“这不是我的本事,要感谢就要感谢官家才对,这稻米是他曾经是郡王的时候力主我们运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