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制药装备企业走向前沿 - 浙大发现:浙江大学10年科学故事辑录 - 周炜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引领制药装备企业走向前沿

◆引领制药装备企业走向前沿

欣文周炜

浙江大学药学院刘雪松团队有5位教授,但要想在校园里同时见到这5员大将几乎是不可能的。全国的制药企业的车间,就是他们的“实验室”。一年中,他们每一个人在企业的天数,肯定大大超过了待在校园里的时间。

2007年,浙江大学科研院技术转移中心设立之初,刘雪松就加盟了,那时他是副教授。用他自己的话说,做技术转移很难,社会有需求,但还是必须要靠学校有环境。他说,浙江大学这些年在技术转移上做了很多探索。在校外设立转移中心,让教授们的技术转移有了延伸的触角。当年,刘雪松团队是建在转移中心的第一个专业团队,在温州建立了“浙江大学(龙湾)食品与制药设备技术转移中心”。这个建制,让年轻教师冲到了技术转移的第一线。

刘老师当年瞄准的是温州的中药设备装置——做装备、做制药工程。块状经济是浙江省产业分布的明显特征。温州聚集了数百家民营制药设备企业,是一个中药制药装备集散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刘雪松团队迅速完成了对企业的摸底调查,确定了团队的工作方向。他说:“当时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的方法是用不同的技术扶持不同的企业,让企业错位发展,用我们的发展理念去影响企业。”但是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是“短平快”。“在温州这样的地区,你必须用有效的方法迅速引起大家的关注,事情才能做得下去。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支持了近10家企业,握成拳头,年产值很快就从几百万元升到了一亿元。”他说。

“怎么做到的?很简单,就是不辞辛苦,深入一线。”他说。在温州,当年有数家技术转移中心,“活”下来的是少数。每年,温州市政府会对全国高校建在温州的技术中心做评比,浙江大学连续5年都是第一名。

技术转移的前提是手中要有技术,但技术产出是不可能“短平快”的,这是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对矛盾,刘雪松团队的做法是以技术为核心,把相关的企业连成圈。首先是从企业生产中发现科学问题和工程应用问题并获得国家项目支持,比如中成药生产过程中的粉剂干燥问题;然后与企业进行对接,再寻找到装备制造企业完成制造过程。这样,制造企业的产品有了出路,药厂的产品有了高品质,学校有了科学研究成果,刘雪松称之为“一个在国家和学校、政府支持下完成的多赢的过程”,关键是研究团队要能够通过深度的调研提炼出科学问题,再将科学问题转化为应用问题和生产问题。

从中小企业的中小问题起步,研究团队的研究也渐渐走到了行业发展的前沿。近两年,团队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完成了62条生产线的设计,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在300亿元以上,创造了巨大的生产效益。国内中药企业百强中的70%,都与刘雪松团队有研究上的合作。这在全国,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

目前,刘雪松团队瞄准的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先进制造,另一个是信息化融合。再往下的目标,是把大数据变成支持服务。

江苏的康缘药业是一个很有发展眼光的企业,非常重视科研,承担了国家中药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还拥有一个230多人的研究院,每年将10%的经费投入科研。“当时,我们选择它作为信息融合方向的合作方进行接触,本来他们只准备了15分钟给我们,但最后我们谈了一天。”“那是2012年6月到10月,我们联合申请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的7500万元经费,其中的‘中药过程支持系统’是由我们承担的。”这个项目,就是在大数据获得之后,完成对于数据中的复杂关联的分析。刘雪松团队参与了企业一条全新生产线的前期规划、概念设计、工艺研究、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数字化系统的设计和数字化工程的建设。这是在国家大项目的支持下完成的全国产化、全数字化、全信息化,国际上最先进的中药注射液生产线,在2014年年底通过了新版的gmp认证。

在谈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刘雪松教授特别对我们说,如果要写,一定要写他们对企业的感谢。很多好的想法,如果没有一个平台,是很难做成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