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第206章 - 顾小碗乱世种田日常 - 小乔且中路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06章第206章

第206章第206章

她这一番话,那明淮立即就悟了出来,只脱口而出道:“你的意思,是要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

顾小碗略有些赞赏地点着头,“正是这个意思了!虽说自古而来,都要叫那一心向善的,只奈何这天底下,也不见得个个都是晓得感恩戴德的主。何况倘若都是这样,又何来那帝王家的怀德畏威。如今我想来,金公子是个好人这倒也没得错,一出事儿便先想着抚恤这些伤亡者的家属,的确是十分仁义。不过现在那些人不地道,不念着他的好心,反而一味这般贪婪,倒是提醒了咱们。”

说到这里,不由得叹了口气:“以后出了这样的事情,当是要赏罚分明,不要将一切过错都全部揽到自己的身上来,那不忠不义不尽责的要治,到时候再赏再抚慰也不迟的。也不是咱非得要在那鸡蛋里挑骨头,只是下面这些人,到底非亲非故的,再有那舌头牙齿还有打架的时候,所以亲疏要分,赏罚也要有,故而得些平衡来。不然一味的对他们好,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怕那个别的将咱做那软包子来拿捏,到时候再想治他们,怕是难了。”

周苗连附和着顾小碗的话,“就是了,一颗老鼠屎能坏了一锅好汤,这人心是万万赌不得的。”她说罢,生怕明淮单纯,狠不下这个心,又道:“你虽是好心,但也要人家领情,不然白白浪费了你一腔好意去,以后遇着事情,到底是要仔细一些。”

明淮并没有反驳,因为就顾小碗问的问题,他的确是没有好的处理方法。倒是周苗这里,一针见血。

不然平白无故给他们糖吃,他们反而不知好歹,时而久之,反而成了欠他们的。

一时也是觉得这城里头到底不如乡下,那乡下是体力活儿多了些,吃的穿的略差些,但可不要这许多心思。

但即便如此,明淮却也没有想着要回乡里去,他想起了自家老娘在的时候,帮这个帮那个,将好好的一个家都给败完了,也没得哪个来说一声好。

到那最后,甚至还怨起来,怎么不继续资助他们了。

反正帮来帮去,好处没有一点,最后招来的仇人倒是不少呢!于是更加明白,顾小碗和周苗说得没错。

当即也是收起了自己那一颗义气之心。

而顾小碗惦记着要给崔子墨送些书本去瞧,打发哪个去,也怕他们挑得不好,正巧眼下也没什么事情。

反正商队的事情急不得,一切还要从长计议。

因此便喊了秀丽来,一起上街去。

秀丽身材丰腴,人又高大,不说一个能顶两个来用,但跟在后头,顾小碗都觉得特别威风。

最起码那拥挤的街上旁人看着了,也不敢随意推搡。

但是秀丽对自己的体型很不喜,噘着嘴巴哀叹,“小姐莫要再买这些吃的了,不说是出来买书的么?”她实在是吃不过来,本来想要节食一二,这天气逐渐好起来了,马上就要到了夏天,没得这些厚袄子遮挡,自己身上那一层层肥肉全都出来了,漂亮衣裳都穿不成。

顾小碗侧目瞧了她一眼,只见她嘴里还包着糖葫芦,没个好气:“我还要叮嘱你,少吃一些,好歹给阿毛三儿他们留一些糖葫芦呀。”

秀丽也不想,可她就忍不住,所以才劝顾小碗别再买吃的,这糖葫芦各类糕点,自己拿着倒是轻巧,就是忍不住想吃。

当下得了顾小碗的话,嘴里含糊不清地应着,然后想了个法子,将这些东西都装在一处,随后绑成包袱背在自己身上。

然后终于松了口气,“这样,总算瞧不见了。”心就不痒了。

那分明是很多各样吃食,可包袱背在她宽大肥厚的背上,显得小巧玲珑的。

她快速追上顾小碗的脚步,两人在一处书摊处停下来。

这一类书,多是杂记野史,或是各处地方志,所以小书摊上并不算多,而且好几本油墨瞧着都糊了,自不必想,是那私坊里偷着印刷的。

这叫顾小碗有些怀疑,这书能不能叫崔家肯送到崔子墨跟前去?可翻了两页,内容倒是精彩绝伦,她有些不舍,犹豫再三,买了两本一样的。

想着一本到时候寄给崔子墨消遣时间,要是真被崔家拦下,自己这里还有一本,大不了到时候给他抄一本就是了。

如此这般,付了银钱,又去往了书斋里,倒也是挑出了五六本来,掌柜的见她一个姑娘家来买书就罢了,选的还是这山山水水的,便问道:“小姐要是喜欢,我仓里还有好一些,只是没得摆上。”

顾小碗虽说也凑了个十来本,但觉得还是太少,听得他还有,自是欢喜,忙问:“何时能拿来?”

“明日吧。”掌柜地回着,心说这一类书是最难卖的,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风声,说范王爷要自己设立科举,现在学子们都不爱来书斋了,一个个在家里埋头苦读,这一类书,更是叫他们做那无用的,自是无人来买。

如今有人愿意要,便是一本半本的,能卖出去,掌柜的也高兴。

因此也是和顾小碗约了时间。

买了书,顾小碗带着秀丽逛了一圈,本是打算回家,又听得人说那边的街上开了一家卤菜铺子,味道十分不错,于是便又领着秀丽过去,打算买一些回去添菜。

秀丽没有不高兴的,积极地背上书,跟着顾小碗过去。

这头的生意是真的好,虽不说什么人山人海的,但前面排了长长的队伍,顾小碗两人便是站在这里,也闻着了那香味,的确是引人垂涎。*

故而便决定留下排队,这等美食当前,等一等也是值当的。

却没曾想,前面竟然有不知是哪一个私塾的几个学生,也在排队,竟是说起了北方那边钱币之事来。

又有人说,“依照我来看,倒不如都换成金银才是最合算的。”

但立即有人笑起来,“咱们才几个铜板在身上,这不该是咱们操心的事情。何况这样一闹,人心惶惶的,哪个都要拿铜板去换金银,那时候未必又是能换这么多了。”

秀丽一听,耳朵也立起来,不免是忧心忡忡地低声说道:“小姐,要真是这样,咱们可要赶紧将家里的铜钱都换了去。”

为了收小玩意儿方便,总是带银子,有时候算不准,一剪刀下去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因此王来贵就做主去钱庄换了不少铜板来。虽说是拿着有些费劲,但最起码不像是银子那样难衡量,这有一个铜板的货,就拿一个铜板的钱。

然这个风声,顾小碗早就听说了的,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毕北方与此处天遥地远的,而且蜀地又相对其他地方较为安稳,应该不会受多大的影响。

所以道:“那不妨事的,咱们也才几个铜板啊?再有家里天天要开销,还是这铜板方便。”

然而不过几日,柳夫人便来了,寒暄过后便忙说,金家的事情,金公子夫妻两个实在是被闹得受不了,终于是忍不住,写了信去眉州找柳公劼帮忙拿主意。

这信还未送到,她倒是先得了柳公劼的家书。

“老爷说,要将库里的铜钱都拿去换了金银,只是我今日一早打发家里管事去钱庄问,却是一贯钱可换不得原来那么多了,白白折损了十分之二,管事来问我可还换,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因此便来找顾小碗,又问顾小碗家中还有多少铜板?

顾小碗只道家中没得多少,她本身也不是那大户之家,何况银钱都是换成银票存了钱庄里的。

眼下见柳夫人六神无主的模样,又想着金家的事情,她没有瞒着自己一份,算是诚心相交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