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照相馆的成立
1632年照相馆也成立了,负责人是黄耀民,他是500众里少有的美术工作从业者,他穿越前是一个电视民工,就职于广东某地电视台,从事摄像和后期制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已经遇到了传说中的玻璃天花板,于是就考虑横向发展——赚钱,打着电视台的名号接私活,最后发展到偷出电视资料卖给人家,结果东窗事发,电视台准备走法律程序——告他,走投无路之下,他唯有选择穿越。穿越后他在开局时只能作为基本劳动力,局面打开后又成为酱油众。好在他现在心态也变得平和了(逃过劳狱之灾,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平时就在芳草地做老师,业余时间就出去采风,拍摄一些临高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以及市民的生活百态。
因为物资的充沛,原始照相机的制造也提上了日程,给居民办理各种证件都少不了关键的照片,于是照相馆就这样成立了。
每次照相他走进暗房,先戴上手套、口罩,感觉像是要走进一个化学现场,没办法,数码相机和电脑不可能用一辈子,光学部门研制出湿版相机后,他也得从古老的湿版摄影法玩起,而湿版摄影diy中有些材料是易燃有毒的,所以珍生命,从自身安全做起。拿出蒸馏水,水盆,克级天平,酒精灯,烧杯,搅拌棒,大漏斗,试管,量筒,滤纸,玻璃刀,硝酸银水浴槽。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动工。
首先将配制好的火棉胶倒到玻璃板上,让火棉胶迅速布满整个玻璃板,然后把剩下的倒流回瓶中,然后晃动玻璃板,使乳剂面光滑均匀。放入硝酸银水浴槽,使它可以感光。等待四分钟,取出玻璃板,用纸把背部擦干净,装入片夹内。回到摄影棚,黄耀民示意那位欧洲女仆坐在蓝布背景前(因为湿版只对紫外线、蓝色光线和部分可见光线敏感,对暖色的光线则弱。),用一个铁架子夹住她的脑后,固定头部。在那个湿版诞生的年代,因为这长长的曝光时间,要想得到一张好的照片,就得在5到10秒内将丝毫不能动,哪怕是眨眼。布好煤气灯,裹上白布,调好焦距,片夹装入相机,打开镜头盖(湿版相机的快门就是镜头盖),等待五秒,盖上镜头盖,取出片夹,回到暗房,倒显影液,大幅度的摇晃玻璃板,6—8s后出现影像,15s左右停止显影,用水直接冲洗,水洗完成用定影液进行定影,烘干,让影像变得越来越亮,最后上漆收尾。
但是繁琐的流程让他很不适应,他在论坛上发出贴子“光学部门可能复制出旧时空哪个年代的镜头”。不一会儿,化学实验室的徐奇作出回应:
“俺感觉只要是不涉及特殊玻璃以及多片镜片的设计差不多都可以,毕竟发展数学计算的事情是不用重复做的。实际多半是照着二战及二战前的大中画幅镜头设计生产镜头,毕竟现代设计中对特殊玻璃和镀膜的使用是临高跨不过去的槛。而天赛,双高斯这些镜片少,又成熟的结构在生产性上是没有太多问题的,这些个相对更新些的结构倒是比较容易实现。不过多半是需要再为大像场重新设计一下,但有软件辅助总归不是特别麻烦。”
至于镀膜这件事,本时空的国产镀膜机也是挺好用的,也不算贵。但是圣船上显然没人带,其实就算带了也然并卵,没有高纯的材料用于蒸镀耗材。至于寨出镀膜机的科技树,卡在高真空的实现与保持上,又是相当时间干瞪眼的问题。至于镀膜设计,500废里似乎没见几家光机所等单位出身的兄弟。而俺虽然卖了不少产品,但自己动手做只玩过简单的单层金属膜,真要点开薄膜光学的科技树又是无比的坑啊!顺便说,印象中早期有用酸蚀的办法在玻璃表面形成一个腐蚀薄层来增透的手段,这个方法在临高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际效果如何俺是真没见过。
“镀膜就算了,多片式镜头足够了”这时林汉龙也加入讨论
“嗯,没有镀膜八个空气面就是实际能用的上限了。还好这个条件下也有一堆可用的结构。”
“手动镜头结构可以直接抄吧?都不用再设计?”
“可以,只要有对的上牌号的玻璃,像场像距匹配就直接照着生产就是”
八个空气面?黄耀民虽然不是学光学出身的,但也知道能做出多片式镜头也足够了,他决定再找一下资料,找到一篇《大画幅镜头的结构性能和选择》这样的超长文。他看了一下里面几款大画幅相机镜头的结构介绍,发现.dagor结构的镜头比较适合应用到临高,就特意复制了这几段文字:
1892年被设计出来的dagor结构可以说是现代光学的开始……dagor镜头采用6片两组结构,也是对称型的正光镜头,它可以看作是海普岗结构的一种衍生,由于采用了胶合镜片的技术,一片加工难度大的镜片可以分成几份由几块镜片分别承担,因此这个镜头是能够大规模普及的第一款设计,也正由于多块镜片胶合成的镜组可以利用不同的玻璃属性进行更好的色散校正,dagor镜头结构实际上是处于广角结构和标准镜头结构之间的一个结构,从海普岗那里继承来的广角镜头的特性和多镜片校正本身是有一定冲突的,大多数成品的dagor镜头都是在60-80度之间的,但因为它能很好的校正基本的几种高级相差,因此口径可以做得比以前的镜头更大,一般极限是f6.8,因此这类结构的镜头绝大多数都是f6.8的……
dagor镜头刚出现的年代,还没有镀膜工艺,这个结构在设计上也因此避免了过多空气面造成的界面反射效应,仅有四个空气面,光线的透过率算是非常高的。
他把这上面的文字发上论坛,期待光学部门的好消息,然后关机睡大觉。
南华的第一台相机——湿版相机,是哪位元老发明的,到现在还没有历史定论。我们今天也只是从某位的笔记中提到的“达盖尔摄影法”来进行一些猜测。但共和国的第一款相机镜头问世却有大量的资料记载,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这些资料不得不佩服共和国光学工业的科学家首长们,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成就,直到今天恐怕也无人超越,特别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天赛镜头,到底是怎样的才华才能激发出这种灵感,设计出这一支超凡脱俗细节的光学镜头,在当时获得了鹰眼的美誉,由于其结构简单,成本也比较低,直到今天还在广泛应用,毫不客气地说,应该是天赛镜头的出现才使摄影普及化成为必然。
————《相机发展史》
由于是相馆开业初期,照相人不多,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所以照相依然按照给号排队叫号进来照相的模式一直持续到几百年后。
叫到号的人就可以进去拍照,由于现在的相机镜头都更新换代,用上了天塞结构的镜头,样式就是完全翻版老蔡司的款式,镜心快门,光圈可以达到f/3.8,人头不用架子固定,再加上媒气灯光,曝光1/20秒。剩下的就等待冲冼出来。
就这样,相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进入了17世纪,往后一段时间里,你的家里有张相片,也就等同于后世改开时家里有没有彩电,冰箱之类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