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下山的神
帝尊返回北渊后不久,道门内部的权力更迭平稳落地,没有再起波澜。
道祖退居二线,宋澜如日中天,叶轻舟长年在外云游,寻找剑道真谛,也与曾经关系甚好的师兄形如陌路。
天元历443年,南疆异动,巫族和妖族开战,揭开了动荡历年的序幕。
谁也不知道,这会发展成一场百年战争。
在时下,五洲十三岛的其他势力,尚在隔岸观火。
得到消息不久,墨宗宗主墨非拜访微茫山。他此来,是为了墨家铸造的灵器。
“圣人下山了?”墨非喝了口茶,正是心浮气躁时,忙问道,“巫妖刚刚发生了摩擦,两家都有使者来接触我们墨家,希望订购一批灵器……我正要询问圣人的意见。”
“师尊近日时常下山,行踪不定。”
风飘凌告知:“用师尊的原话来说,‘从高处俯瞰,看不见真正的风景’。您可以七日后再来微茫山。”
“罢了,我也在考虑,急的也不是我们,且等圣人归山吧。”墨非也不是火烧眉毛,所以与风飘凌寒暄。
墨非听闻圣人下山,只觉他变了许多,露出微笑:“圣人过去总是登临云端,高瞻远瞩,公正无私,令我辈信服。不过,久而久之,我等难免会感觉到几分畏惧。”
“最近,圣人似乎又走进了红尘里,是什么让他改变了做法?”
风飘凌明显一顿,似乎不肯正视原因。
白相卿笑着接话,“倘若这五洲十三岛,圣人一枝独秀,没有另一条途径,师尊未必会受到外界影响,在行事作风上作出太多的改变。”
墨非顿时就懂了这言下之意,抚掌笑道:“北渊那一位,近来倒是风头正盛。”
仙门的消息并不闭塞,北渊帝君正在微服私访,整顿北渊吏治,一时间天下风闻。
“竞争。”墨非笑道,“仙魔之间的关系,既有斗争,也有合作。但能让圣人改变惯常的做法,看来,北渊那位帝尊的政绩,是有目共睹了。”
帝尊出了宫,圣人随即就下了山。
虽是良性竞争,也多少有些针尖对麦芒的意味。
春风徐来,万物生发。谢衍化身布衣书生,行走在田埂与城池之间。
书生白衣朴素,撩起衣袍,不顾泥泞下了田,问仙门治下的百姓蚕桑事,墨家农器可有推广到实处。
他或是问行商从何来,去何处,经济如何,在各地行走的关节可有打通。
他行走在仙门城池,问治下的升斗小民,可有名目不清的盘剥克扣,仙门可有私征钱粮重税。
“在山上看不见全貌,唯有亲自探底,一寸寸去摸,才知道真实的模样吗?”
谢衍在灯下展开图卷,沾了笔墨,迅速在图志上写下实地调研的心得。
“我若是大张旗鼓地巡视,呈现在我眼前的,必然是经过粉饰的结论。东巡虽有益处,但是还是探不到最底处。”
他自言自语:“但是,仅以我的行踪为锚点,还是太局限,别崖是怎么做的呢?”
谢衍思及此,才倏然意识到,他作为师长,竟也有需要向徒弟学习的事情了。
“圣人下山了。”
随着他的行踪不定,走入红尘,仙门议论纷纷。
道祖隐居,圣人下山,许多人将其统一归于:“仙门三圣,正在陆续走下神坛。”
背景也极耐人寻味:随着天道结界的持续异常,灵气开始逐渐衰弱,资源短缺成为常态。
现在或许还不显山露水,但是未来的修真者,天花板会比当代更低,想要修炼到大能的高度,也会更加困难。
灵气总量的减少,或许不影响少部分天资卓越者的未来,却会将中庸者限制在金丹至元婴。
越往上提境界,越是困难,从此拉大上限和下限的差距,所以不得不借助外物,才能维持当前的平衡。
炼器的流行,背后或许是对于灵气衰退的焦虑。
无论是觉得他在与帝尊竞争也好,觉得他今不如昔也罢。
谢衍依旧是仙门的高山之巅。
只不过,他正在渐渐地走下神坛,观察世界的视角,从俯瞰变为平视。
下山的神,从不在乎这些流言蜚语。
殷无极微服归来魔宫,照例先看圣人有关的消息。
当陆机将传闻中谢衍的踪迹在地图上标明,将其交给帝尊时,殷无极却当着重臣的面笑出声来。
“陛下,您看出什么了吗?”
陆机如临大敌,“圣人此举必定大有深意,仙门那边甚至在说,圣人是对北渊有竞争之意,正在对标您……”
殷无极先是错愕一下,随即笑了,“圣人对标本座?这可当不上,他当然有他的意图。”
“圣人在重走来时路。”
帝尊想起千年前的天问先生,微微支颐,绯色的眼眸里难免露出些许怀念。
“……有些地名,早就消失了,也有些全然变了模样。但是,谢云霁真的在走当年他走过的路。”
殷无极的指尖划过地图,似乎又追忆起当年谢衍在微茫山顶发下大宏愿的模样,熠熠生辉。
“他没有忘,他是如何成圣的。”他微微弯起唇,眸似星辰,“我也没有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