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合纵连横(四) - 回到贞观当太子 - 苍笙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41章:合纵连横(四)

黄老派居然跑去跟法家合作?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像天方夜谭?

毕竟世人眼中的黄老派做事一直不温不火,讲究的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和行事激进,动不动就嚷嚷着要变法的法家完全是两种风格。

但在李承乾看来,这两个学派的思想,在很多地方都相互契合。

举个栗子,后世有一部大火的电视剧,叫《人民的名义》,其中达康书记有句很火的台词,叫“法无禁止即自由”。

这句话乍听上去像是法家才会说的话,但实际上,这却是实打实的黄老派核心思想。

此外,法家各派公认的“法、术、势”三分法,最开始也不是出自法家之口,而是由黄老派先贤慎到提出的。

甚至于连那些名垂青史的法家名臣,很多也深受黄老哲学的影响。

比如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就明确记载了:“申子(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由此可见,黄老派和法家虽然在行事作风上南辕北辙,但是在思想体系上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就好像是两根生长在一起的藤蔓,彼此缠绕,互相依附,共同向上。

从这一点上来看,黄老派和法家的合作,可以称得上水到渠成,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两家本就有过愉快合作的经历。

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明史记载而且有据可查的盛世——“文景之治”,就是在黄老派和法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

就和儒家会怀念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黄老派和法家的传人也一定会怀念他们先辈荣耀的时光。

于是,合作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

李承乾几乎可以肯定,黄老派和法家必然已经结成联盟。

之所以到现在还不为外人所知,甚至连缇骑卫都不敢贸然下判断,不过是故意藏拙,不想成为众矢之的罢了。

而在背后操控这一切的人,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一定是房玄龄。

当年,他就是用的这一招,帮助李二陛下登上了皇位。

如今,他再次祭出这道杀手锏,登上巅峰的只怕就要是黄老派和法家了。

只不过虽然看出了这一点,但李承乾却不打算插手。

他是皇帝,是世间万物的支配者和仲裁者。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只需要维护基本的公平公正,其他的就让他们根据冥冥中的“天意”自己去发展吧。

再者说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是适者生存。

有压力,才能有动力,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一旦思想界失去活力,最终只会成为一潭死水,走上历史的老路。

那是李承乾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要往这只名为“思想界”的鱼缸里扔一条鲶鱼,让它去激发其他鱼的活性。

说白了,就是让黄老派和法家联合起来吊打其他各家,只要那些学派能够坚定信心,不自暴自弃,不断磨炼强化自身,总有一天能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鲶鱼”。

况且,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牢不可破的联盟。

如今黄老派和法家正在蜜月期,可一旦让他们像汉初时那样成为执政d,不用其他人挑拨,两派就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逐渐走向对立,最终联盟瓦解。

因此,李承乾根本就不担心黄老和法家的联盟,他反而更关心儒家的事情。

或者说,从重生的那一刻开始,李承乾就一直很关心儒家的问题。

......

对于儒家这个学派,李承乾的感情很复杂。

一方面,在维持社会稳定这件事上,儒家有着其他任何学说都不具备的优势。

“重民”“养民”“教民”的观念,哪怕在一千多年后的新世界也绝不落伍。

但另一方面,儒家的弊病也很多,有些可以说是深入骨髓。

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缺点里,最让李承乾看着不爽的有两点:一个是“法先王”,一个就是儒生们整天挂在嘴上的“礼”。

所谓“法先王”,就是效仿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

说的更具体一点,就是效仿夏商周三代。

这在李承乾看来简直特么蠢到搞笑。

如果大家都跑去效仿夏商周,那这世界还要不要发展了?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盲目效仿古人,只会让国家的发展陷入停滞。

中国历史上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可萌来萌去萌了几百年,一直到清末,还特么在萌芽,让人又气又想笑。

儒家不是没有人质疑过“法先王”的正确性,荀子就曾明确的提出过“先王不足法,要‘法后王’”。

但是为了学派的生存发展,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儒家最终摒弃了“法后王”思想,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一直将“先王之教”,“祖宗家法”挂在嘴边。

这是李承乾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