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九章朝堂对峙 - 佑天记 - 不妙啊 - 武侠修真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武侠修真 > 佑天记 >

第一一九章朝堂对峙

凛冬之际,天亮得很晚,五更时分,左右掖门大开,文官以当朝丞相杜渊为首,依品级次序排列缓步向前。武官则以当朝骠骑大将军陈玄宾为首,领衔众武将,巍然向前。不过时至年关,众人多多少少内心沾点喜气,队伍中不再有剑拔弩张,而是喜气洋洋。

文武百官,过了左右掖门,向承明殿进发,此时身后忽然传来太监尖锐的传话声:“安王到!”

丞相杜渊顿时横眉竖眼,心想安王爷怎会来上朝?而对立位的陈玄宾脸上的笑意却是掩藏不住,停下来欲要等待安王。这下杜渊脸色有些绷不住了,当年夺位他本就不是安王一派的,却也不是当今圣上一系,可以说是既无仇怨但也无情谊在,十几年来多亏皇帝提拔才坐上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位置,说不是皇帝一边的人,谁信呢?基于这一点,杜渊是不想等安王的。可这位王爷实在是不得了,即便当年夺位失败,如今的圣上念及兄弟情谊不仅没有戮命,反倒恩宠有加,足显手足情深,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能得罪的!

杜渊正犹豫着,脚步腾挪,身后百名文官见状更是心急如焚。还有看热闹不怕事大推推搡搡,惹得诸多人不爽。

思虑间,安王已近前,陈玄宾领众武官行礼:“参见王爷!”

安王微笑着摆手:“免礼,多年不见,将军雄姿依然啊。”

“王爷说笑了,太久没动手,身子骨早就不行了。”

另一边杜渊竟慌了神,经身后户部尚书陆屏山掣肘才回神行礼:“参见王爷!”

安王依然是笑意盎然,“免礼!”

“丞相这是没休息好?怎得失了魂似的。要不我替丞相向陛下告个假,回去好生休息一天,这朝嘛,每天都上,多一天不多少一天不少。”

杜渊陪笑道:“回王爷,许是老臣年迈了,状态不比当年,这承明殿能多来一次是一次,多谢王爷挂念。”

安王眼神柔和,盯着杜渊鬓间白发:“多年不见,丞相都有白头发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王爷倒是一如既往丰神异彩。”

“本王也老了。”说着看向陈玄宾,笑问:“老陈,你说是吧?”

陈玄宾也是武夫一个,说话粗放:“别扯犊子了,你胳膊比牛腿都粗,老什么老!”

安王闻言作势要敲打他,陈玄宾将身后的镇军大将军车上前挡身,无奈就此作罢,拍拍镇军大将军官服上的灰转身走向承明殿,文武百官这才敢跟上。

偌大的承明殿容纳百人还是够的,文官列左,武官在右,而安王则是在二者中央,不偏不倚。众官既已到齐,大太监扯着嗓子高呼:“陛下到!”

百官跪,“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膀大腰圆的皇帝穿着黄金龙袍出现,尽力地端坐于龙椅之上,他瞟了一眼百官,打了个哈欠,似乎是因为早朝而没睡够,再仔细凝视殿中央的人,顿时欣喜,全是褶子的脸挤在一块看不见眼睛,“安王竟来早朝了,来人,赐座!”

安王淡淡回应:“不必了,老臣身体尚好,站得住几个时辰。”

这话一出,皇帝瞬间脸色一变,你站着我坐着,还说出这样的话,意思是我身体差了。皇帝又愤恨又无奈,只得冲大太监摆手,示意可以早朝了。后者心领神会:“众爱卿,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此话一出,殿下百官蠢蠢欲动,谁都想说话,可谁也不想当这个出头鸟,咱们这个皇帝可是有个毛病的,谁要是让他睡醒时不高兴了,斩头都是小事,诛连三族并不少见,所以说这早朝第一个折子最好是喜事。然而在场这么多人手里都握了折子,却没人敢出声,看来是没几件说得出口的好事了。想到这,大太监都觉得有些心悸,于是轻声咳嗽几声。龙椅上的皇帝只扶额装作没听见。

礼部尚书宁仲黍硬着头皮站出来:“陛下,年关将至,大朝会一应事宜皆以准备妥当,然近日御膳房焚毁,大朝会所需礼器餐具所需甚大,城中官窑即便日夜赶制也来不及在朝会之前完工,所以还请陛下赐下圣旨,令明都城周围城镇作坊同时赶工制作餐具,另派遣要员督办。”

每年的大朝会都算得上是一件喜事,皇帝多不会驳面子,点头应允;“准!”

宁仲黍擦擦头上的汗,索性脑袋是保住了,急忙退回原位。第一道折子结束,宁仲黍松了口气,可其他人却不这么觉得,总会有个人遭殃的。很快便有了第二个官员站了出来,身着绯色官服,四品。上前恭敬道:“禀陛下,北方来报,永、乌、洺等多县地区本因蝗灾秋收时分颗粒未进,如今又进入苦寒之冬,半数以上百姓家中早已无粮,以树皮草根为食,俨然已成饥荒之势,待树皮啃光,草根挖尽,势必南下。来年开春之际,流民四散,不易管理,恐生灾荒。恳请陛下调令各府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只需到明年春回,灾民便会自行回家重返耕田。”

说话间,人群攒动,议论纷纷。像饥荒这样的事,实在太常见了,几乎年年都有,不算什么大事。可话音刚落,还未待皇帝回复,户部侍郎在陆屏山的示意下站出来道:“启禀陛下,不可开仓放粮。经户部统计,如今各府县存粮十不存一,且我朝商贾众多,农户少之又少,一旦百姓家中粮食吃光,各府县能否维持城中百姓需求都尚未可知。”

四品官员闻言顿时义愤填膺,怒斥道:“不开仓放粮,难道放任灾民不管,眼睁睁看着他们去死吗?”

户部侍郎也不是吃素的,冷哼一声:“万一城中百姓也吃不上饭了,不一样看着他们去死?既然已成定局,便只能让他们自寻生路,否则只会饥荒只会愈演愈烈。”

“荒唐,就凭你所谓的统计,没有根据的推测,就要剥夺几百万灾民的姓名。陛下,恳请陛下治他不道之罪!”

“肃静!”

眼看愈演愈烈,大太监及时挥鞭摔地制止了争吵。

皇帝揉捏太阳穴,可见心烦,良久才看向陆屏山问:“陆爱卿,为何存粮只有这么点?”

陆屏山走出队列:“启禀陛下,都被邻国买去了。”

皇帝恍然,叹息一声,“罢了”,他转头看向安王,“安王可有良策救济灾民?”

安王笑了笑:“臣弟刚好有一法子。”

“说来听听!”

安王转身负手看向百官:“我朝重视商贾之术,众所周知。既然当初粮食能卖出,为何不能买回呢?”

陆屏山本以为安王能解燃眉之急,可听到这话不免冷笑一声,“王爷,各国陈兵北州界门,所需粮食之数巨大,自给尚且不够,哪来余粮卖给我们,否则又岂会向我们买粮?”

安王走近,左手拍陆屏山的肩膀,右手从户部侍郎手中拿来折子,道:“我当然知道邻国没有余粮,但你又怎么知道我朝商户没有余粮呢?我朝可不像他国,粮食买卖自由,粮商不在少数。陆尚书,你只顾着统计国库中的粮食,可有统计过民间商户家里屯了多少?”

陆屏山刚要说话,安王用力一捏肩膀,打断道:“你肯定没想过,就让我告诉你吧,光是明都城内的粮商存量就够那些灾民吃一个季度的了。”

这话不仅震惊了朝堂上下,皇帝为之展颜,就连杜渊都感到震惊不已:“王爷,此乃朝堂之上,说不得半句虚言?”

“我要是有假话,你把我头拿去,问题是你敢吗?”

杜渊拱手陪笑。笑话,谁敢啊?皇帝都不一定敢。

安王怼回了杜渊,又走回去:“陛下,大可向我朝境内粮商买粮,一定是够的。”

可此时陆屏山又上前说道:“陛下,臣有一言。今日若颁下圣旨向天下粮商买粮,这价格如何界定,王爷可有良策?”

“管钱不是你们户部的事吗,问我干嘛?”

顿时,陆屏山又噎住了,只因为安王说的太对了,对得自己都找不到话驳斥。

杜渊侧目狠狠瞪了一眼他,似乎是不满他激进的行为。

皇帝见状打圆场道:“陆爱卿,就按王爷所说去办,关于定价之事也一并交由户部商榷,不用上报给朕,最后只需上呈所购粮食数量。之后再分发至各府县,你全程督办,以防有人中饱私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