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发明家杨三明 - 杨三明的飞扬人生 - 我在庄里种瓜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70章发明家杨三明

筹建一家工厂设备倒不是问题,麻烦的是工厂的选址、手续报批还有管理人员,这些可是要命的。

好在杨三明是在京城的地界,虽然是在郊区的乡下,但是镇上的工作人员对招商引资还是很有热情的。在了解了杨三明要筹建的新工厂的情况后,接待人员虽然没听懂,但是发酵是什么玩意还是明白的,所以直接向杨三明推荐了镇上的酱醋厂。酱醋厂是乡镇企业,现在处于停工状态,杨三明可以直接收购酱醋厂,不仅厂子的选址解决了,而且营业执照直接变更一下经营范围就可以了,比重新报批省事多了。

“镇上的酱醋厂,还能马上恢复生产吗?”杨三明有点心动的问道。

“去年都正常的生产过,现在要再生产,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吧!只是去年生产的,都积压的过期了,谁还敢再生产,我看到乡政府的一份报告,乡政府己经打算把酱醋厂处理掉了,只是没有人愿意接手。”镇工作人员说道。

“这样啊!倒是可以考虑,你拿份资料给我看一下。算了,还是我现在就和你去酱醋厂看看情况再说。”杨三明等不及的说道。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的被建造起来,而且当时的效益还都很不错。这些乡镇企业,刚创建的时候规模都不大,小的几十个人,多的最多也就百十号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来说质量都不是很高,同等的价格下,自然竞争不过那些大厂,刚开始的时候,市场上物资不充沛,还能守着一地勉强过活。

等跟着工作人员走了一圈下来之后,杨三明对酱醋厂已经有了大概了解。整个厂区建有一幢办公室,一幢仓库,建筑面积一共大概1000平米左右,按照现在京城的房价对比应该在300万左右。不论是厂内布局还是价格都很符合杨三明的要求。尤其是酱醋厂离着杨三明的原料加工厂并不远,今后农场方面送菜车就可以在回去的时候顺便运走饲料。杨三明当即就决定,条件合适的话就优先收购酱醋厂。

现在镇政府初步有二个处理意见,一个是打包处理,二百万元,同时接手的人要承担银行的六十万元的贷款。银行为了快速的收回这笔贷款,也同意了这笔贷款只需要归还本金就够了。第二个方案,考虑到这笔投资有点太大了,投资商可以以租凭的方式,接手酱醋厂,乡镇府每年收取厂房的租金,共计十万元,五年起租。

两个方案中,杨三明更倾向于第一个方案,全资收购酱醋厂。

于是在两天后,杨三明便与镇政府敲定了收购意象,至于后续的手续办理,以及厂房改造、设备采购等工作,杨三明就甩给了张海生,当然顺便再一次拉来了张村长帮着协调。杨三明曾经在空间内建过一个小型的发酵工厂,让阿福整理了一份施工计划和设备安装清单后,就交给了张海生去安排人联系询价,杨三明自己则收拾东西准备到香江去。

江时强给他打电话了,说是他申请的专利已经顺利通过了,目前进入了公示期。这样杨三明就真正成为了水溶性有几肥料的发明人,也算是个发明家了,想想都让人高兴。

杨三明申请的是pct专利,pct是《专利合作条约》的简称,pct组织框架下的专利,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国际专利”。这个pct虽然只是简化了专利的申请阶段,并不包括专利的审查和授权。但一旦专利在pct框架下申请成功的话,那么之后到了各个国家的专利审核与专利授权,将变得容易许多,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触犯当地的法律,都可以成功的把专利注册下来。在当时,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是pct的签约国,美、英、法、德、日这五大工业国家,更是pct的发起者。

虽然华夏早在1994年就加入了pct,但因为杨三明要在几个主要国家进行专利注册,比如美国、rb,还有西欧的国家,以及考虑到专利的后期管理,所以才跑到香江去特意创建一家公司来申请专利。这次江时强给杨三明打电话,除了告诉他专利申请进展外,还告诉杨三明有家美国公司对杨三明的专利很感兴趣,江时强已经查询过了,对方确实是美国西部的一家中型肥料公司,在美国西部农场区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希望杨三明能来香港面谈一下。

而杨三明呢实际上最近很是为钱苦恼,现在的他真的是在认真的想要研究一下怎样继续多赚一点钱。现在的杨三明基本上是将自己的几乎全部的钱都投入到了公司里里,他手里的活动资金真的是很有限的。现在随着萨娜的传承逐渐被破译,杨三明觉得自己必须有所动作,不然自己老了的时候一定会后悔的。所以未来还是有着很多的要花钱的地方,所以真的是需要稍微的更加的努力一点。要不然依照公司现在的发展速度,等着公司停止扩张,产生利润溢出的时间还是比较遥远的。

杨三明觉得自己现在真的是有必要去多赚一点钱,所以听说有人对专利感兴趣后,才会这么积极。

去香江之前,杨三明专门去找了陶一萍,把相关的专利资料中关于摘抄的水溶性生物有几肥料的部分,认真以论文的标准编辑了一份带给了陶一萍,想着能不能通过陶一萍的关系在国内出售一部分授权。

这次回家过年,杨三明看了陶山写给奶奶的信,也跟舅爷了解了一下奶奶和陶山当年的事情,结果与杨三明自己想的大相径庭。舅爷之所以恨陶山,是因为舅爷觉得陶山不够爷们,连自己的老婆都护不住,亏待了他妹子。这件事情要是往开了想,其实陶山也没什么错,一边是母亲、一边是妻子,他能怎么办,只能当做不知道。两人的婚姻最终走到尽头,也不能全赖他,最起码陶山后来的行为,说明他还是想要挽救自己的婚姻的。而据杨三明这一段时间的旁敲侧击了解,陶山最后好像也没有娶那位姑娘,现在的妻子是他后来在地方工作的时候娶得,家里也只有陶一萍一个孩子,因为结婚晚,所以陶一萍才会这么年轻。至于陶振海、陶红英他们都是陶山兄弟家的子弟。

杨三明之所以不去把这层关系挑明,主要还是不愿意打破奶奶用一生来维持的自尊,即使将来有一天杨三明正式的面对陶山一家人,那也必须是杨三明在这个社会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但陶一萍真要是坑他,那他就跟她摊牌,看看她对自己亲侄子能不能下得了手。不过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相处,杨三明觉得陶一萍这人不错,办事光明磊落,很有担当,再加上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可以说,在这京城里,目前陶一萍是杨三明最可以信任的人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