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不讲价
“我说这位小兄弟,你这摊子上的东西也太少了吧啊?”
杨三明冷不防被身边响起的一个声音吓了一跳,回头看过去,发现说话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胖乎乎的,穿着一件青灰色的连体长衫,脚下是一双方口布鞋,看起来有点像以前那种当铺里的大掌柜的。
“东西少和你有什么关系,难道东西少就不准卖吗?”
这老头的外表打扮的人模人样的,看着不像个好东西。杨三明心说,早就听说过潘家园里骗子多,不乏套近乎后编故事下套子,摆仙人跳的,难道这就遇到了?于是没好气的说道。
“没关系,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就是看你这摊子上实心东西多,过来看看,涨涨见识。”
老头说道,他见杨三明不相信,又连忙指着身后的店铺,强调道:“哎,小哥,我也不是坏人,喏,这店就是我开的,咱们聊聊,大家也能相互学习下嘛。
说着见杨三明蹲在地上,还转身回店里拿了两个马扎出来,递给杨三明一个,自己也坐在了杨三明不远处。
“对不起,我头次来这里,以前只是听说过,有点紧张。”
杨三明抬头看了一下,这店铺门面倒是不错,门头上面的招牌上写着“顺意坊”,于是不好意思的说道。
两人一聊,面前的这老头姓曹,叫曹仪生,年轻的时候在红星瓷厂干过,是个制瓷师傅,后来开放以后厂子不景气,就出来自己立了口窑,专做手工仿古瓷,折腾了十几年,也赤手空拳的置办出一份不菲的家业来。现在上了年纪,就将窑厂交给了儿子,自己在这里开了这个铺子,主要销售自己厂子里的产品,也接一些定制的活计,当然偶尔也兼营一下古货买卖。
曹掌柜的刚才是无意中看到杨三明摆摊子的,只是看他的打扮不像是经常干这个的,摊子上的东西又都是实心货,就想着要过来认识一下,这才发生了先前那一幕。
杨三明也没罗嗦,在相互报了姓名之后。就半真半假的告诉曹掌柜自己是陕北人,并将自己父母双亡出来闯荡的情况说了一遍,至于东西,杨三明说家里解放前在当地是土地主,土改的时候找了个坛子将这些东西埋在了院子里,后来母亲临终的时候告诉他的。同时好奇的问曹掌柜怎么知道他的东西是真货。
曹掌柜的听了后,一边拿出把放大镜围着杨三明的摊子看,一边解释说道:“我虽然不是专业干这个的,可家里老人解放前也是混过古玩行的,早年没少听家里人说教,再说在这地方混了这么多年,没见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了。你这些东西的品相一看就是传世的东西,赝品要做成这个程度可要下大力气,偏偏你这些东西都是民用器,说便宜不便宜,说贵也贵不到哪里去,所以我才估计你的是实心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奇妙,有的人第一次见面,就像是仇人一样,恨不得一辈子不会再见到对方;有的人则是一见如故,很快就能亲近起来。曹掌柜与杨三明之间就很投缘,曹掌柜觉得杨三明为人踏实,没有现在年轻人的跳脱;杨三明觉得曹掌柜为人谦和,很有长者之风,俩人不一会就开始曹叔、小明的互相称呼起来。
当听说杨三明准备将这些东西卖了筹钱准备在西郊盖大棚养鱼的时候,曹掌柜就更喜欢杨三明了,觉得这小伙子脚踏实地有想法,还建议杨三明最好是种无公害蔬菜,并且在京城里设个直营店,给那些大饭店做直供。并且把杨三明摊子上一些好东西挑了出来,告诉杨三明:
“小李,你看这两个簪子,虽然是银的,但是用了錾刻、掐丝、炸珠、镂空、焊接等工艺,上边镶的也是上品的白玉,应该是过去宫廷里流出来的。还有这些铜钱你看这个是泰昌通宝背星、这个是泰昌通宝背月、这个是泰昌通宝心泰版、这个天启通宝背上工下日、这个天启通宝当十大钱,这几个是珍品,我建议你不要卖了,最好是自己收藏。要真卖的话,最好是去琉璃厂卖给那些大店铺,价钱应该不会比市场低多少。咱们这里来的都是见世面的,偶尔有几个懂行的,也是来捡漏的,卖不上价钱,不像琉璃厂去的都是大老板,只要东西真,钱就不是问题。”
杨三明也不好意思说自己这些东西都是挑出来的,还有品相更好的被自己收了起来,只能是真诚的向曹叔道谢。后来杨三明又提到,自己还有几本雕版印刷的古书,想请曹叔给掌掌眼,曹老说自己对书画不是太精通,建议他如果想出手的话最好去琉璃厂荣宝斋。
这时候市场上的人多了起来,陆续来了几个客人蹲在杨三明的摊子前看货,曹掌柜看了看,对杨三明说:“小明,你先照应着摊子,我回去看店了,中午去我那吃饭。”然后就回了店铺。
留下杨三明坐在摊位后看着摊子前的人挑选、查看案子上的物件。
一个白条纹短袖衬衣的中年人看了一会后,从杨三明摊上的那堆铜钱里挑出了五六枚,有拿出一个小手电筒照着看了一会,然后站起身来,指着那五六枚铜钱对杨三明说道:“老板,这些怎么卖?”
杨三明闻言从小马扎上探过身子,在中年人方铜钱处拨弄了一下,说道:“这些可是按个卖的……”
“规矩我懂的,你给价吧。”那中年人说道。
杨三明看了看那几个铜钱,想了想自己昨天问到的类似价格和《中国古钱币赏析》上对这几个铜钱的描述,然后回答道:“这两枚300块一枚、这枚500元、这枚600元、这枚1000元、这枚150元,一共2850块钱。”
俗话说: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中年人听了杨三明的报价,立马回道:“小伙子,你这价开的可不低,6枚我一共出2000元,怎么样?”
杨三明看着中年人一脸真诚的样子,笑着摇了摇头说:“大哥,我摊子上的东西不讲价的。”
中年人听了,愣了一下,说:“做买卖的哪有不讲价的,便宜点,我下午还来买。”
杨三明知道中年人是真想买,但自己的东西可是百分之百的真东西,于是对中年人说道:“大哥,真的不讲价,我要是为了卖得快,早就去荣宝斋了。”
中年人闻言,盯着杨三明看了一眼,转头又走了。正当杨三明以为生意告吹的时候,过了十来分钟,中年人又拎着个手包回来了。见那几枚铜钱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放着,拿出个放大镜又挨个看了一遍后,从手包里掏出一打钱,数了2850元递给杨三明说:“小伙子,你数一下。”
然后就自顾自的将那六枚铜钱一一放进他带来的塑料小封套里收了起来,并且接着在铜钱堆里掏弄起来,一边看一边把自己看上眼的铜钱拿出来单独放置。旁边的人一看到这个情况,立马都围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