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孙策献玺,再图大业
孙策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回庐江。战袍破损,头发凌乱,孙策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不甘。
逃回庐江之后,周瑜清点伤亡,袁术拨的两万人马,此次进攻汝南基本死伤干净,自己带来的两万兄弟也只剩八千余人,更是损失程普、周泰两将。
作为跟随自己父亲的老将和与自己同生共死的兄弟,孙策对他们之死深感自责,同时也痛恨纪灵那边溃败如此之快,以至于自己被断后路,两面受敌。
这次大败,人马损失殆尽,袁术定会趁机刁难,想至此处,孙策头疼不已。
走出营帐后,孙策一屁股坐在地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呆呆地和周瑜说道:
“公瑾,此次归去袁术定会处处针对我等,今后我等恐怕将永无出头之日了……”
周瑜走进营帐,看到孙策如此模样,心中一阵酸楚。他走到孙策身边,蹲下身子,轻声说道:
“伯符,莫非你想就此放弃吗?我认识的伯符不会如此,德谋和幼平舍命救你,也不会想你就此消沉。”
孙策缓缓抬起头,看着周瑜,声音沙哑地说道:
“公瑾,我又何尝不想振作。但早先我们兵强马壮却连一个满宠都拿不下,如今我们兵力大减,粮草断绝,又能如何?”
见此周瑜心中涌起一股怒火,猛地将孙策推倒在地,拔出剑怒指着他,愤怒说道:
“三军不可一日无帅,孙策你身为一军主帅,却如此消沉!”
“你这样对得起帐下这些随我们一起起事的兄弟吗,对得起你死去的先父吗,对的得起周泰和程普吗,对得起你我立下的志向吗?”
“你若执意如此,就一个人慢慢哭去吧,我今日就带着兄弟们回家!”
孙策幡然回神,从地上起身,抖了抖身上的灰,惭愧地向周瑜道歉:
“抱歉,公瑾,是我懦弱了。可是先不提今后发展,我们该如何向袁术交待?”
周瑜皱着眉头,思考片刻后说道:
“伯符,我们如今已无退路,只能想办法摆脱困境。我有一计,或许可以一试。”
孙策急忙问道:
“公瑾有何妙计?快说来听听。”
周瑜环顾四周,确保无人偷听后,压低声音说道:
“伯符,如今之策只能是拿出传国玉玺送给袁术了。”
孙策听完一惊,连忙摆手拒绝:
“什么?这如何能行?这是我父用命换来的,岂能送给袁术。”
周瑜望着孙策,沉默良久。一会儿后,周瑜长叹一口气,问道:
“伯符,以你之见,是兄弟重要,还是玉玺重要?”
孙策没能回答,心中一阵权衡。一边是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一边是自己父亲以命换来的象征至高权利的玉玺,很难说谁更重要。一时半会儿,孙策给不出答案。
见孙策并未回答,周瑜走至孙策身边,拍了拍其肩膀,缓缓说道:
“伯符,你认为玉玺之权来源于何处?没有这些生死交情的战士,玉玺不过一摆设,没有人会承认它的权利,你也根本守不住它。”
“如今玉玺之于我等,如若烫手山芋,拿之无用,不如以之换取我等自由,到时我们带着弟兄们另寻他处,自己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孙策恍然,紧紧抱住周瑜:
“若无公瑾之言,我险些误入歧途。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回去我就献上玉玺,带兄弟们离去后再图大业。”
于是孙策和周瑜带着传国玉玺前往寿春面见袁术,为使事情顺利进行,还买通杨宏为其说话。
寿春内,纪灵带着残兵返回,十万大军出征,回来已不到六万,纪灵很是气馁。纪灵的大败让袁术意识到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支撑自己的野心。他决定暂时休养生息,整顿兵马,扩充军备。
但同时袁术也因纪灵大败而生气,碍于纪灵是自己的爱将,张勋又为自己战死沙场,心中怒气无处发泄,只等着孙策回来,将事情怪罪于孙策头上。
但当袁术看到传国玉玺之时,眼中顿时闪过贪婪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接过玉玺,仔细端详起来。
此时,阎象站出来阻拦道:
“主公,不可!传国玉玺虽为至宝,但倘若收下此物,必遭天下人诟病。且孙策此人野心勃勃,若是放他离去,日后必成大患。”
孙策和周瑜两人在下面听后,很是紧张,冷汗直流。他们深知,如果袁术听从阎象的话,他们的计划将全盘皆输,不仅无法摆脱困境,还可能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然而袁术听后,心中很是不悦,他皱着眉头责备道:
“阎象,你懂什么!有了传国玉玺,我便是天命所归。孙策如今不过残兵败将,已无威胁,他能翻起什么大浪?”
杨宏在一旁趁机谄媚地说道:
“主公英明啊!有了传国玉玺,日后主公便可名正言顺地称帝,谁敢不从?“
“孙策献上玉玺此举,乃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主公应奖励其一些兵马,日后也让其好为主公效力。”
袁术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他对孙策嘲讽地说道:
“孙策,你这人比你父亲识时务。如此我便答应你的请求,另给你三千兵马,带上你的人且离去吧。”
阎象站在一边,看着杨宏对袁术不断吹捧,神情复杂,无奈地默默叹气。
孙策和周瑜这才放下心来,他们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终于,他们可以摆脱袁术的控制,去打造自己的实力。
回营后,孙策和周瑜带领着蒋钦、黄盖和八千余兄弟,加上袁术给的三千兵马,前往还未被袁术攻下的临川和建安一带发展。
一路上,孙策的心情十分复杂。他既为摆脱袁术而高兴,又为失去传国玉玺而感到惋惜。但他知道,这已经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只有放下过去的执念,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