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没有什么悬念了
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很快的,几个月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又到一年的开学季。
在永城医学院的努力下,当然更重要的是有田山田老院士的助力,永城医学院获批新成立了中医系,分为两个层次教,一个是初中*的7年制专科,一个是高中*的5年制本科。两个层次均开设了中医内科学、外科学和针灸学三个专业。
刘明理被聘为特邀教授,27岁成为教授估计也是全国第一人了。对于刘明理的教授身份还是有一些阻碍的,毕竟刘明理的年纪太轻,而且名气也不大。
在院务会上,院长提议聘请三人为特邀教授,一个是刘明理、一个是陈在理,另一个是钱城中医院的院长,也是业内有名的中医专家。对于后两位,院务会一直通过没有任何异议。
但对于聘请刘明理为特邀教授,有三个人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给刘明理一个特邀讲师的身份也就够了,聘请一位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做教授有点骇人听闻了。
院务会上的人都知道刘明理的本事,如果从专业角度来讲他们也是认可刘明理的水平的,但聘请教授可不仅仅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了,在有些人的眼里资历远比能力更重要。
在永城医学院还在要不要给刘明理教授身份争论不休的时候,京城医科大学中医院系的院长亲自带着聘书到永城,聘请刘明理为客座教授,这个是田山老院士特别推荐的。
这下永城医学院反对的声音全部消失了,笑话跟京城医科大学比起来,永城医学院就是一个拎包的,人家都聘请刘明理为教授了,你一个三流的医学院还想用一个讲师的头衔让人家来讲课,这要是传出去估计永城医学院要被业界骂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了。
这下刘明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幸福生活被打破了,不得不过上了打飞的的生活,每周要飞一次京城,半天讲课,半天在京城医科大的附属中医院坐诊。
邀请刘明理在京城坐诊是田老院士亲自请的,刘明理到也不好推辞,再说他本来就是要用自己的特殊本事为患者造福,在哪里坐诊到也不是那么重要了,至于诊金那就更不成问题了,就是一分钱不给,刘明理也没有怨言。
当然,人家也不可能真的让他又贴人又贴钱的,给的劳务费可一点也不低,每次劳务费加起来可没低于一万,这可是决定的高工资了,对此刘明理也没有推辞,这也是对知识的尊重不是。
这样飞来飞去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有乐趣的时候,就是每次刘明理到京城出差都要在京城住一晚上,这个时候虽然他跟唐静闻分别才几个小时,但两个人晚上是要煲一顿电话粥的,这可是一种全新的感觉,每次电话粥两人都是犹意未尽,依依不舍地才挂电话的。
最近刘明理是很开心,不但是他整个老唐家、老刘家都很开心,开心的根源是唐静闻的肚子,已经有喜了。
唐静闻对自己怀孕的事根本没有察觉,但谁叫她有一位医术精湛、堪称神医的老公的呢,在某个晚上两人刚刚想战斗一番的时候,刘明理发现了,自己的老婆现在可不适合战斗了,赶紧悬崖勒马、收枪入库。
从此,唐静闻享受到了国宝级待遇,除了早晚饭在家里吃外,中午也是张妈变着花样做好了拿到公司去的。周琴也是隔三差五的就过来,不是买燕窝就是买这个补品那个补品的。对此唐静闻是一概不吃,她守着一个神医那用得着这些东西。
但周琴还是乐此不疲,每次来都不空手,她这是高兴的,自己的女儿也是准妈妈了,买高档补品是她对女儿爱的一种具体表现。
刘明理的父母更是夸张,居然从千里之外坐了一天的长途车,给唐静闻送了10只老母鸡过来。对于农村人来说,怀孕最好的补品就是老母鸡了。
这还真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了,对此唐静闻非常感动。
刘景安和林梅老两口子在家里已经商量好了,让林梅留下来照顾怀孕的唐静闻,但到了永城呆了几天,发现根本就帮不了任何忙,反而成了别人照顾的对象,这让林梅很不习惯。
本来也是,刘明理家的保姆就有两人,而且张妈又是从小看着唐静闻长大的,对唐静闻照顾的无微不至,哪里还用得着林梅上手。
看看自己实在是无事可干,林梅就想着跟刘景安一起回老家。刘明理是非常想父母留下来好好享享清福的,但他也知道父母一辈子苦惯了,现在突然让他们什么都不干,每天吃吃玩玩的,他们是不会舒坦的。更何况在永城他们也是人生地不熟的,生活也不习惯,只得同意他们回老家。
好在老家现在的生活条件也不差,唐静闻春天的时候特地安排了人过去将刘明理家的三层小楼好好地装修收拾了一下,现在可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
而且每个月唐静闻都会汇一万块钱给刘明理的父母,刘景安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终于考到了驾照,刘明理也如约地给自己的父亲买了一辆车,是刚上市的豪桑。老刘家是整个大港乡第一个住上别墅、开上小轿车的人家了。
刘明理安排王尚泽跟自己的驾驶员开车送自己的父母回家,现在他又这个条件,让自己的父母享受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唐静闻依依不舍地把林梅老两口送上了车,她这个媳妇做的可一点话都让人挑不到。
作为一位富贵人家的大小姐,唐静闻可从来没有对刘明理的父母有任何的轻视,两位老人来了她都是亲自陪着的,一口一个爸妈叫的别提多亲热了,这让林梅老两口心里别提多舒坦了,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大儿子真是找了一个好媳妇。
刘明理一直沉浸在忙碌而又幸福的生活中,各项产业也逐步步上了正轨,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港城闻理文化传媒,一部投资不到一千万的小投入电影,成为(国)庆这个电影票房厮杀惨烈战场上的一匹黑马。
从上映第一天不被看好,到第二天就坐上了当日票房的榜首,后面更是一骑绝尘,假期结束的时候已经将第二名远远地甩在身后,票房创纪录地达到了汉语电影的新*,达到了十亿。
这让人不禁想起今年春天港城的一个热门话题,闻理文化传媒的幕后大老板大言不惭地说要今年进入汉语电影票房的前三。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这是把牛皮吹上天了。
但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想了,不要说第三了,就是年度票房冠军也没有什么悬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