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密诏传位”
李承乾高坐御座之上,面无表情地看着殿中交头接耳的百官。
没做,他刚才所说的那些,正是后世满清时期雍正皇帝发明的“密诏传位”制度。
作为满清十二帝中唯一一个风评还算不错的皇帝,雍正在他短短十三年的执政生涯里,发明创造了不少前所未有的制度和政策。
其中李承乾最欣赏的就是“摊丁入亩”和眼下这个“密诏传位”。
......
历史上,在满清之前,历朝历代实行的传位制度,基本上都是立嫡立长,鲜有例外。
这么做固然能够保证国家整体的稳定,但是却也使得出现昏君、庸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满清入关之后,统治者推翻了立嫡立长的传统,改成了立嗣以贤。
这么做确实能让皇子们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但同时也增加了皇族内斗的风险。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险些将好好一个天下祸祸到亡国。
如果不是雍正给力,只怕满清在康熙之后就要亡了。
登基之后,雍正吸取自家老爹的教训,创立了密诏传位制度。
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大臣每天在皇帝面前bb“国本未定,朝野不宁”,又可以避免诸子夺嫡,搅乱天下。
甚至于,皇帝可以根据事态发展和自身意愿,随时更换继位人选,实在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
任由百官议论一番之后,李承乾轻轻咳嗽了两声。
黄安会意,上前一步,高声道:“肃静!陛下驾前,朝会之上,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
随着黄安的话,殿中侍卫的禁军腰板一挺,身上甲叶铿然,立马将百官的骚动压了下去。
李承乾环视一圈,神色无悲无喜地说道:“诸卿以为,朕此番安排如何?”
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说话。
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
之前大家催着皇帝立太子,现在皇帝已经立了,只是不告诉大家而已。
他们总不能得寸进尺,逼着皇帝将太子人选公之于众吧?
且不说这么做是以下犯上,假如皇帝问上一句“卿家为何一定要知道储君人选?莫非是打算提前巴结太子?”
众人该怎么回答?
回答“是”?
那你死定了。
回答“不是”?
那你何必一定要知道?
总而言之,百官在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有任何主动权,只能任由皇帝瞎折腾。
沉默半晌后,百官同时拜道:“陛下圣明,臣等唯顿首顿首。”
李承乾满意地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此事便就此定下,散朝吧。”
众人躬身再拜:“臣等恭送陛下!”
......
随着百官出宫,太子已定的消息在长安城中不断发酵,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大明宫,清宁殿。
李承乾看着缇骑卫送上来的奏报,半晌方才放下,长长地吁了口气。
百官虽然对他不肯公布太子人选这件事有所非议,不过总体上来说,朝野局势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毕竟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是皇帝,而不是太子。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太子这种东西,只要有就可以了,至于这个人究竟是谁,倒并不是太过重要。
......
在心里转过几个念头之后,李承乾转而看向身边的皇后苏薇,问道:“皇后,彘儿最近的功课做的如何?”
虽然李彻现在已经开始接触政务,不用再去华阴书苑读书。
不过他的岁数摆在那里,该进行的学业,还是要进行的。
按照李承乾给他制定的作息表,李彻每天早上要跟着几位太傅学习文化知识和武技韬略,下午才是去大理寺观政,了解如何处理政务。
......
苏薇将一碗已经放凉的桂花羹端给李承乾,温和道:“回陛下的话,据几位太傅说,彘儿的学业不错,性子也和善,几位太傅都对他赞不绝口呢。”
苏薇并没有说谎。
因为习惯了华阴书苑里的生活,李彻比起一般的皇室子弟要独立很多,自律性也要强上不少。
加之思维活跃,勤奋好学,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实在是最理想的学生模板,对于这种弟子,没有哪个老师是不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