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李显监国
在文武百官恳切的目光中,皇帝陛下点了点头,淡定道:“储君者,国之渊,天下之本,这道理朕也明白......”
说到这里,李承乾抬手往身后一指,话锋一转道:“然而,太子人选早已确定,册封诏书在这宣政殿挂了十几年,诸卿莫不是都忘了?”
((ᵒꈊᵒ᷅ू‖))՞
卧槽!卧槽!!卧槽!!!
文武百官只感觉无数羊驼从心头狂奔而过。
他们记起来了,当初皇帝刚刚登基不久,被百官烦的没辙,确实曾经立过一个“太子”。
只是,册封诏书一直被封在玉匣里,挂在宣政殿御座后的屏风上,没有一个人知道诏书的内容和皇帝属意的太子人选。
刚开始那两年,文武百官还总是旁敲侧击地试探皇帝心意。
后来随着时间慢慢流逝,大家也就慢慢绝了亲近储君的想法,连带着把册封诏书的事也一起抛诸脑后。(应该有很多读者大大也忘了吧)
如今李承乾重提此事,顿时让李慈的话没有了用武之地。
既然太子的人选已经确定,那就不存在国本未定,江山不稳的可能。
说句大不敬的话,就算皇帝真的遇到意外,嗝屁朝凉,大家也能开启玉匣,拥立新君,继续快乐地玩耍。
只是......
“陛下,国本虽立,然终究未曾公示天下,臣斗胆请问,陛下若离京,当以何人监国?”尚书左仆射褚遂良出列问道。
当年高祖在位,监国的是隐太子李建成。
先帝到处乱窜,监国的是李承乾自己。
等到李承乾登基,因为没有明立太子,监国的任务,一开始是由李彻以皇长子的身份负责。
如今李彻正在辽东玩的嗨皮,这监国的重任又该由谁来担负?
......
褚遂良的问题看上去合情合理。
但是真要深究起来,个中意味可就很深长了。
因为,这一次跟以往都不同。
以前李承乾只在关中转悠,连洛阳都没去过,监国什么的,就是走个形式而已。
但这一次,李承乾是要去千里之外的江南。
那地界,在如今的关中士大夫们看来,说是“龙潭虎穴”也不为过。
往远了说,南陈是怎么没的?隋炀帝是怎么死的?
往近了说,当年还是太子的皇帝下江南,差点就把小命丢了。
有过这种经历,换成一般的天子,为求稳妥肯定会让心中属意的继承人来监国。
毕竟万一出了问题,监国太子直接继位,顺理成章。
可如果监国的不是太子。
那么万一皇帝出了什么意外,监国之人和太子究竟谁继位?
别以为一道圣旨就真能让所有人俯首帖耳。
真到那个时候,为了从龙之功,为了荣华富贵,愿意铤而走险的人将数不胜数。
一道先帝的“遗诏”,就跟一张草纸没什么区别。
......
显然,褚遂良就是在用这种方式试探皇帝,看看皇帝心中的太子人选到底是谁。
然而,现实注定要让他失望了。
李承乾这次下江南,为的就是考察自己的几个儿子,从中选出合适的继承人。
在那之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皇位究竟该交给谁。
不过,监国的人选,皇帝心里已经有了决断:“监国之任,就由陈留王先担着吧。”
陈留王李显,李承乾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他和武媚娘生的长子。
经过则天大帝这些年的调教,李显的个人能力还算过得去,不敢说一定能成为明君圣主,但做一个守成之君是绰绰有余的。
有他留守长安,短时间内绝对不会让朝堂出现问题。
更重要的是,李显根基浅薄,不管是应国公府还是荀子学派,又或是商鞅法家,如今在官场上都属于少数派,翻不起什么风浪。
如果李显能完成接下来的考验,那么监国加太子,再有李承乾背书,继位顺理成章。
如果他没能经受住最后的考验,那么也不用担心他利用手里的权力,跟李承乾选择的继承人作对。
......
李显并不知道皇帝老爹心里的种种盘算,听说自己居然混上了监国的位置,喜不自胜地出列拜道:“臣陈留王显,谨遵陛下之制!”
看着李显恭敬再拜的身影,除了那些出身荀子、商鞅学派的官员,其他人都不免微微皱眉。
既是为自己支持的人选没能上位而惋惜,同时也是在思考皇帝这么安排背后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