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自产自销了 - 兵王都市生活 - 鹤乡丰年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兵王都市生活 >

第180章:自产自销了

虽然济民堂正式开业了,但刘明理却没有时间在自己的中医堂里坐诊,这个坐堂大夫的重任只能落在陈在理身上了,另外陈在理还从市中医院里带出了一位徒弟,今年才40来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还是中医院的一位骨干医生,叫姜云涛。

姜云涛到济民堂也不算跳槽,他的人事关系仍然在中医院,算是中医院派到济民堂的协助医生。

有这两位名家坐堂,在加上一些医学院的实习生,算是把济民堂的门面给撑了起来。

刘明理虽然在永城市有了一定的名气,但他平时很低调,又是依托市中医院的,他又没有做宣传,所以知道他自己开了一家中医门诊的人并不多,开业的头几天前来就诊的病人不多,每天也就十来个,还都是市中院转介过来的。

对此,刘明理也没有着急,反正他口袋里还有三百万的现金呢,支持一个小门诊一年不在话下。

而且这个三百万他也不可能让其安静地躺在银行里的,股市上放个把星期,翻一番对刘明理来说小菜一碟。

济民堂开业后,刘明理接诊了市中医院转介过来的几名患者,这几名患者都是疑难杂症,刘明理诊断后,一一地制定了诊疗方案,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了陈在理和姜云涛,管理和后勤保障就全权委托给了郑健勇。

他自己马不停蹄的赶到了灵溪,梅坳食品公司一大堆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

梅坳食品公司的发展速度很快,虽然才短短四个月不到,但产值已经达到了三百多万,而且是即产即销,一点库存都没有。

梅坳食品公司虽然叫梅坳,但却建在梅岭村的地盘上,没办法谁叫梅坳村交通不便的呢。不过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和山上的青梅运下来,刘明理已经又一次借助了后世的经验,出资修了一条简易的滑到,临时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

好在梅坳村的人不多,滑到每天固定时间开个几趟,也能基本满足群众的出行了,当然这只能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修个滑到几十万够了,但想要修通到梅坳村的路,没有个几百万是下不来的。

这个钱刘明理可以出,但没有必要,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梅坳食品公司已经有收益了,到时候村民用自己赚来的钱修路效果可能会更好。

扶贫扶志,这个道理刘明理比谁都懂。

其实,梅坳食品公司也不是遇到难事要刘明理来处理,李婷作为总经理还是非常称职的,把整个公司管理的仅仅有条,而且还积极的开发出了不少新产品。

但这个事情刘明理不来,李婷还真处理不了。

这主要还是刘明理上次提的开零食加盟店的思路,现在已经开发出了十几种新产品了,只要实现规模生产就可以向市场铺货了。

但要实现规模生产就得扩大厂房、上新设备,要铺开市场就要做广告宣传,而做这些必须要追加投资了,梅坳食品公司虽然利润可观,但跟李婷做的计划比,差的还太远。

追加投资的事情李婷跟老支书提过了,老支书倒是支持,但村里没钱,没法投资。这个资金只有刘明理出了,那就涉及到了股权的问题了,所以必须得刘明理亲自过来决断。

李婷已经事先做好了功课,按照她的计划,首期投资就要五百万。梅坳公司已经向银行贷了一百多万,现在的资产再抵押估计还能贷个百十万,缺口达四百万。

这四百万要占现在公司将近一半的资产了,按照李婷事先跟老支书的交流,老支书和梅坳村要让出一半的股份,就这样刘明理还是吃亏的,对此老支书也没有反对意见,本来这个公司就是人家一个人投资的,自己和村里就跟白捡的一样。

李婷把跟老支书商量的结果跟刘明理汇报了一下,刘明理听了皱了皱眉头,李婷心想坏事了,刘总估计要批评自己了,这明显就是对刘总不利的方案嘛。

“这个让老支书他们在让出一半股份不太合适吧?”果然,刘明理提出了反对意见,李婷心一沉,看来自己错误地理解了老板的意图。

“这样吧,四百万我出”刘明理稍微思考了一下,“就占公司的7层股份,包括给你们管理层的1层股份。”

“啊!”李婷吃了一惊,“这样不合适吧,您亏的太多了。”

“没什么不合适的,将来公司做大了,我在拿出5%的股份给你们做奖励。”刘明理又给李婷画了一个大饼,不过他画的大饼最后全部都实现了。

听说刘明理到来,灵溪乡的党高官和(乡)长第一时间赶了过来,现在刘明理可是全乡的贵客。一个梅坳食品公司解决了全乡青梅卖不出去的问题,仅就这一项就让全乡近千人脱了贫,这可是大贡献啊。

而且梅坳食品公司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现在梅岭村已经隐隐地成为全乡第一大村了,一个在外地打工小有成就的青年,看准了梅坳食品公司需要大量包装纸箱的商机,直接投资十几万在村里建了一家小型的纸箱厂。

还有人在村里投资兴建了冷库,打算做收购青梅存储后赚取差价。村里还开了好几家饭店、商店、服装店,居然还有人开了一家规模还可以的超市,这在整个灵溪乡还是头一家。

这些都得益于梅坳食品公司的发展,现在整个公司有员工100多人,这100多人大部分是本地农民,也有几十号人是公司从外地招过来的技校实习生,这些人可是要吃饭、穿衣、娱乐的。而且梅坳食品公司的工资可比南山县城的企业要高一个档次,不算管理层,员工的平均工资竟然达到了一千元,在这里绝对算得上是高工资了,已经超过了乡党高官的工资了。

于是灵溪乡出现了一个新浪潮,有待嫁姑娘的人家,遇有媒人上门提亲,第一个要问的就是有没有在梅坳食品公司上班。现在梅坳食品公司上班的适龄小伙子可抢手了。

当然最抢手的还是梅坳村的小伙子、大姑娘,以前没有姑娘肯嫁到梅坳村,现在梅坳村的未婚青年成了抢手货,就老几个三四十岁的老光棍也有媒人上门说亲了。

至于村里的大姑娘,现在是不肯再往外嫁了,因为老支书说了,只要是村里的人,年底就分红,至于外嫁女就没有这个待遇了。村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尤其是遇到切身利益的时候,大家早就在各种场合下扒着手指头算过了,照这个势头下去,光今年年底怕不是每人要分到1000块的分红,人口多的人家可就有大几千了,这可是以往几年的收入啊。

所以,但凡有可能,梅坳村的大姑娘都不会外嫁,基本上自产自销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