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我想请你帮一个忙 - 兵王都市生活 - 鹤乡丰年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兵王都市生活 >

第57章:我想请你帮一个忙

在老支书的极力邀请下,刘明理和唐静闻、朱家阔三人在老支书家吃了午饭,饭菜还是不错的,红烧风干的野兔、酱油鸡、炒笋丝,再来一个酸菜萝卜汤,吃得一个真叫爽。

饭后,老支书泡了一壶茶,茶叶是自家炒的,请刘明理和唐静闻坐在院子里的石桌边,边喝茶边闲聊。

支书老婆还很热情地端来了花生瓜子和自家做的干果。刘明理和老支书谈着村里的情况,诸如村子里怎么这么穷,乡里、县里有没有扶贫之类的。

朱家阔吃完饭就回家去了,虽然他已经答应继续回永城读书,但家里还是要收拾一下的,该修补的要修补,否则梅雨季节一来,房子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两说。

好在他叔叔朱云旺主动的过去帮忙,还有一些邻居也过去帮忙,当然这些人大多数是受到了刘明理帮助的,这下倒也不缺劳动力了。

唐静闻虽然在大公司里上班的经验比刘明理丰富,但她对农村里的事情是非常陌生的,一直静静地坐在一旁听刘明理和老支书谈话,也不发表意见,倒是吃了不少干果。

“村里就没有什么赚钱的项目吗?”听了老支书的一番话,刘明理问。

“唉!我们这个村交通不便,田地又少,前些年听说种果树能够发家致富,乡里也下来扶贫干部推荐我们长青梅树,全村老少听了都非常高兴,家家户户都开了荒山,长了不老少的青梅树,结果倒好,青梅树是涨势喜人,结得果子又大又甜,可惜就是卖不出去。”老支书很愧疚地说道。

“为什么卖不出呢?”刘明理对这些也不太懂,“是不是交通不便啊?”

“这是一个方面,但不是最主要的,如果能买上价钱,人背肩扛地我们也会想办法换成钱的。”老支书摇了摇头继续说道,“主要还是没人要,果子熟的时候,背到山下最多也就卖1毛钱1斤,你想一个人一次撑死了背一百来斤,才卖个10块钱,还不算种植的成本,谁还愿意做啊?”

“怎么会?我在市场买都要1块多一斤的,个大的要2块以上才能买到的。”唐静闻往嘴里塞了一颗青梅做成干果,超市里卖的叫话梅,提出了疑问。

“唉,主要是我们这附近长的太多了,这个果子又是集中上市,而那些收购的贩子又狠压价格,没办法山下的都是到村口收的,他们还能保本,我们村就不行了。”老支书解释道。

“其实我们梅坳村以前就长青梅,我们这个地方之所以叫梅坳,一个是因为以前这里是梅氏家族聚集的地方,另一个就是因为这里长的青梅。”老支书很怀念地说,“打头几年,我们这里长的青梅虽然产量不高,一年也就万把来斤,但还是能够卖上价钱的,挑到山下,至少能卖上5毛一斤,也是村里人一个来钱的地方。”

“但这几年为了能增加产量,从外地引进了新的品种,产量是上去了,一年足有七八十万斤,不但买不上价钱,现在村里大部分人家连当初买树苗借的贷款都还没还上。”老支书越说越懊恼。

“说到底还是路不通的问题啊。”刘明理一针见血地说出了问题的本质,要想富,先修路,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啊。

“是来,要是车能通道村里来,贩子能够上门收购,即使1毛一斤,那一年全村也能增加七八万的收入啊。”老支书感慨。

“这路就这么难修吗?”唐静闻突出了一颗话梅核,插话问道。

“难,最关键的是没钱,我们通往山外的路,要想通车最好的就是打隧道,但人家专家说至少要四五百万,把我们全村卖了都凑不到这么多钱。”说道修路,老支书就一肚子苦水,战乱年代这个地方确实是风水宝地,可是和平年代就是穷乡僻壤了。

“唐姑娘,喜欢吃就多吃一点,这里其他没有,就是这青梅多。”老支书看唐静闻喜欢吃青梅做成的干果,就又让自己的老婆端了一碗过来。

唐静闻连声说“谢谢”,背着老支书朝刘明理吐了吐*,一副娇羞可爱的样子。

“闻闻,这个很好吃吗?”刘明理对话梅类的干果不感兴趣,但对老支书泡的茶很感兴趣,喝一口苦中带着甘,再喝一口甘中透着清香,让人喉咙舒畅,有一股胸中废气尽出的感觉,所以他就一直喝茶,一颗话梅也没有吃。

“当然好吃了,比超市里卖的好吃多了。”唐静闻连连点头。

“老支书,这个话梅是你自己家做的?”刘明理若有所思地问。

“是的,这种梅子的炮制方法是我们梅家的祖传,以前村里只要是姓梅的,都会做,但现在会的人不多了。”老支书有些失落地说道,“这些年好多祖传的手艺都丢失了。”

“这个做起来难吗?”刘明理继续问。

“难道是不难,就是挺费工夫的,腌了晒、晒了腌的要反复好几次呢。”老支书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制作的方法。

“老支书,如果把村里的青梅都加工成话梅,是不是可行呢?”刘明理看到唐静闻喜欢吃,想到了把青梅变话梅的主意。

“这个倒也是个主意,就怕卖不出去,而且这么多也做不过来啊。”老支书委婉地表示了拒绝。

“销售的问题倒是不大,我已经想到了一个途径,应该能够打开销路,就是为什么做不了呢?难得发动全村的人也不行吗?”刘明理对怎样做话梅是一窍不通。

“人再多也没用,关键是青梅成熟的时候,正好是我们这里的雨季,三天两头的下雨,少了还好说,多了根本就晒不下。”老支书说出了问题所在。

“能不能用烘干机呢?”刘明理提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这倒是可以,就是没钱买啊。”

刘明理和老支书一个听出问题,一个解答问题,两人一来二去地,居然惊人的发现这个主意越说越可行,老支书兴奋了,“要是这个事真能成了的话,我们村一年至少要多收人五六十万元,乖乖,平均每户都有两三千元了。”

“是啊,这样一来村里人的日子应该能好过一点了吧?”刘明理也挺激动的,好像这个事情办成了一样。

“那是肯定的,只要这个事情能够办成,我们村就能甩掉贫困村的帽子了,到时候不说顿顿吃肉喝酒,但两三天吃一段肉肯定没问题,娃儿们上学也有钱了┈”老支书憧憬着说。

唐静闻一直没有说话,安静地坐在边上看着刘明理,越看越觉得自己的男朋友帅气高大,不但心肠好,还有真本事┈

刘明理和老支书当即就敲定了要启动话梅产业,由刘明理出资,老支书出技术,村里出人力和场地,共同组成一个合作公司。实际就是刘明理全额投资,不过在股份分配上,刘明理仅仅占了51%,其余的都留给了老支书和村里,这让老支书十分感动。要不是刘明理出神入化的医术,他都要怀疑这个人是不是骗子了。

“公司叫什么名字呢?”一切商量妥当了之后,老支书突然想到即将成立的公司还没有名字呢。

“叫梅坳公司怎么样?”唐静闻觉得梅坳这个名字跟话梅很贴切,稍微引导一下,人们就很容易想到了话梅,或者说提起话梅,就能想起梅坳公司来。

“我看行。”老支书第一个表态支持。

“我也同意。”刘明理当然不会反对了。

事情商量妥当,太阳也快下山了,刘明理跟老支书约定了各自开始筹备,5月底前新公司开张,就和唐静闻带着朱家阔再次告别了梅坳村。

到了山顶上,刘明理回过头来看了看渺渺炊烟的小山村,向唐静闻提出了一个请求:“闻闻,我想请你帮一个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