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 浙大发现:浙江大学10年科学故事辑录 - 周炜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后记

◆后记

2006年的夏天,我被派去采访浙江大学岩土工程重点学科的故事。稿件送一位教授审阅后,我陷入了漫长的等待。三个星期过去,教授有了回音,他递给我一叠标注得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一脸痛苦地说:“改你的稿子,可比改我研究生的论文还难啊!”

稿子已被改得面目全非。

这个场景,穿透11年的时光至今,依旧清晰地在我脑海里驻留,因为如果不算上之前写稿时的抓耳挠腮各种卡壳的话,这是一个文科生初涉科学写作后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其实,说“刺激”比“打击”更合适,这件事更多的是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给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学的科学传播,怎么做才是好的呢?

11年来,我与同事们起初带着这个疑问,后来将其确认为理想,做了很多尝试。这本书,是我们十多年来尝试的“记录”。以一篇新近发表的论文、一个获奖的科学研究,或者一个获得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为线索,切入,采访,记录。每一篇文章,都是科学家和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试着向社会公众解释:实验室里忙忙碌碌甚至稀奇古怪的科学家们,在思考什么,做了什么,对这个社会将产生什么价值以及影响。这也是浙江大学科学传播的核心内容。

大学的科学传播重要吗?我想过很久,答案是肯定的——从大学的实验室到教科书的路程是漫长的,公众需要通过实时的传播获取新知,因而它事关人类整体认知水平的进步与提升;也事关一所大学的声誉与口碑,事关社会对于科学与科学家的整体评价;更事关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年轻人投身科学。

但这件事的切入点在哪里?方法是什么?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多正向的反馈和鼓励,因而渐渐有了答案。

我们从刊发高水平论文的教授那里,知道了顶尖期刊对待一篇好论文的传播路径规范;我们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的媒体上,学习了世界一流大学布局科学传播的思路与做法;我们从美国科学促进会、英国科学媒介中心等国际高水平影响力科学组织的运作中,学习了处理媒体、公众、科学家的关系的法则与理想模式。心怀世界,对标一流,才能静下心来处理眼前的工作。但,这些看到的学到的,其实只是推动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更多的力量,是来自浙大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支持、理解与努力,始终鼓励着我们向前走,让我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与感动,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文科生和理科生,传播者和读者,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都那么不同,是什么让我们为同一件事凝神,为同一个故事心动?我想,是因为内心的纯净,它会内生出好奇与力量,让我们能相对而坐,用同一套语言交谈,听听科学家在解释世界、创造世界时动用的智慧。科学,似乎有激发这种纯净力量的魔力。

可是,就像我最初面对科学写作时的生涩,科学家也未必是天生的科普行家。所以,这本书中辑录的文章,是合作的结果,也是浙大的科学家努力向公众传播科学、解读学术所做的学习与努力的记录。这本书中,很多篇文章的文末都留有二维码,大部分二维码链接的都是我和同事们自2008年起,为浙江大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所做的视频解读。有了这些通俗的视频,科学家就可以丢掉那套在评奖答辩时用的ppt,更有效地为公众做科普了。一次,几位科学家坐在一起看视频,其中一位科学家看了之后与他的邻座说:“拍的时候我很紧张,拍出来看还好嘛,你可比我紧张多啦!”在科学传播这件事上,科学家也在憋着劲学呢。

非常同意一位浙大的科学家为科学家群体描述的“自画像”。他说,科学家是这个真实世界的超级英雄,科学家的对手不是妖魔鬼怪、外星侵略者或者野心家,而是人类面对未知世界的迷茫与恐惧,是我们脑海里的“自古以来”和“理当如此”。支持他们前进的,有对世界和人类的责任感,但更多的可能是对于一切陌生事物的好奇心。

在这本书里,我们就想告诉读者这些“超级英雄”们正在做的和想做的事。但是你肯定会发现,它不像剧本那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奥特曼打小怪兽那样的“剧情”,因为,学习与努力中的我们,在追求准确和趣味之间,优先选择了准确,而阅读的趣味,被放在第二位来考虑。我们深知,未来的科学传播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会学着用更有趣、更生动、更多元的方式来呈现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就像科学本身那样闪闪发光。

此时正值春末夏初,浙大紫金港校区南华园的原生湿地保护区里,大批的鹭鸟在那里筑巢繁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就像浙大灵动而富有生命、辽阔而丰富的学术生态,充满故事与传奇。每一次驻足,都会有金光闪闪的发现。

感谢浙大各部门、各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这么多年持续为我们提供线索,因为你们,我们得以与科学相遇,与智慧相遇;感谢亲爱的读者,你们的期待与鼓励,让我们感受到努力的意义,愿意继续与你们分享更多科学中的美好时刻。

愿有更多的人同行,一起体会科学之美。

周炜

2017年谷雨启真湖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