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娶媳妇过年 - 杨三明的飞扬人生 - 我在庄里种瓜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4章娶媳妇过年

腊月二十六,杨玉龙结婚的日子,杨三明老家结婚并不是指领结婚证的日子,而是指结婚典礼的日子,而且有很多讲究。

结婚前一天晚上暖新房,杨三明和一些同村小伙子陪着杨玉龙布置新房,比且一块在新房过夜,当然陪伴的人必须是没结过婚的童男子,人数是双数,以表达人们祈求吉利以及传统人们对男丁的期盼。

天还不亮的时候,大家就起床了,簇拥着杨玉龙去准备娶亲礼,包括娶亲馍馍、娶亲酒、离娘肉、子孙糕。娶亲馍馍,其实就是提前蒸好的糖心圆馒头,要求是三十二个。离娘肉,必须是在整扇猪肉上一刀拉下,带骨头的整肉。最有意思的是子孙糕,大早上用油锅炸出一百个油糕,陕北这边的油糕都是黍子糕,就是那个书中自有千钟黍的那个黍子,然后新郎官伸手进去抓一把,要求抓的越多越好,杨玉龙抓出来了二十一个,传说中有人一把抓出三十多个来。将抓出来的油糕和其他东西包装好,用五色线绑扎,然后将一根带着根须的大葱头朝下的插进去,娶亲礼就准备好了。

娶媳妇的迎亲队伍并不由新郎带队,而是由一个长辈和一个兄弟以及一个压车的晚辈组成,长辈必须是儿女双全父母健在的全活人,压车的晚辈必须是没有结婚的童男子,而且必须是弟弟、侄子等晚辈。杨三明被作为压车童子参加了婚礼的全程。

车队必须在太阳升起来之前从家里出发,赶到新媳妇娘家后,放鞭炮通知对方出来迎接,将提前准备好的娶亲礼和新媳妇要穿的过堂喜服、首饰、洗漱用品交上,然后新娘家招待接亲人吃下马饭,新媳妇在自家的炕上开始梳洗,等时间差不多了,迎亲队伍会奉上催妆的喜封。打扮好蒙上红盖头的新娘被自己的兄弟或叔伯背着送到喜车上。

这时候,娘家人会把带来的娶亲酒倒出来,灌满白水,然后和娶亲礼的那颗大葱一块用五色线扎好,不过这时候大葱会变成头朝上,象征着新娘子的生活将会在婆家从头开始,生根发芽,白头到底。

喜车返程,车队回到婆家后,再次放鞭炮通知婆家人出来迎接,由新郎将新媳妇抱或背到新房的炕上。在此过程中,闹喜的人们可以抢新娘身上的鞋袜,让新郎出钱买喜糖。新媳妇上了新房的炕上,由一个迎亲嫂子拉上窗帘、顶上门,然后伺候着新媳妇梳洗并在此换上拜客的礼服,等新郎将鞋袜赎回来后穿上喜鞋,才会有迎亲嫂子带着去拜堂并参加喜宴。

在整个迎亲的过程中沿途路过水井、桥梁会有迎亲人下车放炮仗驱邪;车队从婆家出发再到回来,整个过程中不能走回头路,也就是不走一点重复的路,比如说从家门口向东出发,那么回来时就必须从西边回来,为了避免重复,一路上要绕很多的路;而新媳妇从娘家的炕上到婆家的炕上,全程不能落地。

杨三明新嫂子家在一个胡同里,胡同得有一百多米深,倒是很宽,可尽头是堵墙,车当然不能开进去,不然还得倒出来,那就坏了不走回头路的规矩了。去的时候杨三明就看着那条胡同发愣,觉得自己以后要是有闺女的话,一定不住这么深的胡同,同时很好奇新娘子体重如何。结果为了不使新媳妇落地,娘家哥哥背着新娘子,还有个弟弟拿着一张红毡子跟在后边随时准备接应,顺利的把新娘子送上了车。

杨三明作为压车童子是和新娘子乘坐同一辆车子的,因为杨三明老家这边有在新郎抱着新娘子去新房的路上抢新娘子鞋袜换喜糖的习俗,即使让大家沾沾喜气,也是活跃一下气氛。车队一出发,杨三明便对新娘子说,嫂子,我是你最小的弟弟杨三明,你应该听说过我,我觉得你应该主动点,你说呢。结果杨玉龙就从车上抱出来了光着脚丫的新娘子。把一帮等着在新房路上打劫的同仁们气坏了,一块把杨三明给抢劫了。

婚礼现场是在大伯家门前的场院搭起的大棚,请的当地流动餐厅,村里会计担任了婚礼的总管,账房就设在了大棚的入口处,参加婚宴的人们在进大棚是同时送上自己的贺喜红封。杨三明本来也准备送钱的,结果前天和大表哥去城里买菜的时候看见有卖三轮摩托车,就花了一万多块买了一台带篷子的大三轮摩托车,方便小表哥做生意和来往村里镇上代步。当然他的厚礼惹的村会计唑牙花子,伸着大拇指直夸杨三明大方。

村长同时也是本家大伯做了主婚人,新娘子上了婆家的炕,换了婆家的衣,由结亲嫂子领着出来认亲,天地、父母、夫妻三拜之后,主婚人致词,两新人介绍恋爱经过等等,闹腾到上午十一点多,就进入了宴席。大伯和大伯娘、小表哥和新媳妇开始挨桌子敬酒,大家开始说些祝福的话,然后让新人上烟上酒,表演秀恩爱的小节目。

虽然简朴,但是这种遵循传统的婚礼让杨三明感到很是隆重,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人们对婚姻的美好祝愿。当然,对于杨三明他们这些年轻人来说,重要的是晚上的闹新房活动。

这边的长辈和晚辈是不去参加闹新房的,参加者只能是新郎要好的平辈亲友。杨三明和杨玉龙的几个铁哥们在新房的炕上打扑克,杨玉龙和新娘子则在堂屋的灶膛上忙碌。新郎官拉风箱烧火,新娘子掌勺,要准备一桌子家常菜,以表示两人正式开始过日子,招待客人。

饭菜准备好了,新郎、新娘招待大家吃饭喝酒,以饭桌上有客人喝趴下或者认输为止。这时候一对新人不用喝酒,但需要劝酒,客人在喝酒前则会要求新人表演一些节目助兴,一对新人和大家的博弈也就开始了。杨三明几个商量了一下,准备了比翼双飞、相亲相爱、如鱼得水、夫唱妇随等节目,信心满满的宣称要战斗到天亮。

开场是比翼双飞,新娘骑在杨玉龙脖子上做飞翔状,在地上绕圈,经过双方谈判,杨玉龙他们绕三圈,限时完成,不过杨三明他们一圈喝一杯。紧跟着一对新人开始挨个敬酒劝酒,大家要求两人表演相亲相爱,也就是当众亲吻,但需要敬一个人换一个动作不能有重复,也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人太开放,两人一顿长吻、舌吻、蜻蜓点水似的短吻下来硬是没有难住两人。

大家一看,这那行啊,于是商量一番,决定出绝招,要求让新人表演共同学习,就是新郎新娘用身体摆出26个英文字母,摆好了一个保持一分钟算过关。结果26个字母还没有拜完,杨三明他们自己倒是趴下了好几个人。负责当天给新人铺床的全福嫂子佩服的不行不行的,一个劲的说现在的新人真厉害,十几个大小伙子硬是搞不定,完全不像过去都得全福嫂子出来帮着新人告饶,把杨三明他们一帮人臊的掩面而去。

热闹的婚礼过去,杨玉龙小两口忙着回娘家过三天回门,杨三明则陪着大娘、小婶子张罗过年的事物。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得闲,同时人们又把一年的团圆和来年丰收的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宰年鸡、赶大集,上街置办年货,不过在筹办小表哥的婚礼的时候已经把鸡鸭鱼肉,糖果零食,烟酒礼品等准备好了,所以需要购买的年货不是太多。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杨三明开车带着大家去县城里洗了个澡、理了发,舅爷感叹说这还是第一次花钱理发。顺路买了对联、窗花、烟花炮竹等,大家就开始回家忙活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婶子和大娘,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老家人爱吃面食,最拿手的就是面花,把面团做出形态各异的花馍馍,有刺猬、蝴蝶、兔子和美丽的花朵等,既美味又好看。因为当地风俗初一到初五期间除了初一的饺子,其他时间只能吃年前的剩饭剩菜,所以菜饭都要准备好,饭是面花和炸货,菜则是炸丸子、烧肉、酥肉等,另外还有大锅炖菜。

杨三明则主要负责去磨豆腐、贴对联,顺便给丫丫做了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顶针,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除夕的时候和大爷一起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炭,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转圈驱邪,同时不断的浇上小股的醋,实际上起一种杀菌消毒的作用,就像人们感冒了在家烧醋一样。

大爷在院子中央堆了一堆柴火,大娘在门后立了个擀杖和刀斧镇邪,年夜饭后的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祈望着来年的丰收。大年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洗漱,不过新年第一天洗漱的时候不许将水溅到洗脸盆外。然后大家都到院子里由舅爷点燃昨晚准备好的柴火,大家围着烤火,搓搓手脸去除陈年的晦气,同时期盼新年无病无灾。杨三明和两个表哥在一边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同时迎神、接灶君,放完炮后大娘和婶子进去将灶君神位供上,一家人开始围着桌子品尝准备好的年货。女人们则开始煮饺子。

吃过饺子后,大表哥打头领着大家开始在村里,按着辈分和年龄,挨家去拜年。在这里,整个正月十五之前,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是两个人头次见面,都要互相拜年,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健康快乐。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过年期间,村里会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也就是“沿门子”。三十里铺村不大,秧歌队也就十多个人,由一个狮子头打头,村长主持着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并说着吉祥话如“一进门喜气生,五谷丰登人兴旺,六畜平安财满房。”

热闹的新年里,杨三明他们老杨家有一个习俗与本地其他人家不同,就是大年初二上坟祭祖,因为本地人都是年前腊月二十九这天,人们通常会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老杨家却都是大年初二去,据说是当年那位按着永乐皇爷的命令,带兵来到延绥镇驻守的将军祖先从老家带来的习俗。也有人说,是因为当年的老祖宗都是军户,年前要巡视各关隘,提访蒙古人的军队趁着过年偷袭,没时间祭祖,所以改在了大年初二。反正具体原因已经不可考,但随着后人在这边关重镇的世代戍守,这一习俗承袭了下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