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淘金
听说是三人联名的奏疏,长孙无忌等人心里一跳,还以为辽东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可是当他们看完奏疏中的内容,一个个都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李承乾一脸平静地坐在御座上,等到所有人都将奏疏看完,才缓缓开口问道:“以诸卿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为好?”
听到李承乾的问题,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
他们倒不是怀疑奏疏里说的那些东西。
除非是不想要命了,否则没人会在给皇帝的报告里说假话。
真正让众人皱眉的原因是——大唐眼下根本没有开采那座金矿的条件!
......
周冲等人此番发现的金矿位于盖牟城西北方向,鸭绿水畔。
那地方每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冰天雪地,想要在那里开采金矿,就必然需要比内地开采金矿更多的人手。
而人手,正是大唐君臣现在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隋末战乱虽然仅持续了不过十余年,但是造成的破坏却极其严重。
隋炀帝大业五年,全天下在册户数足有八百九十多万户,总人口将近五千万,可是到了贞观年间,全天下在册户数只剩了三百多万户,人口不足两千万!
虽然这里面存在着某些人逃避人口普查,成为黑户的情况,但即使加上这些人,大唐现如今的人口数量大概也就只有两千三百万左右的样子。
相对于大唐庞大的疆域来说,这些人口显然是不够的。
尤其是在捕鲸业兴起和收复辽东之后。
新兴的捕鲸业和辽东的开发已经将大唐境内多余的人口消化一空,如果这个时候再调集大量人手前往辽东,肯定会对内地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这是任何人都不想面对的情况。
因此面对李承乾的问题,众人都纠结不已,一边是如山的财富,一边是社会稳定,委实让他们难以决断。
......
好半晌后,侍中马周才起身拜道:“陛下,臣以为眼下当尽速派遣官吏接手金矿,调集人手前往开采。”
虽然明知现在开采金矿可能会对社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在黄金的诱惑面前,马周也顾不上那许多了。
按照马周的想法,一个普通农民,辛辛苦苦大半年,所得的收获折算下来也不过数千钱。
可是一个淘金人,或许只需半个月就能淘到价值数千钱的黄金。
以一个农民,换一个淘金人,怎么想都是划算的买卖。
......
李承乾并没有就马周的言论发表看法,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其他人:“诸卿可还有别的意见?”
中书令岑文本起身拜道:“陛下,臣以为眼下并非开采金矿的时机。辽东移民,朝廷先后迁徙百姓近五万户,人数近二十万,各州县实在已无人手可调,若强行征募,臣恐天下不安......”
岑文本虽然说的惊悚,不过却是事实。
他的话一说完,杨师道和房玄龄就起身表示赞同。
在他们看来,辽东就算有再多好处,那也是刚刚到手的新服之地,大唐的根本还是在关中,在山东,在江南......
只有在保证大唐本土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再谈其他事情。
如果本土都出现动乱了,其他地方就算有所收获,那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对这个国家的延续没有丝毫帮助。
......
李承乾面无表情地坐在御座上,让人看不透他的心思。
一直到长孙无忌也站出来表态支持岑文本,才施施然说道:“中书令所言确是谋国之言......”
岑文本等人神色一喜,还以为自己说动了皇帝,正要出列参拜,就听李承乾继续说道:“只是朕这里另有一个计划,不知诸卿可有兴趣听一听?”
听到李承乾这么说,众人连忙把滑到嘴边的“陛下圣明”咽了回去,转而说道:“臣等恭聆圣训!”
李承乾正了正身子,将自己琢磨了很长时间的计划和众人说了一遍。
等到李承乾说完,在场众人都面面相觑,有些不知该怎么评价才好。
李承乾端起御案上的茶碗润了润喉咙,平静问道:“诸卿以为朕的计划如何?”
几人对视一眼,同时拜道:“陛下天生神圣,臣等唯顿首百拜而已!”
李承乾点头:“既然如此,此事就这么定下吧。”
......
又过了两天,就在侯君集三人领军出征之后不久,一道圣旨从太极宫传了出来——朝廷在辽东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金矿,天子仁德,将之共享给天下百姓,便民自取,任何年满十六,且并非家中独子者,皆可向官府申请前往辽东淘金,所得黄金皆归淘金者所有!
之所以会有这个限定条件,就不得不提到李二陛下制定的一个坑儿子政策了。
在古代中国,为了增加国家税收,朝廷一般会强制让成年男子与父母分家,从而达到多征税的目的。
可是李二陛下为了让天下尽快从战乱中走出来,取消了这个法令。
前些年,这个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靠着这个手段,大唐仅用数年时间,就基本稳定了天下局势。
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