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总统大逃亡——1955年9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8.总统大逃亡——1955年9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8.总统大逃亡

——1955年9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1946年,庇隆当选为阿根廷总统。在他执政初期,采取了有利于民众的政策与措施,因而得到了民众的拥护。1949年,阿根廷经济不景气,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政府对罢工者进行大肆逮捕与镇压,这就激起了阿根廷民众的强烈反抗,从而加深了政府的危机。1955年9月16日,以科尔多瓦司令洛纳迪为首的军队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统治阿根廷9年的庇隆政府。9月20日,庇隆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逃上炮舰“巴拉圭”号避难。9月22日,以洛纳迪将军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

庇隆以多数票当选总统

1946年2月24日,庇隆以获得54%的选票战胜了由社会党、激进党、进步民主党以及共产党所组成的“民主联盟”的候选人,当选为阿根廷总统。他在执政初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提出了“社会正义、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的口号,并宣布要消灭大庄园、帝国主义垄断组织和建立“主持正义”的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庇隆政府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1947年通过了“人权法案”,同时对民众作了某些让步,适当地增加了工人的工资,因此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在对外政策方面,庇隆力图利用英国资本同美国资本的矛盾限制帝国主义势力,采取同美、苏保持等距离的“第三条路线的立场”。

工人罢工运动此起彼伏

随着世界局势变化的影响,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蓬勃发展,反帝运动日益高涨,这大大促进了阿根廷革命工人运动和反帝运动的发展。同时,从1949年起,阿根廷经济由长期高涨转入经济萧条。工农业生产萎缩,工人失业,物价上涨,国内外贸易额逐年下降,外债不断增加,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民众再也无法忍受国内上层统治阶级和外国垄断组织的压迫与剥削,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浪潮。

1949年10—12月,北部图库曼、胡胡伊和萨尔塔各省的糖厂和种植场的13万多名制糖工人举行了罢工,提出了经济和政治要求。但罢工遭到了政府的镇压。糖业职工联合会的法人权利被剥夺,罢工领导人被逮捕。政府的镇压不仅未平息罢工浪潮,反而引起了图库曼省工人的总罢工。当局对总罢工领导人之一共产党人安东尼奥·阿基雷秘密逮捕并暗杀。这激起了全国劳动人民的愤怒与反抗。

图库曼省又举行了抗议杀害罢工领导人的总罢工,全国各地罢工运动风起云涌,支持声援总罢工。1950年5—8月,阿根廷码头工人举行了大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驱除工贼。11月15日,16万多名铁路工人举行了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取消任意罚款。这次罢工很快就发展成了各线铁路和大小车站全体人员的总罢工。政府对铁路工人的罢工采取了多次严厉的镇压措施,并逮捕了2000余名罢工工人和解除了3000余名铁路员工的工作。政府对罢工者的镇压和迫害,激起了阿根廷人民的强烈反抗,也激起了拉美各国人民和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极大愤怒。

世界工会联合会以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名义对阿根廷政府粗暴镇压罢工铁路员工的行为表示极端愤慨。这次罢工使庇隆党领导人的威信大大下降,促使庇隆党开始分化,最先进的工人都同庇隆分子领导人断绝了关系,庇隆政府失去了工人阶级的支持。

1950年7月,在罗萨里奥举行了反对政府向朝鲜派遣阿根廷士兵参战的反战大游行。1953—1954年,发生了6600多名化学工人的罢工,1954年5月21日,1.7万名冶金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总罢工,并在各工厂成立了包括共产党人、庇隆分子、社会党人和激进党人在内的工人代表联合委员会,同时选出了中央罢工委员会。从此庇隆政府又失去了冶金工人工会长期以来的支持,阿根廷的政局越来越不稳定。随着工人阶级罢工运动的不断高涨,反对庇隆政府的右翼反动集团、教会上层分子和军人亦趁机进行叛乱活动。在总统夫人去世后,教会与政府间的矛盾公开暴露出来,庇隆和他的政府成员被梵蒂冈开除教籍,从而更加深了政府的政治危机。

军事政变

1954年6月16日,阿根廷的一支海军部队发动了反政府叛乱。叛军将军舰开进首都港湾,并炮击布宜诺斯艾利斯。当时,阿根廷劳工联合会曾号召工人起来反抗,保卫庇隆政府。然而,庇隆政府却让工人放下武器,各自回家。庇隆政府一方面害怕引起全军叛变,另一方面又害怕民众积极参加同反动派的斗争会加强民主力量,破坏统治阶级的地位。由于庇隆政府犹豫不决,使叛军趁机向政府发动新的进攻。

1955年9月,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反政府活动和叛乱。9月16日,在科尔多瓦卫戍司令洛纳迪将军和巴拉格将军、阿拉纳上校以及罗哈斯海军上将的领导下,趁机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统治阿根廷9年的庇隆政府。9月20日,庇隆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逃上炮舰“巴拉圭”号避难,先后到巴拉圭和尼加拉瓜。9月22日,成立了以科尔多瓦卫戍司令洛纳迪将军为首的临时政府。同年11月,改为由阿兰布鲁任临时总统。

但是,阿兰布鲁上台后,更加明目张胆地维护统治阶级、美国垄断组织和天主教反动派的利益,阿根廷的政局没有明显好转。

点评:

每一起军事政变都有其复杂原因。这次军事政变是国家政治、经济危机的总爆发。庇隆执政初期,对民众、工人采取的小恩小惠曾得到部分人的拥护,可随着世界局势变化的影响,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大大地促进了阿根廷工人运动的发展。于是,潜在的矛盾就日益显露出来。工人开始报怨政府,并举行罢工运动。对此,政府不但不采取安抚政策,反而镇压与屠杀,这就激起民众更强烈的反抗。于是,一些反动势力便乘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政变发生时,庇隆政府因害怕民众,致使政变势力得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执政需要得到民众的支持,需要为民众谋利益,一切为民众利益着想,遇到危机和困难依然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同时要相信民众的力量,否则执政者便可能就是庇隆的下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