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拾步雨中花,抛舍红尘远繁华。
依山傍水碧云间,茅屋冒炊烟,他日独坐竹里馆,偷得半日闲!
借君一处画中景,心到此处去安家。
料想春光还早,落花相促。
几朵破笺入韵,正砚底重开,曲中丛簇。
阶前一排绿柳,斜风摇翠竹。
三两蝶、逐戏穿花,一双鸳侣水中宿。
快乐的真谛,不在于得到后的欣喜,而在于失去后的坦然。过去了不再重提,未来的不去奢望。人生逆境时,记得忍耐,人生顺境时,记得收敛,人生得意时,记得看淡,人生失意时,记得随缘。任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学一种洒脱,学一种恬淡,看人间冷暖,赏天高云淡。
平等施人於樂而無怨,即是無緣大慈,平等拔人於苦而無悔,即是同體大悲。當我們有幸喜逢順境得意之時,別忘了他人曾對我們適時協助之恩,應得對他人因此之故而該有所之回饋,此乃慈心之根。當我們不幸遭遇逆境失意之時,要深切領會他人或有與我們感同身受之苦,當得對他人因此之故而該有所之體恤,此乃悲心之源。慈者如父,悲者如母,相信我們都曾感受到世間父母對我們的慈與悲,而我們也應當如此的歡喜傳承。
做人首先要能够谦卑自己。众生为什么会有种种的苦恼呢?就是因为我执太重了,有着种种的我慢。当自己比别人强的时候,就认为自己了不起;当自己不如别人时,还有个卑劣慢——自己不行就是不服气,不知道去尊敬别人。有德行的人是指明白事理,断恶修善,能够指导我们改正错误知见和行为的人。他知道我们犯错误是由于不明事理,依我见来办事,对于人和事产生了错误的看法和执著等等。
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心中充满喜悦,就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心中充满忿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所以有句古话这样说道:“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即使还没有去做恶,凶神已经跟上他了。”欢喜和善念,在我们身上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风再大,也会过;雨再大,也会停;喜再狂,也会散;悲再痛,也会淡。日子虽不如意,终究还是要笑着过。生活就要像疯子一样地过,才能忘记生命给我们的颠簸,活着就要记住:对自己好点。尽量的吃好,穿好,睡好,学好,玩好,糊涂些,简单些,快乐些,该工作的时候用心工作,该玩的时候尽情的玩耍;看见
渌水清曦,锦鲤入梦,我听闻箜篌半曲吟夏。
一段故事的遗忘,也许,将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也许,人生便是在这没有穷尽的流光中散尽了所有的浮华。那些细碎的,忧伤的浅唱,或许依旧会如丝般纠结在心间。遗忘,也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来抚慰自己的灵魂罢了。只是寄希望于那些未曾流逝的时光,总是那么天真的以为,一切都会在流年里淡去。淡去的,只是心
生活,就是朝起暮落的辗转,人生,就是月缺月圆的浮沉,行于尘世,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人生的阳光和雨露。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胸怀若谷的人,一个心地澄明的人。心怀感恩,便能感受到一滴水的润泽,一朵花的芬芳,才能从他人的微笑中读出温暖。
用自己的认知去评论一件事,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人人都有不足。用自己的心眼去要求别人,人人都不达事宜。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挑人过错,自己也有不完美;责人短处,自身也有缺陷。
一味步步紧逼人,不会让别人走上绝路,而会让自己无路可退。眼睛总盯人
龙华三会
人生不易,生活中我们总要历经一重重难关,而佛陀曾经也向弟子们开示过修行的难关。
本期讲堂就为大家略述一二,看看自己能闯过几关。
修行闯关
■第一关:贫穷时也能布施
第一关是说当我们处于贫穷时,是否还能生起慈悲心去布施众生?
很多人出于对财富的执著,一听到“布施”,便以为是“向自己要钱”,从而心生不满:“我都这么穷了,还让我布施!”或是“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布施!”
但须知佛教讲因果业报,“贫穷”的因,根植在过去生的“贪吝”中,而“贫穷”的果则在当下显现。
如果我们无视因果,继续吝惜“布施”,那么当下的“果”,也便成了未来贫穷的“因”。
其实佛教的布施并非只有财富一种选项,只要我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愿意用言语、行为尽一份心力去帮助他人化解烦恼,都属于布施。
■第二关:富贵后仍能学道
第二关是说当我们“富贵”后,是否还能生起学佛的念头?
或许有人会说自己远达不到富贵,但这一关还可以引申为当我们处于某个舒适区时,是选择安逸享乐,还是选择舍离“欲乐”、通过修行让自己变得更好?
福报虽好,但如果终日享福而不知惜福、培福、积福,那么福报总有耗尽的一天,就像天道的众生在福报享尽后,将面临天人五衰,此时再去学佛为时已晚。而我们还有选择的余地与时间。
■第三关:此生能与佛相遇
第三关说的是此生有缘与佛相遇是很难的。就像悉达多太子出生后,前来为他占卜的阿私陀仙人痛哭流涕,因为他看到了太子将来必定成佛,但自己年事已高,恐怕将来无法听佛说法、随佛修行。
如今距佛陀涅槃已两千余年,距弥勒佛下生也为时尚早,但佛陀留下的经典中依旧留存着他的法身慧命,而附佛外道、迷信玄谈也依旧在阻碍我们亲近正法。
因此如果我们今生能够有缘接触佛法,诵读佛经、依教奉行都需仰赖宿世的福报与智慧,是非常难得的。
■第四关:诵持经典、不忘初心
第四关说的是我们是否有智慧能够诵持佛经、依教奉行?
对于佛陀时代的人来说,因为经典都是口口相传,尚无成文的典籍,因此不光是诵持、听闻佛经也非常不易。
如今虽然我们能够通过网络轻易地获取经书,但“诵持佛经”依旧不易。因为“诵持”既有“用嘴诵读”,也有“用身心去行持”。
如果我们不理解“学佛诵经”的目的,总是在诵经这一形式上打转,也不去身体力行的运用佛经中的智慧化解烦恼,面对烦恼依旧束手无措,看与不看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五关:遇到境界不起烦恼
经书佛号念了不少、名相佛理也听了不少,但遇到境界我们的心念是否能始终如常、不起烦恼?又是否能在生起的瞬间有所觉察、忏悔呢?
生活中,我们厌恶“996”,自嘲“打工人”,但除去睡眠时间,却无时不刻在为“贪嗔痴”打工——
遇到“喜欢的人与物”,会想尽千方百计要将其追求到手;得不到会失落、愤恨、嫉妒,得到了又盼望更好的;
微博冲浪,遇到有人对自己或自己喜爱的明星出言不逊,是否能忍住上头的热血;事过境迁,心念又是否能不再缠留于往事?
■第六关:对待众生,心行平等
佛教历来倡导“众生平等”,劝勉佛弟子消除执著与对立的心念,但我们在修行中却不时会以“自我”为中心,将人事物予以分级,例如:
当我们由某位法师代授三皈依后,是否会生起诸如“我皈依的师父”比其他法师更厉害?师父教“我”的法门比其他师兄更好?
当我们与同修探讨问题时,是否会认为“我学佛的时间久、应该听我的”“我懂的比你多,信我准没错”?
当我们于佛前虔供香花鲜果后,遇到街边的行乞者,是否也能无私布施?当我们恭敬顶礼法师后,遇到外卖小哥、保洁员等法师以外的人是否也能恭敬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