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手术室里的杂交手术
◆杂交手术室里的杂交手术
王家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近日来了一名患有主动脉瘤的老年患者。心脏中心医生给出了“一站式去分支杂交手术”的方案。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种疾病的最新手段,且必须在杂交手术室才能进行。
“这类患者通常是九死一生,48小时之内发病的死亡率高达70%~80%,不做手术的话,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90%。”心脏中心钱希明主任医师说。经过全面的检查,医生发现这位患者的主动脉瘤竟然不偏不倚地长在三分叉血管下方。三叉管相当于一个交通要塞,有供应双侧上肢及头部用血的三支血管,在这里如果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手术的话,患者需要进行整个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降部的全弓置换。其手术修复对于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来说,也是一大挑战:手术复杂,时间长,存在诸多并发症的风险,包括术后大出血、脑卒中、肝肾等器官功能衰竭以及灾难性的截瘫等,术后死亡率高达20%。
“杂交手术室”是英文“hybridoperationroom”的字面翻译,更准确的名称是复合手术室,可以同时进行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和影像检查,适用于高危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复杂的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瓣膜病、血管外科等疾病的内外科联合治疗。“杂交手术的优点很明显,不仅能有机地将内、外科治疗的优点结合起来,而且还降低了二者各自的不利因素。”钱希明说,“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几家医院配有该类手术室,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拥有这类手术室的医院。”
与普通的手术室不同,杂交手术室的“空气”很特别,它只往一个方向流,并且这里的空气净化,就像在自来水管上加了一个超净化过滤器一样。“杂交手术室需要的空气质量要达到每立方尺空气中大于等于0.5微米的尘粒数,应小于等于100粒。”钱希明说。百级层流保证了手术室的空气净化质量,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温度、湿度适宜的手术空间环境,使人体组织受到尽可能少的损伤,并大大降低感染率。
手术方案确定后,准备工作便开始了,造影、重建、锚定区反复斟酌、护理评估……手术被安排在2013年12月的一天上午,心胸外科全体医生以及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杨进、心内科副主任翁少翔、放射科副主任胡红杰提前就位,进行最后的器械确定。上午9:00,患者准时推进杂交手术室。麻醉、切皮、开胸……,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组织层层分离,露出“元凶”的时候,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患者的动脉瘤,圆圆的,像个乒乓球。因为已经撑到了极限,瘤体呈现出特别的深蓝色,随着心脏跳动,瘤体内的血液也随之波动。“薄如蝉翼,”钱希明说,“这是看到后的第一感觉。”
钱希明和他的助手小心翼翼地给三分叉血管做分支,生怕一个细小的震动就会让瘤体破裂。当钱希明在靠近心脏的升主动脉与供应患者上肢及头部用血的两支血管之间架好桥后,轮到翁少翔及杨进两位医生“上台”了,他们用带膜的支架人工血管在病变的主动脉弓部进行血管腔内隔绝。“这就好比在塌方的隧道内放置新的管道,保证血流通过的同时封闭了动脉瘤。”钱希明说。
经过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手术结束了;术后第二天,患者下床走动;第7天,患者准备出院。“长期以来,心脏医学科学一直有心内科和心外科之分,心内科主要是做介入、支架置入术,心外科主要是做手术、冠脉搭桥术。”钱希明说,“像上述这位患者,以往需要在心外科完成第一期手术,一次手术的时间大概要6~7个小时,然后等伤口愈合、病情稳定后,再到心内科做第二次手术。现在,心内、心外、放射科的医生一起手术,使得患者避免了二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