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薪火相传(大结局)(超长) - 回到贞观当太子 - 苍笙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726章:薪火相传(大结局)(超长)

“李显,你真的让朕很失望!朕昔日多番告诫尔等,凡事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如今看来,你是一点也没记在心里啊!”

皇帝陛下没有回头,看着川流不息的渭河水,没有丝毫感情波动地说道。

从中秋节后到今天早上李彻出现在大明宫,中间隔了将近一个半月。

这段时间里,李显有无数次机会能够稳定长安局势。

可他却因为担心储君人选不是自己,因为那点私心,宁可每天累死累活,也不愿意用最简单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眼睁睁看着局势一步步走向糜烂的境地。

今天他能这么做,如果让他当了皇帝,再次面对这种两难的处境,他会不会再次退缩?

李承乾不敢赌。

故此,就算李显能力和手段都足够,就凭骨子里这点小家子气,也让他注定要成为储君之争中的失败者。

......

当皇帝老爹毫发无伤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李显就已经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有所猜测。

此刻再听到皇帝老爹的话,陈留王殿下哆嗦着的身子猛地僵住,“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儿臣不肖,有负父皇教导,伏请父皇责罚。”

李承乾转过身,看着李显诚惶诚恐的样子,莫名一笑:“朕责罚你做什么?这些日子你也累了,回府好生将养,准备去西域就藩吧......”

李显已经猜到了这个结局,可是当这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他的心里依旧满是苦涩,俯首道:“唯,儿臣谨遵父皇之制!”

李承乾微微颔首,转而看向李显身边的李彻,微笑道:“李彻,你做得很好。”

这句话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的称赞,更是皇帝对继承人的肯定。

在这次的事件中,李彻的表现可以称得上完美。

刚收到皇帝遇刺的消息,李彻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一边稳定辽东局势,一边差使王妃带人前往江南问安。

这份镇定,已经超过常人远矣。

至于后来长安局势失控,按说跟远在辽东的李彻没有半毛钱关系,就算真出了乱子,也怪不到他头上。

可他却不顾属官的阻拦,只带了十几个人,就义无反顾地回到长安,而且一露面就将混乱的局势稳定下来。

前前后后的一系列举措,李承乾觉得就是自己,恐怕也就做到这个程度了。

是以向来对儿子们不假辞色的皇帝陛下,这一次也对李彻缓和了表情。

......

换做其他人听到皇帝这么称赞自己,尾巴早就翘上天了,可李彻却淡定的很,只是躬身一拜,平静道:“全赖父皇平日教导有方,儿臣不敢贪天之功。”

李承乾不置可否地点点头,说道:“你二人随朕一起去见见百官公卿吧......”

言罢,也不管两人是什么反应,直接抬脚朝桥下走去。

李彻应诺一声,上前搀起李承乾的胳膊。

李显也从地上爬起来,亦步亦趋地跟上了两人的脚步......

眼见皇帝陛下走近,围观的百姓全都跪倒在地,文武百官也都躬身一拜:“臣等参见吾皇陛下万岁,恭问吾皇圣安!”

“朕躬安。”

李承乾淡淡应了一句,接着便道:“朕有些乏了,不便与诸位卿家久叙,明日一早,含元殿大朝,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尽皆列席。”

众人躬身再拜:“臣等谨奉诏,恭送陛下。”

李承乾点点头,在官员百姓的欢送声中登上停在一旁的御辇,缓缓向城内走去。

......

长安城的局势,因为皇帝的归来,瞬间风止浪息。

之前一系列事情的真相,也随着卢照辞三人的解说,逐渐为百官所知。

虽然对皇帝脑洞大开的行为不敢苟同,但是储君人选终于尘埃落定,还是给百官打了针强心剂。

从下午开始,檀王府上的宾客就没有断过,切切实实让李彻体验了一把“痛并快乐着”的生活。

一直过了三更,长安城都已经安定下来,檀王殿下依旧不得不强打精神,在偏厅待客。

......

第二天一早,百官公卿齐聚含元殿。

皇帝陛下御殿升座,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颁布了两道诏书。

第一道,迁陈留王李显为岐王,于西域之地为王,封国三千里。

第二道,立檀王彻为太子,居东宫,上承天子,下安黎庶。

大家期待皇帝立太子期待了十几年,如今,这一天终于到来,每个人都欢欣鼓舞,恨不能当着皇帝的面相拥而泣。

朝会后,文武百官满面春风地走出大明宫,相约着要找个地方开怀痛饮,以作庆贺。

然而,不等他们将喜悦的心情宣泄出来,一道制书的出现,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

“制书”就是皇帝言论的书面形式,跟前文提到的中旨差不多,只不过中旨是指挥某人去做某事,而制书则有点像后世的通知,告诉天下臣民,皇帝打算做什么。

这一次也不例外,皇帝在制书中将自己的计划直白地告诉了天下人——老子不想干了,接下来的朝政都交给太子处理,等到冬至那天,老子就要在上天的见证下,将皇位禅让给太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