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杨崇训的秘密
在问完上京城的情况后,刘崇让大臣们都离开。杨崇贵却留了下来,向刘崇呈上了郑珙写给刘崇的信。
刘崇看完信后,愤怒地问杨崇贵:“卫融为什么没有回来?”
杨崇贵回道:“谈判开始后我们就没有再见过卫融,他人在不在上京我们也无从知晓。”
刘崇猛地一锤桌子:“卫!融!如果敢回来,我定让他生不如死!”
杨崇贵默然,他也不知道要如何回复刘崇的话。
郑珙在信中做了一些猜测,关于背叛之人始终绕不开卫融的人脉。刘崇在发了一通脾气后,又看向杨崇贵、想起郑珙的信里让自己多信任杨崇贵一事,他思量再三,却又对府州叛逃、自己兵败一事耿耿于怀。
杨崇贵也看了信,所以看见刘崇对自己审慎的目光,他也清楚是什么原因。而杨崇贵不仅对府州叛逃一事有所顾忌,对刘崇的选择更是无法认同,他的情绪同样复杂,虽然之前答应过郑珙会好好辅佐刘崇,但他也一时之间难以解开心结。
刘崇沉默了片刻,对杨崇贵说:“崇贵,没什么事你就先退下吧。”
杨崇贵听到刘崇竟然喊着自己的名字,楞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躬身行礼后退了出去。
离开御书房后,杨崇贵回身看了一眼,自从府州叛逃大周后,这还是刘崇第一次喊自己的名字。
岚州岢岚镇,折赛花正查看着最近的情报。
自从折赛花带队占领了岢岚镇后,她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情报中心,搜集党项、契丹和北汉的情报,加以归纳总结,然后给后方的折德依和折御勋提供参考。
折赛花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子,抬头看到了对面坐着的潘美。潘美的姿容实在是出彩,折赛花看着潘美的脸,有些嫉妒的想,为什么一个男人可以长得这么好看?
大概脸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吧,潘美对于局势的判断和预见性也同他的样貌一样出彩。这几个月相处下来,折赛花对潘美的能力十分钦佩,他对契丹人和汉国的一些军事行动判断准确,对情报的梳理也同样条理分明,折赛花感觉在他身上能学到了很多东西。
为了给两人创造独处的机会,折御勋将回府州的事情都包揽在自己身上,留下潘美与折赛花在岢岚镇善后。折赛花不是不明白自己二哥是什么意思,她也明白接受这样的安排对所有人都好,可偏偏心底的那个影子始终挥之不去。
长久的分隔、未来的不确定都没能让折赛花忘了杨崇贵,反倒是在闲时,越发相思。
想及此,折赛花又开始发呆了。潘美瞧了她一眼,轻叹了一口气,他对折赛花很有好感,折赛花聪明、豪爽、有活力,对于不懂的东西也能虚心求教,不扭扭捏捏,学习能力又很强,在河外长大的折赛花与潘美在汴京认识的那些大家小姐完全不同。
越是了解,潘美的喜欢就越重。
然而折赛花在潘美面前,永远都爽朗大方,带着一丝疏离。
相处的久了,潘美就知道她发呆时总在思念另外一个人,她或许是不属于他的缘分,然而他还是希望时间能磨灭那段感情。
折赛花从沉思中惊醒,发现潘美正看着自己,瞬间有些脸红。
潘美对上折赛花看过来的眼神,也略微的有些尴尬,一时之间还有些手足无措。
房间里弥漫的空气都僵硬起来,幸亏婉儿冲了进来,打破了这僵局:“小姐,最新情报,大汉的使节团昨天回到太原了,之后刘崇对郑珙做了封赏,又召见了李铤和……和杨崇贵。据说后来所有人退下去后,刘崇还单独留下了杨崇贵,两人密谈了盏茶时间,不过谈了什么就没人知道了。”
折赛花听到这个消息,便知道杨崇贵是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太原城,心中也松了口气。刚才感到的尴尬也被抛之脑后了:“他回来了?他没事吗?”问罢这话,折赛花又想起了自己的立场,用咳嗽来掩饰自己的失态,然后又故作严肃地向婉儿伸出手:“拿来我看。”
婉儿看潘美没注意,便对着折赛花偷笑了一下。
婉儿带着点谐谑的表情叫折赛花满脸通红,她狠狠瞪了一眼婉儿,抢过了她手里的情报。通览全文,折赛花发现:“卫融没有回太原。”
一旁的潘美听了眉毛一挑:“他留在了契丹?”
折赛花摇摇头:“没说,我们好像很久没有他的情报了。”说完她转向婉儿,“婉儿,你去把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卫融的消息都整理一下,另外安排个可靠的人,我要找人盯住他,他是北汉和契丹沟通的中间人,角色特殊,我们不能放任他不管。”
婉儿点头应下:“我这就去安排。”说完就退下了。
折赛花看着情报陷入沉思,脸上浮现出担忧的神色。
潘美以为折赛花在想北汉与契丹这次结盟的事,倒是不能不佩服她能如此之快地放下儿女私情,迅速安排部署。然而潘美却并不知道,折赛花没有在想正事,她在想着卫融不见了,会不会与杨崇贵有关,不会是杨崇贵公报私仇把卫融杀了吧?
远在太原的杨崇贵蓦地打了个喷嚏,一旁的阿武担心的问道:“将军,不会是感冒了吧?”
杨崇贵摆摆手:“只是鼻子有点痒,不妨事。”说罢继续伏案写信。信是给杨崇训的,一方面知会他卫融消失了,要杨崇训多加提防,以防卫融去河外生事;另一方面则是说起自己在上京时遇到杨崇训的故交赵元朗的事。
给杨崇训写完信,杨崇贵又顺手给杨崇婧写了一封,在信中闲话家常。杨崇贵是害怕杨崇婧知道了他给杨崇训写信却不给自己写,再闹到太原来找自己麻烦!两封信写好,杨崇贵将他们交给阿武:“没有什么机密的东西,找驿站给送回去吧。”
阿武点头应是,出去寄信了。
杨崇贵则打开面前的卷宗,这些都是最近刘承钧从大周收集来的情报。郑珙的临终遗言加上刘崇主动缓和关系的举动,杨崇贵有所触动,如今既然已经身在北汉的朝堂中了,他又没有后顾之忧,杨崇贵决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再像以往那样得过且过。
他一页一页地翻看,发现周国这位皇帝郭威的经历简直就是一段传奇。
在郭威还没有推翻后汉朝庭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杨崇贵心中最钦佩的将军之一了,这位将军谋定而后动,任何时候都胸有成竹,此人可说是杨崇贵心中统帅的最佳样板,而最近他颁行的举措也说明了他同样充满了智慧,这郭威是个可怕的对手!
而太子柴荣,郭威的侄子,自小就追随郭威东征西讨,屡立战功。郭威带兵回到汴京,想找汉隐帝讨个公道时,这位汉隐帝将郭威与柴荣的亲眷都杀了!郭威子嗣死了,他又也不愿续弦,便将柴荣立为太子。柴荣深得郭威真传,无论是沙场领兵,还是朝堂博弈都做得面面俱到。
而后周的文臣有中书令冯道、中书侍郎范质、李谷、中书舍人王溥。
武将有左卫将军张永德、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东西班行首赵匡胤……
杨崇贵眼神突然一凝,赵匡胤,字元朗,涿州人士……这不就是赵元朗吗?杨崇贵还记得,在与赵元朗聊天时,赵元朗也隐约透露过自己是涿州人。
杨崇贵豁然站起身在屋里来回走动。
如果那个赵元朗真的是赵匡胤,从情报看,他是太子柴荣的心腹爱将,又和杨崇训交好,那杨崇训也很可能认识柴荣。起初他就已经知道杨崇训的回来不简单,却没想到这背后还可能有一盘大局,如果真是这样……杨崇贵站住身子,心底一股寒意冒出,不由地觉得大周这位太子实在是个可怕的对手!
想到这儿,杨崇贵就赶紧去翻看了最近河外的战报。
麟州和府州互有攻守,但损伤都不大,麟州粮道被劫,需要太原支援粮草。
而之后的几份战报显示,每一次麟州都是在申请粮草、兵器的补充,却从来没有要求兵员上的支持。
先前看到这些情报,杨崇贵并没有多想,但如今想到了杨崇训与柴荣的那重关系,杨崇贵发现这里面满满地都是猫腻。
杨崇贵沉默着,思考了良久,杨崇贵又默默地将那封情报放回了原来的位置。做完这些,他就像是失去了所有的力气,颓然地坐倒在椅子上,他看着窗外出神,只能想着也许这样就是最好的选择,至少麟州杨家能留存下去。
而在杨崇贵看向窗外的时候,杨崇训也同样在看着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