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时代的变革
杨玉祥突然的一句问话,让杨三明一阵愕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杨玉祥这种情绪明显不太对劲,所以杨三明没有说话,让杨玉祥接着说。
杨玉祥叹了口气,没有说话,又沉默了下来。
杨三明不耐烦了,大老爷们这么墨迹,于是问道:“怎么了?前段时间不是还挺好的嘛,你现在怎么就唉声叹气的了?有事就说,闷在心里你也解决不了呀!”
看到杨三明关切的眼神,杨玉祥摇了摇头说道:“为了分配这份工作,明哥你说我爸我妈付出了多大代价?当时拿到录取通知的时候,为了保证十拿九稳的办了那个委培,花了多少钱?好容易毕业了,为了分配工作,又花了多少钱?”
说到这里,杨玉祥顿了一下,拿起桌上的啤酒自顾自的闷了一口,接着说道:“结果呢?上了一个月班,领了180块钱,还没有我上学的时候一个月的伙食费多呢!我都成了村里的笑话了,那些没上过学的出去搬砖都比我挣得多!”
杨三明很理解杨玉祥,中专教育学制源自苏联,以行业办学为主,80年代以前我国中专是只招高考生的。受10年斗争影响,我国的人才教育出现了断层,改革开放又使的国家百废待兴,急需要大批专业人才。于是在80年代初国家决定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进入中专就读,3-4年学制,各地方或部属中专开始改为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那时候上中专还包学费、包分配,可以少上三年高中不说,上学时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毕业后就是铁饭碗和干部身份,是很多农村或者贫困地区孩子的首要选择。在那个家家都不富裕的年代,早点多一个人拿工资,是极为让人羡慕的事。而农村出来的学生,更是想早点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时中专选拔及其严格,录取率低至不足10%,考上中专的也大多是智力拔群,学业优异的学生。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是当时的普遍认知,中专文凭完全可以处于所有学历鄙视链的顶端。杨三明当时去上高中,村里人和学校的老师们就很不理解,初中的班主任甚至到家里做杨三明父母的工作,要不是杨三明父亲坚持,说不定杨三明也会去读中专。
最近几年大学扩招,中专开始受到巨大影响。毕业生不再享有包分配、铁饭碗的待遇,使其地位从原来的重点高中之上沦落于普通高中之下,变成了学生考不上高中的选择。对于不熟悉中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很多人而言,“差生”成为了中专生的标签。
最倒霉的是最后那几批经过严格筛选后录取的中专生,明明入学的时候是学霸,毕业的时候反而成了落后分子。杨玉祥就是这些倒霉分子中的一员,虽然入学时包分配工作的国家承诺还是有效的,但明显已经没有什么好工作岗位能够提供给他们了。
别说是他们这些毕业和将要毕业的,就是那些工作了好多年的中专毕业生们,随着一批批的大学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本身的重要性和地位都要受到威胁和改变。这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无法改变,也不会改变,作为个体那就只能想办法去适应。
杨三明想了想对杨玉祥劝解道:“这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整个时代的变迁,怎么能说你自己没本事呢?当时能从那么多初中生里脱颖而出,考上重点中专,本身就证明了你的能力!最起码你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教育,就是国家不分配工作,你也有很多选择不是吗?你现在就可以选择去搬砖,那些搬砖的能随时选择与你专业相关的吗?”
杨三明开始喋喋不休,挖空心思想的开解杨玉祥,他先讲了自己从离开学校的详细经历,空间里的收入被他说成了彩票,于是自己如何来到京城、如何挖野菜捞到第一桶金,包括来京城前跟着的老板如何被骗,自己如何被人骗去传销窝点,又如何光着屁股跳窗逃跑,都详详细细的一一道来。
杨玉祥脸上阴霾的表情总算散去,他羡慕的对杨三明道:“没想到明哥你出来的时间不长,经历却这么丰富,过的这么精彩,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创下了这么大的家业。早知道这样的话,我当时就该和你一块出来闯荡一番!”
看着转过湾来的杨玉祥,杨三明问道:“祥子,我记得你上学那会学的专业是车辆工程,那应该对汽车的构造和一般理论都非常熟悉了,对吧?”
杨玉祥见表哥问起自己上学的事情,解释道:“是的,我们这个专业其实主要讲的就是汽车工作和维修的原理,过去都是往交通系统的运输和检测部门和单位分配。”
“那就更好了!”杨三明赞叹了一句后,接着和他说起了自己对目前汽车维修市场的分析以及未来我国汽车保有量以及汽车保险发展的一些推论。然后又介绍了自己的事故车拍卖行计划,以及对杨玉祥在新创建公司内的定位和工作安排,并征询他的意见。、
杨玉祥当然没有什么意见,表哥这明显是照顾自己,不说在新公司里专门安排人带着自己,还给自己无偿垫资,让自己也能当个小股东,自己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至于将来,只要自己有能力,披着股东这层身份再加上表哥的照应,还怕没有自己一展所长的机会。
杨玉祥端起酒杯和杨三明碰了一下,真诚道:“谢谢你了,明哥!”
杨三明拿起颗盐水花生扔过去,哈哈笑道:“你少跟我来这一套,还谢我呢,是不是自家兄弟了啊?谢啥谢呢,真谢我你就给我好好干,还跟我客套起来了。”
兄弟两个将话说开了后,就没事了。杨三明知道杨玉龙是那种真正的西北汉子,一向是说到做到,既然认可了杨三明的安排,那就没问题了。杨三明告诉杨玉龙,眼看着就是国庆和中秋两节了,不论是李学渊还是刘海清都忙的不可开交,所以公司筹建的事情只能推后。趁着这段时间没事,杨玉龙就跟着他好好的再京城玩玩,一来给自己放松放松,二来也是认识认识京城的路。
初来乍到,杨玉祥一切听从了杨三明的安排。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有一个熟人领着,就会感觉到格外地踏实,也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何况,这个城市是京城,是他曾经向往了多年的地方。
写这一章的时候,有点吐槽,想起了自己刚毕业的时候,因为没钱缴纳安置费,自己出来打工,第一个月领了350块的试用期工资,真的是交完房租后仅够伙食费,吃炒饼连个鸡蛋都不敢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