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议战吐蕃
自从听了李承乾对黑火药威力的描述,李二陛下就开始在心里幻想起将来的某一天,大唐军队手持黑火药横扫天下的场面。
可惜,还没等到车玄英黑火药研制成功的消息,反而先等来了边境动荡的奏报。
就在中秋之后没几天,边关急报直入太极宫。
不过半个时辰,李二陛下就下令百官两仪殿奏事。
......
两仪殿。
朝廷里但凡能说得上话的文武官员此刻都来了这里,偌大的两仪殿济济一堂。
自从上次一口气同时解决了突厥和吐谷浑,已经好几年没有人再敢当着大唐面尥蹶子了,如今好不容易再次蹦出一个对手,闲散多年的武将们自然是欣喜若狂。
和武将们的兴奋不同,大殿另一边的文官集团脸色都不怎么好看。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朝廷终于在不久前决定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税制改革,如果这个时候出现大战,毫无疑问会给改革带来极大阻力。
就在众人讨论不休的时候,李二陛下在一众内侍宫女的簇拥下走了进来。
“参见吾皇陛下万岁。”百官连忙躬身行礼。
李二陛下摆摆手:“众卿平身。”
等到百官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李二陛下开口问道:“诸卿不知是否还记得吐蕃?”
百官对视了两眼,最终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起身拜道:“回禀陛下,吐蕃似乎前两年曾经朝见过陛下,言说想要迎娶一位公主,不过被陛下否决了。”
“不错,朕当时因为不愿让公主去蛮荒之地受苦,所以否决了吐蕃的和亲请求。只是这一次,吐蕃国主松赞干布派遣三万大军侵袭松州,占据了七县之地,向朕求娶公主。”李二陛下目光闪烁,言语间带上了几分肃杀。
身为皇帝,只要不是亡国之君,就绝对不可能容忍有人威胁自己,更不要说李二陛下这种杀伐果断的强势君王。
听出李二陛下言语间的杀意,武将们顿时激动起来,刑部尚书侯君集直接出列拜道:“启奏陛下,吐蕃蕞尔小国,竟然胆敢犯我大唐天威,胁迫君上,实乃罪大恶极,臣请领军三万,荡平吐蕃!”
侯君集说完,又有几位将军站出来鼓噪,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吐蕃既然作死,那么就一定要让他们死。】
李二陛下心里虽然也恨极了吐蕃,不过他也知道大唐现在的情况,没有贸然决定,而是问道:“诸卿可还有别的看法?”
中书令温彦博出列拜道:“陛下,如今改革正是紧要关头,此时劳师远征,恐会引发朝内动荡。”
“再者说,吐蕃此番只是为求娶我大唐公主而来,并非与我大唐有什么仇怨,大动干戈反而不美。”
“依老臣看来,不如派遣一位大将将吐蕃人赶出去,彰显我大唐天威,然后再令吐蕃遣使言和,陛下嫁一位公主过去,以修两国之好。”
温彦博的话顿时引来不少人的附和,就连李二陛下也有些心动。
看到皇帝老爹似乎有意赞同,李承乾连忙出列拜道:“陛下,臣有一议。”
李二陛下神色稍稍收敛了一些,平静说道:“太子有什么看法就说说吧。”
李承乾应了一声,拜道:“陛下,臣以为中书令的建议很有道理。只是这和亲之举,臣以为万万不可。”
李二陛下有些疑惑:“太子何出此言?”
......
虽然汉唐和亲在后世被很多人批判的一文不值,说什么“把天下安危寄托在妇人的胸脯上,简直丢脸至极”。
可是纵观历史之后就会发现,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王朝中,真正解决了边患的唯有行使和亲政策的汉唐——汉朝灭亡了匈奴,唐朝灭亡了突厥(注1)。
除了这两次外,可曾有哪个朝代能像他们这样,将草原上最强悍的部族剿灭?
没有了。
哪怕是后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太祖、成祖两代帝王追亡逐北,最终依旧没能将游牧部族灭亡,反而出现了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由盛转衰。
这是为什么呢?
就因为国家的实力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
不可否认,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在面对游牧部族的时候天然占据上风,可是这种优势只是量变,还算不上质变。
中原王朝想要彻底剿灭游牧部族,像明朝那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并不是好办法。
只有暂时收敛锋芒,拖延战争的脚步,同时不断积蓄国力,训练军队,最终毕其功于一役,才是真正可行的办法。
汉朝经历高祖、文帝、景帝三代传承,最终才在汉武帝时期打残了匈奴。
唐朝也是积攒了十多年,示弱了十多年,才在李靖和李承乾的手中灭亡了突厥。
如果历史继续沿着原来的轨迹运转,李承乾也不介意支持和亲,可是他现在有了别的想法,和亲这件事就有些难以接受了。
......
面对皇帝老爹的疑问,李承乾解释道:“陛下,正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吐蕃今日敢因求亲之事兴兵犯境,日后未必不会因为其他事再次行此伎俩。”
“为防万一,臣以为当循突厥之例对付吐蕃。使彼国之土成为我大唐屏障,方可保万世太平。”
听李承乾这么说,多数官员只以为他想在未来灭亡吐蕃,然后像设立安北都护府那样设立一个安西都护府之类的衙门,只有岑文本从他的话里听出一丝别样的味道。
想到之前李承乾对自己说过的话,岑文本眼珠一转之后出列拜道:“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我大唐乃天朝上国,岂可因吐蕃一番威逼就低头嫁女。此例一开,其他野心之辈必然相仿,臣恐日后边境再无宁日,望陛下三思。”
【岑文本居然会替太子说话?!】
看到这一幕,很多人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李泰更是目瞪口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