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尽己所能
北河决堤,就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一块心病,无论是怎么治理,依旧会发生洪灾,历史上,更是数次改变河道和入海口,让沿线的百姓们苦不堪言。到了康朝太祖皇帝时期,就已经在全力治理了,可直到如今,依旧是大灾小灾不断。
在裴赋看来,这并非是老天爷的过错,就是这些官吏们,中饱私囊,贪墨成风。
北河修缮的事情,已经成了一种惯例,每年工部预算,都会提前加入北河修缮的款项,动辄上百万两银子的预算。
仅从这个数目,裴赋就知道,这里面恐怕牵扯不知多少利益,已经成为默认的存在了吧?
若是哪一天北河突然不决口了,他们这些人,还怎么捞银子?
故此,裴赋和豫王的看法一致,今年朝廷的目光,不应该再是堤坝的问题,而是怎么提高中州百姓们抗灾的能力。
至少不会像去年一样,最后还弄出了暴乱来了,这不仅是对朝廷威信的打击,对当地的百姓,也是沉痛一击。
魏王送来信询问裴赋的意见,在裴赋看来,这怕是‘投名状’了。
既如此,肯定要别出心裁才行,否则,一点也不出彩,如何能得魏王看重?能压魏王众多拥趸一头?
想到这里,裴赋便突然有了想法,开始让人拿来了笔墨纸砚,提笔开始写提议起来。
他认为,北河堤坝要修,不过,应该让中州百姓们自己来修,而不是如往常一样,由工部牵头,召集徭役民夫,做一些无用功。
而所需材料,一切皆由商人自己承担,也就是,若是哪里决口,便可找谁负责。
至于苦力,裴赋觉得,将用于修缮的部分银子,来补偿给这些苦力徭役,相信,以后北河堤坝,肯定比此前要牢固百倍。
另外,裴赋提议,朝廷在中州筹建一个应灾库房,平日里可以集粮食盐等等物资,派专人管理。
如此,若是再遇到这样的大灾,便可立即响应,第一时时间控制局面,这对于中州一省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裴赋越写越顺畅,不一会,竟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了。
或许是,最近一直在加紧学制艺的缘故,此刻在回信的时候,裴赋不自觉的,就运用起制艺的手法来了。
好在及时清醒了过来,明白这回信不是文章,连忙收笔,看起了第二件事情来了。
第二件事情,是有关马士正升迁的事情,原本一省学政升迁,还轮不到皇帝和魏王等亲王的注意。
可奇就奇在,马士正是由中州王举荐,升迁为工部右侍郎。
灵武皇帝便直接交由廷推,就不单单是工部和吏部的事情了,一下子,就成了百官们,皆是要商议的对象。
信中魏王没有提及他的看法,不过,裴赋推测,魏王对于马士正的升迁,依然是持反对意见的。
可是,马士正升迁了也不过是正三品秩,若是魏王亲自下场反对,未免太过于小题大做了。
故此,裴赋便觉得,魏王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交给他身后的人去说就行了。
想到马士正,裴赋便想起上次的才选大会,马士正作为评判,被怀阳郡王邀请来襄州。
那时候的马士正,给裴赋的感觉,就是来砸场子的,而非是来撑场子的。
从他和冯俊秋质问董毅之就可以看出来,他并不是站在怀阳郡王这边的。
想起这个,裴赋突然想到,董毅之此前告诉过他,去年江北乡试,似乎是有人暗中操控,很多举人都是通过关系,这才中举的。
当时裴赋听后,并没有当做一回事,只当是笑谈。
此刻,见魏王在信中提及此时,裴赋这才觉得,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若是能坐实马士正的罪名,那么魏王都不用说话,马士正不要说升迁了,性命恐怕都难保。
想到这里,裴赋连忙将自己知道的事情告知魏王,不过,刚要落笔时,裴赋突然想到,魏王的小舅子尚乐林,不就在旱东府吗?
若是马士正真的有什么不妥之处,尚乐林应该知道才是,可从魏王信中的意思来看,他似乎并不知道,马士正有何不妥,否则,也不用询问裴赋的意见了。
想到这里,裴赋便用十分慎重的语气,告知了魏王,马士正可能在去年江北乡试上做出了不妥之事,并不敢确定。
而且裴赋给出了备用方案,若是没有查到马士正的罪证,那么,便可从他的私举上下手,总能找出来他行德方面的不妥。
这样做虽然很是下乘,可只要能让马士正不能升迁,那么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裴赋自然明白,若是魏王有心查探马士正,那么很快,就会得出结论的,根本用不到备用方案。
最后还有一件事情,是东南的蒲甘国派来信使,说是想要和大康通商,增加边境交易地点。
为了这事,朝仪上百官们,吵翻了天,一部分人,认为不可开先例,因为周边小国,多数皆是大康的附属国。
若是商贸往来,岂不是助长了这些小国成长?另外,若是蒲甘国如此做,其他国家,也会跟着效仿,到时候,中原的财力物资,就全部流通出去了,于大康不利。
而还有一部分则认为,通商乃是互惠互利的大好事情,为何不能互商?
并且还指出,眼下朝廷进项式微,若是因此能多开源,也算是一件大好事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保持着中立,并没有站在哪一方。
故此,魏王便向裴赋请教,这事该如何处置和应对。
裴赋虽然不知,户部掌控在谁的手上,可总体来说,裴赋还是希望康朝能够兴旺下去的,毕竟大一统王朝,才是天下百姓们愿意看到的局势,换做是天下大乱,却不是什么好时期了。
想了想后,裴赋便再次提笔,说出了他的意见。
他是赞成通商的,不过,也告知了魏王,诸多抑制蒲甘国发展的办法,如结算时,应该以白银为主,另外,粮食盐等价格,自然要抬高五倍以上。
除此之外,严禁铁铜马匹等官府朝廷严格管控的物品,不可出售,除此之外,皆可自由买卖。
裴赋又罗列了许多通商后的好处,最大的好处,就莫过于,提高朝廷的进项了。
若是魏王最终能够御极,国库富饶,自然是极好的事情。
随后,裴赋便写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吹干墨水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写了足足七八页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