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早朝(下)
熙宁变法就是熟识的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
懂些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段变法大概情况,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史称“新旧党争“。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保守派人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且不说孰对孰错,但就此使大宋朝廷内部开始割裂,产生了极大的内耗,将原有的良好行政风气涤荡一空,最后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贯等人沆瀣一气的决策层。正是这个近乎于弱智的决策层做出了灭辽这个完全弱智的决策,导致了后面的靖康之耻。
开源和节流是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各自推崇的一个方面,从现在角度看其实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缺一不可。
但是今天赵君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他接着说道:“开源节流并举,此乃治国理财之道,但今日开源乃远水解不了近渴,故节流为主。”
看着下面的大臣一副认真听讲的模样,赵君感到有些得意,接着又说:“节流之事,由李爱卿连同户部商议,作为一国之君,朕应身体力行,从今日起,皇家一切支出不再由三司中的左藏库支付,而全部由内库支付,内库之收入则来自朕的一些产业收入,”说道这里赵君笑了笑:“朕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扬州,以前都是上税的,现在依旧不变,从今以后凡皇室之产业也一并交税,不可恩惠!”
皇帝也要上税了?
“陛下英明!陛下英明!”朝堂上称颂声一片,李纲更是激动万分,作为大宋的宰相,现在财政拮据到让他发狂,现在皇帝主动不让户部负担皇室的花费而且还主动纳税,且不说一年究竟能省下来多少钱,但是给满朝文物竖了个榜样,皇帝都要上税了,你们这些大臣们还敢偷税漏税?
果然赵君又开口了:“既然朕都要上税,在场的各位大臣家中产业颇丰,该上的税也要上吧,否则的话…….以前就既往不咎,如果以后再出现此事,别怪朕翻脸不认人!朕已经杀过士大夫也不在乎多杀一两个!”
这皇帝,果然和以前的风格不一样啊,变脸比翻书还快,一个早上把杀字不知说过几次了,听的众大臣胆战心惊。
赵君的话说完了,这个时候黄天乐站了出来禀报道:“臣有一策,不知可否使用。”
“讲”
“当年陛下在应天府时候,曾经教臣鼓励城中富豪主动捐钱捐粮,最后张榜公布,捐款最多的几位当时还是康王的先皇曾赐予散官,此事在应天府反响极大,不知今日可以实施?”
“这个嘛………..”赵君沉吟了一下说道:“此法可以实施之,不过朕不会赐予散官的。”
皇上不赐予散官,那些富豪还积极个屁啊,黄天乐心里嘀咕道。
赵君很快看出了黄天乐有些失望的表情,虽然朕不赐予散官,但是有别奖赏:“一、凡捐钱粮合计在前五十名的,朕将其或者其子孙一人请到在崇政殿设宴招待表示答谢,朕将亲自为其斟酒!”
啊……大臣们惊呼声一片,这皇帝为了钱,竟然屈九五之尊,亲自给那些富豪倒酒?这也太拼了吧?
“二,凡是捐钱粮在前二十名者,将赐予朕的笔墨,感谢为大宋的贡献!另外各州府都要张榜公布所捐资人名单,以示鼓励。”
后面这条更是厉害了,这不是给予那些有钱人传家之宝吗,虽然陛下的那字实在不咋地,但是毕竟是皇帝的字啊。
“具体事宜,由户部会同礼部办理此事,李爱卿最后定夺报朕这里既是。”赵君又下达了命令。
“臣遵旨。”三人出列。
本来大臣们以为这关于财政的议题今天就算结束,没想到赵君又发话了:“关于捐款事宜,刚才朕想了想,朕乃一国之君,要身体力行,朕先捐五万贯,作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在场的大臣无不聪明绝顶,立即明白了赵君的意思,皇帝现在当场都捐了,你们这些当大臣的难道不多少捐点?
“臣捐两万贯。”李纲马上表态,别看他堂堂的宰相,就一个死工资不像别的大臣又田地等产业,还喜欢拿钱在家乡办一些公益事业,能捐出两万贯估计也是咬牙了。
“臣愿捐出十万贯!”黄天乐表态了,他当官这么多年,收入颇丰。赵君听了微笑的点点头。
有了这两个人带头,其余大臣再也坐不住了。“臣愿意捐三万贯….”
“臣捐两万贯…..”大家纷纷表态。
赵君赶紧让邵成章将其记录下来,免的这些家伙说话不算数,来个诈捐。
在场的基本上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人捐个万把贯不成问题,最穷酸要算是三品的殿前都指挥使牛皋,以前是军人军饷自然无法和大臣们相比,虽然在扬州有些产业分成但是入股不多,而且喜欢喝酒吃肉,为人豪爽,钱没存下多少。看着别人都是万贯万贯的,不由得羞得老脸通红。
最后经过邵成章的统计,再场的官员捐钱一共合计大约有一百五十万多贯,也算是个不小的数目,赵君龙颜大悦。
“陛下,此法可以推广之全国,大小官员都捐钱?”黄天乐启奏道,能弄点钱就都弄点钱,他这个户部尚书快穷疯了。
赵君沉吟了一下说道:“准奏,不过要注意两点一是全凭自愿,不准强迫,而是不接受六品以下官员的的捐款。”他清楚虽然说是自愿,但是有了自己和大臣的带头,下面那些官员那个敢不捐?但是那些小官小吏们收入微薄,为了捐款弄得入不敷出那就变味了。
捐款的事宜就搞一段落,赵君命礼部尚书洪拟将今日早朝之事整理后交给杭州周刊发表。赵君当了皇帝后,欧阳澈也从扬州到了杭州主持杭州报社工作,杭州周刊基本上成了大宋朝的官方报纸,由礼部审议后一些公告作为官方意见发表在报纸上。
这两个议题颇费时间,赵君看看沙漏已经到了已时,现在的中午十一点左右,早上吃一点稀饭馒头现在感到肚子饿了,有点想下朝的意思,但是下面的大臣似乎工作热情正高昂之中,工部尚书傅禀报关于大运会整修之事,说是在平江一带大运会年久失修需要整修河堤……..吏部尚书孙近报神武中军都统制一职人选……
看到一个个议题都是难缠之事,赵君感到头大无比,恨不得赶紧下朝。
好不容易挨到十二点,大臣们所报的奏章也算完,大部分都无法现场解决需要会同有关大臣协商,只能先暂时搁置。
“退朝…….”邵成章终于喊了一声,在赵君耳朵里简直是天籁之音。
众官员三呼万岁之后,开始退朝,这个时候又听到邵成章喊道:“请李纲爱卿、赖布衣赖爱卿留步,陪官家共进午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