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章兴公路,兴铁路!让老朱品尝烤红薯!
汴都通济渠码头。
应天的上直十二卫,刚刚从宝船船队下船。
韩国公李善长领着翰林院、六部文官们,陪伴在朱元璋、朱标身旁,迎接着这从南京彻底搬来的精兵。
上直十二卫,实际上都是属于皇帝禁军,除了其中锦衣卫外,其他都是五千余人,加起来,单单这皇帝禁军就差不多六万人。
除此之外,原本驻扎在应天府浦子口城,还有近十万的京卫,也将要在接下来一段时日,从南京靠运河运兵过来。
李善长战战兢兢地把畏惧目光抬起,从老朱父子身后,打量朱标。
他弟弟李存义之子李祐,是胡惟庸侄女婿,原本胡惟庸案子都牵连到了李祐,结果呢?朱标却亲自站出来在朱元璋面前求情,不但没追究到李祐、李存义身上,更亲自给他李善长作保。
甚至,就连胡惟庸府中做事的丁斌,朱标也在作保名单上列了上去,帮着从发配远海的名单中救了下来。
李善长则更惊惧这朱标的高深莫测手段,老谋深算的他,自然想明白这朱标此举是何用意:
在不确定务必做到连根拔起前,先不动他李善长为首的文官集团,仅仅先让他们做惊弓之鸟。
迁都事宜,已经板上钉钉了。
汪广洋阿谀奉承,加倍恭维朱元璋吾皇圣明,哪怕他们文官集团们私底下都已经骂街,却也心知,拦不住。
朱元璋那上直十二卫的六万人,与京卫十万人,可不是说着玩的。
胡惟庸案子,牵连四万人,哪怕马皇后念着旧情,救下了许多被牵连的淮西老乡,但李善长还是惊惧胆寒,心知他自己也是秋天的蚂蚱,蹦跶不了多长时间了。
朱标目光略过那威武雄壮、浑身透着肃杀之气的上直十二卫,侧着身子,目光扫向李善长、宋濂等文臣群体们。
他看出来了,他们太多人都脸带不甘,目怀悲戚与忿怨。
军权握在手里,就意味着,皇权牢靠。
他越是想到历史上的大明,哪怕靖难之役后朱棣又增加十卫,统称二十六卫。五军都督府也还管武将,管卫所。
但是,仁宣二帝在位时间短,再加上重用三杨等等一批批文臣,到了堡宗之后,土木堡之变勋贵集团一次性玩完后,二十六卫,统归兵部掌管。五军都督府也名存实亡。
相当于什么?
堡宗土木堡之后,皇帝再也不掌兵了,二十六卫成了文官把持的兵部掌管了。整个大明,成了挫宋一样的满朝士大夫把持,再没翻身可能了。
而他此刻,更能从上直十二卫迁到这汴都的迎接场面,看到文官们的诸多不甘心。
南京做大明都城的话,他们在江南,无论是下辖安徽、江苏、松江(今上海)、江西与浙江一部分的南直隶,还是浙闽,还是湘赣,都能源源不断地捞钱。
而哪怕只是迁都汴都,北移到这河南开封城,他们都心知,无论钱、粮、兵、士人,所有政策,都在往北方省份倾斜。
而他朱标还刚在今天早朝上,提起建议,拆散南直隶,直接拆分为安徽行省、江苏行省、松江行省,更直接不设南京京城这第二个大明京城。
哼,历史上明中后期的两京一十三省?
正是因为,南直隶的存在,让南京这第二个都城,能够把控整个江南的钱粮军政,也让整个江南文官集团拥有凝聚力。
散装的江苏,才是最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因为这片鱼米之乡地区,太过于繁华富庶,水网密集、水运无比便利的同时,还偏偏高产水稻等经济作物,还偏偏商贸很容易就发达起来!哪怕明清以后赋税再重,也照样富庶远超其他地区。
一旦明朝存在的南直隶也好,鞑清的江南行省也好,只要存在着,就是整个王朝超然的省份存在,会产生最大的地缘离心力与人心背叛力。
哪怕朱棣迁都北京,但终究在文官们忽悠下,保留了南京的行政机构,弄了两京,也是明末的崇祯哪怕被逼得上吊了,江南衮衮诸公们也隔岸观火看戏的根本原因。
跟着打江山与拱卫江山的勋贵武将们,是跟皇室集团利益息息相关的,站一条船上,且一条心的。
文官集团可不管这个,对他们来说,跪大明、迎闯王、迎鞑清,哪个不是跪?
朱标目光凌冽,落在李善长、宋濂等文臣身上,心道:
等着吧,暂且留你们,不是饶你们,而是咱等着一波波地割你们脑袋呢,韭菜得一茬茬地割,不能全都一次性薅秃噜皮了。
在迎了一阵子后,老朱乏了,摆驾回宫。
高耸的宫墙之间,通往奉天殿的途中。
朱标正思讨间。
侧边跟随的汪广洋,把他朱标早就交代过,让通海运往前元大都的事情,提了出来:
“启禀陛下,臣观漕运河道狭窄,船运繁忙,今我朝定汴都为京,然而,运河运粮、运人终究太过单一,万一遭遇天灾人祸,恐有大患。”
“臣建议,重新疏通永济渠河道,打通汴都往前元大都燕云之地的运粮通道,同时,恢复前朝的海运运粮,从长江江面,直接往长江入海口通航,再通过海运,运抵燕云之地,河道、海运两者皆尽畅通无阻,这汴都都城永无前宋缺粮之危也。”
户部尚书杨思义,立即就厉瞪汪广洋,恨声出声:
“左丞相!你这是祸国殃民之策!疏通河道?那是多么大的工程量?前元修黄河,挑动天下反的事情,才多少年?前朝倾覆之教训就摆在眼前,你还口口声声修河道?”
工部尚书单安仁,也是跟着奏议道:
“启禀陛下,这汪广洋又在巧言令色,提出劳民伤财谏言。臣还是主张,禁海禁商!臣在这汴都多日,查探到众多市民喧嚣于市,不事农产,不服管教,专做劳工,赚得资财后,或玩乐于赌坊,或大修土木建宅建作坊,或嬉戏于教坊妓院!”
“前宋便是重于商贸,耽于玩乐,农人不思农耕,士人不思报国,故而有崖山之祸,亡国之灾!”
“海运一事,更是为祸多端!船队海面运粮,多有倾覆不说,倭寇海贼种种袭扰我大明海滨,更有劫掠之忧!民间商人见到海运私利,更会钻营私船运货,长期以往,农人不思耕田,流民遍地,必将祸乱无边!”
朱标看到,听闻这辩驳,李善长、宋濂等,都与他们彼此对视,目露赞许,显然非常满意这立场鲜明地站队。
他自然明白,文臣集团阻扰海运往北方运粮,更是因为此事,极大触及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他父皇老朱,还没真正将士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的事情放出准信消息呢,就是因为知道,文臣们铁定会拼命阻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