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出主意
和王老师告别完,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想起今天还要帮大娘接放暑假的丫丫回去,杨三明直接到宿舍拿了自己早已打包好的行李,和同宿舍的同学一一拥抱之后,便直奔汽车站,坐上回乡里的汽车,行色匆匆赶往大表哥家。
杨三明的大表哥杨玉清是他大伯的长子,也是小侄女丫丫的父亲,三十多岁,年轻的时候也曾出去当兵来着,后来转了志愿兵。再后来,转业回来后被安排在乡上中学当体育老师。目前家住在乡上,离学校不远,是个独立的小院,三间尖顶的红砖瓦房,外加两间充作厨房和杂物房的小房,门窗边沿都粉刷了雪白的石灰,显得很整洁利落!看了看家里没人,不用问大表哥还没有下班,嫂子也在出摊。于是杨三明将东西放在门口,转身出了院子向着镇中学走去。大表嫂原先是乡上供销社的售货员,后来供销社倒闭了,就下岗了。大表嫂生丫丫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干不了重活,于是整了一辆小推车,在学校门口卖点文具和零食什么的。
走到学校门口就看见嫂子的小车了,不过看到旁边又多了两辆摆摊的小车,杨三明皱了皱眉头,屁大个学校能有多少生意,挤这么多人,怨不得上次嫂子说买卖越来越不行了。嫂子正在看着几个学生挑文具,抬头看见杨三明,招呼道:“三明回来了。”
就见小车后边冒出个小脑袋,激动地对杨三明喊道:“三驴叔,你来接丫丫了吗?”
嫂子听见了,抓着丫丫就要揍她。杨三明连忙过去拉开,将丫丫掩在身后道:“没事,没事,大家都这么叫。”
嫂子已经知道杨三明退学的事了,知道是已经决定了的事,也就没有再劝他。两人聊了几句,杨三明看到一个孩子买方便面,灵机一动对嫂子说:“嫂子,要不你和大娘学学卤肉,弄个炉子在这卖白吉馍吧,那个利大一点,而且大人、孩子都爱吃。”
嫂子说:“那个有人买吗?”
杨三明说:“嫂子你看,白吉馍从早到晚都可以吃,学校的孩子们早上可以当早餐,晚上下了自习可以当晚餐,白天不想吃食堂的时候也可以过来买。而且,咱们乡上的几个机关单位和企业都在这附近,只要味道好,那些工作人员上下班买的也不会少。毕竟大家都喜欢吃肉,但自己家里炖太麻烦,少了不值得,多了又太贵,不是每天都能炖的起的,每天花个五毛一块的买个白吉馍吃还是不错的。”
嫂子说:“那这些货呢?”
杨三明说:“你可以再弄个车,一块摆上,每天早晚出摊收摊,让大哥帮你推上,反正他也是顺路。”
嫂子想了想说:“也是个办法,我晚上和你大哥商量一下。”
又聊了一会,杨三明和嫂子说了他的被褥行李先放在这里,等有村里的车来乡上的时候再捎回去,就带着丫丫和嫂子给丫丫准备的零食提着自己的书包向村里的方向走去。
他们村在西南方向,离得并不远,但因为隔着几条沟,所以需要绕两三个小时的土路,这样才能到杨三明的家乡三十里铺村。出了乡里就下了公路,下面就开始要走土路了,走到悬崖似的沟边,心中想着如果这里有几座桥,那么从村里出来到是不远。
因为时不时的要背着走累了的丫丫,杨三明花了3个多小时,才回到村子。杨三明和大伯他们家都在在村子的西南角村边上,向家里走的路上遇到村子里的人都热情的和杨三明打着招呼,杨三明也回应这他们。碰到小孩,丫丫就把带来的糖果拿出给他们吃,那些小孩都欢快的围着爷俩,他们只有到年时才能吃到一些糖果。丫丫是因为大表哥家里就一个孩子负担不大,加上嫂子又是卖这个的,所以每次回村都会带一些回来,所以很受孩子们欢迎。在村里绝对是8岁以下儿童的大姐大。
把丫丫送去大娘家,顺便在大娘家吃了晚饭,因为丫丫吵着不让杨三明走,没办法就带着丫丫回到了自己家,因为是夏天,大娘又经常来打扫,所以回家抖抖炕单就能住。
躺在床上,可能是退学第一天,杨三明有点睡不着。小丫头吃饭的时候听说杨三明不用上学了羡慕的不行,趴在被窝里追着杨三明直问。
“三驴叔!你真的不打算继续念书了吗!”
“嘘~!
你小声点,这又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我不念书这事千万不要大张旗鼓的告诉别人!另外,叫我三明叔或小明叔!”
“那你不念书了是不是就能每天和丫丫一起玩了,我娘总是不让我出去玩,说有拍花子的偷小孩。”
“不行啊,丫丫!小明叔要出去闯荡一番,干大事,让堡子里的人知道知道,我杨三明的厉害!”
“那三驴叔你能带上我吗?我也想去闯荡,我也要干大事!”
“叫我小明叔!我先去,等你长大一些再去!你这么小可不行。”
“哼,又拿我当小孩子!”
“好了好了,丫丫在家好好读书,等三明叔在外边立住脚了,一定会来接你,现在先睡觉吧!”
接下来的日子,杨三明先是在大伯的帮助下,和泥将自家的房子、牲畜的圈舍和院墙都抹了一遍。在老村长和大伯的见证下,又把家里的二十多亩地租了出去,约定了租金,考虑到回来没得吃,又在老村长的建议下,一半定成了租金、一半定成了粮食,按每年的市价折算,如果他不回来的话,由大伯代收。怕有人来闹,又央求村长帮忙让村里的村委们都签了字作见证。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忙了快一个月,大表哥来接丫丫上学了,同时告诉他,嫂子已经开始卖白吉馍了,生意果然不错。另外,说帮他在市里找了个修车师傅,大表哥下个星期送他去。学点技术,就算将来不吃这碗饭,到了部队也是个优势,大表哥以过来人的身份说,在部队本事越多的人越吃香。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杨三明就要去市里了。杨三明提着个篮子去了他家西边的土坡,土坡上有两座坟,周围的杂草清理的干干净净。一座前面立碑刻有“慈母杨秀香之墓”。另一座没有立碑,合葬着杨三明的父母。杨三明双膝跪地,额头着地砰砰作响,九个响头过后,额前一片紫青,整个脑袋嗡嗡作响。歇息了会儿,心里默念到“奶奶、爹、娘,三明不孝,不能完成你们的遗愿了,但三明保证一定会混出个人样来,还望你们多多保佑,多多保佑。”
可什么才算混出个人样来呢,想起大家都羡慕乡上在外包工程的刘辉,杨三明想我一定要多多挣钱,别说这十里八乡,就是朔方都要知道我杨三明的名声!嗯,当然是好名声。做了决定后,李杨三明感觉浑身轻松,嗯,现在出发!
刚过16周岁的的杨三明发下了自己的誓言,离开了家乡,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