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之变 - 中国兵家 - 张鸣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中国兵家 >

奇正之变

奇正是中国古代兵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李靖以前的历代兵家对此均有诸多议论。《李卫公问对》关于奇正的论述应该说是十分系统、流畅和透彻的,其分析精当与深刻,逾于前人。

首先,《李卫公问对》爬梳出了奇正之源。它认为奇正原是车战方阵队形变换的战术。原来车战方阵中有四块“实地”和四块“虚地”,在实地作战的部队就是正兵,利用虚地实施机动的部队就是奇兵。所谓实是方阵中必须布置部队的位置,而虚地则是可有兵也可无兵的位置。后来,由于战争和战争学的发展,奇正才从阵式中脱出来,变成一种普适性的作战术语。

其次,《李卫公问对》对奇正进行了重新概括与分析,它认为奇正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一定的正,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奇,善于用兵的人,无所谓奇正,在他们眼里,无处不正,无处不奇,正也是奇,奇也是正,变化莫测,出神入化,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算真正认识了奇正之变。

其三,《李卫公问对》尽可能地发挥了孙子奇正学说,用奇正观点来解释进退,攻守、众寡、将帅、营阵、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军事问题,既新鲜,又有说服力。比如它指出:军队以向前为正,后却为奇;常规战法为正,自出将帅自创的战法为奇;为将者只会用正兵应称之为“守将”,善于用奇兵者应称为“斗将”。

其四,《李卫公问对》把奇正与虚实、示形等概念联系起来,认为诸将一旦学会了运用奇正,自然了然虚实之理。奇正适用应与敌虚实相应,因敌变化。示形于敌,示之奇应为正,示之正应为奇,奇正变化鬼神莫测,达到暴露敌人而隐蔽自己的境界,就是奇正运用的极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