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243为四代核技术铺路
第243章243为四代核技术铺路
理论物理的研究并非毫无用处,就算是一行微不足道的公式,也有它的独到之处。
看着面前的东西,王峰第一次这样想到。
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理论学说来着?
王峰在内心之中问自己。
或许是从研究某一个问题转向研究某一类问题开始的吧!
自己是从电化学起家的,所以他对于电化学是最了解的。正是由于反反复复地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无聊,让自己想到了为什么不去解决一类问题,从而让“普通人”也能够解决那些具体的问题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解决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了。
后来自己发现了锂电池容量极限的问题之后,便又扭头去研究物理,希望可以从物理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自己就发现了那藏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力之间的能量密码!
对了,后来还解决了由于核裂变所产生的放射性核废料的问题,这算是个意外收获。
再后来,吕司长找到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担任第四代核技术的开发主持者,这明显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四代核技术和核聚变一样,是一个工程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这显然不是他能够解决的。
而且他隐隐约约有猜测,他觉得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工程和材料商,而是在于理论的突破。
不管是蒸汽机也好还是内燃机也好,都离不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支撑。
电力的大规模应用离不开电磁感应,1820年h.c.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后,许多物理学家便试图寻找它的逆效应,来看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产生电能。
迈克尔·法拉第提出了磁能否产生电,磁能否对电作用的问题,1822年d.f.j.阿喇戈和a.von洪堡在测量地磁强度时,偶然发现金属对附近磁针的振荡有阻尼作用。
1824年,阿喇戈根据这个现象做了铜盘实验,发现转动的铜盘会带动上
方自由悬挂的磁针旋转,但磁针的旋转与铜盘不同步,稍滞后。电磁阻尼和电磁
驱动是最早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但由于没有直接表现为感应电流,当时未能予
以说明。
1831年8月,m.法拉第在软铁环两侧分别绕两个线圈,其一为闭合回路,在导线下端附**行放置一磁针,另一与电池组相连,接开关,形成有电源的闭合回
路。
实验发现,合上开关,磁针偏转;切断开关,磁针反向偏转,这表明在无电
池组的线圈中出现了感应电流。法拉第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种非恒定的暂态效
应。紧接着他做了几十个实验,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形概括为5类:变化的电
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并把这
些现象正式定名为电磁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