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免费篇权谋解析07:不忠妇道/均田改
第306章免费篇权谋解析07:不忠妇道均田改革法治德治之辩
更新到现在,作者发现收藏加了三十五人,但还是要提醒一下女性读者们,不要看“党锢相争”呃,没更完,然后这一部分你们看着有些乱,因为人名很多,所以看着有些混乱,如果真的很乱还是看我写的权谋解析吧。
后面的这些权谋解析就像你们看很多博主,up主搞的权谋解析一样,这种才看的爽,你看小说里写的啥一点都不爽,因为我自己看我都觉得有点闷,想取消收藏。
上一集我们讲到,蔡纠被驱逐出桓府,而蔡纠离婚之后,她只有二十四岁,但是呢,二十四岁,仍然是美色绝佳的年纪,这引起了京畿公子们的觊觎,但是她是桓府的女人,说嫁就嫁的吗?
蔡纠有个长处,就是会计,她很会算账,是个精打细算的女人,因此她在京城的一座府邸立了个牌子,说是给世家当会计,但是不久后,她发现,那些慕名而来的世家,都是想把她娶进门的,因为她真的很好看,所以呢,有些世家,很想接桓邠的“盘”,总而言之,还是“色”字惹的祸。
蔡纠清楚,她不可能嫁给别人,这样的话这个世家一点面子都不要了,所以她很伤心,留下了一首诗
“陌上佳人朱翠香,月下秀色凝如玉。花颜一笑谁可拟?只恨公子难缘情。”
无奈之下的蔡纠,找到前往中原内外侯府和东军府各地代行监察职务的雷维,希望他能够高抬贵手,把她送到长孙安玄的北海郡治,安玄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而且呢,蔡纠认为,安玄一定觊觎她的美色,况且年轻的时候追了她这么久,所以选择安玄。
但不能说,蔡纠没有野心。
蔡纠有两个想法,她的想法是这样的
一:我宁愿让长孙安玄来睡我,我也不能让别人来睡我,谁叫安玄曾经被我迷得的神魂颠倒呢?而且他现在很帅,比以前帅多了,这样也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啊,这就是蔡纠有点不守妇道的体现了。
二:长孙安玄这些年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将是应嘉朝乃至下一朝的政治新星,绝对的实力派人物,如果成为长孙安玄的妻子,或是为安玄诞下一子,也绝对可以让自己飞黄腾达,她也会在史书之中留下名字。
蔡纠来到北海郡治(剧县)后,等待长孙安玄,但是安玄外出视察并且开会,她没有等到安玄,却等来了她很不想见到的女人,那就是安玄的正室,林倾弦。
林倾弦很讨厌蔡纠,那是因为蔡纠还没离婚就有出轨的行为,而且想出轨自己老公,这让林倾弦极其不能容忍,这典型的狐狸精,俩人在安玄的府邸前又吵起架来,正当安玄回到了府里,安玄劝架,林倾弦甚至抛出了极端的“要我还是要她!你说清楚!”但是安玄很善良,不好意思回绝蔡纠,只好告诉倾弦,说蔡纠另居别馆,不干扰咱小两口生活就行了。
但是蔡纠很过分,她甚至当着安玄和林倾弦的面作出很秽乱的行为,林倾弦甚至想杀死蔡纠,但被安玄拒绝,因为杀了她这可不得了,虽然她离婚了,但是她前夫是桓三公子,所以林倾弦还是忍住了,没有做出什么极端行为。
蔡纠告诉长孙安玄和林倾弦,桓氏休掉她,是因为她不能生孩子,但是林倾弦和安玄在避孕方面做的很严格,因为安玄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在立足未稳的时候变成人质,这样子自己的孩子命途多舛,做父母的必然痛苦一辈子,不过林倾弦仍然表示对蔡纠的反感,理由很简单,这个女人不忠妇道。
长孙安玄来到东军府开会,却发现华廉和元休之间的矛盾非常激烈,甚至公然在会议结束后打起架来,这件事情传到京畿,桓盛不得不让桓峰去统管东军府,缓和这两位高级官员的矛盾,与此同时,安玄还发现,余耆攀高枝,他和陈肱的女儿打得火热,看来,窥视东军府统帅的想法,已经很明显了。
桓峰见到长孙安玄后,安玄告诉桓峰,说蔡纠很可怜,希望能有人照料她,因此桓峰和安玄来到了北海郡治,将蔡纠接回,蔡纠希望以后安玄要是生了孩子,去京城当人质,能够给她抚养,这引来了安玄的恻隐之心,安玄便答应了,实际上,这也是桓峰的要求,因为安玄的孩子最好还是由桓氏来管,方便桓氏更加稳定地控制住长孙安玄,但不得不说,这也是蔡纠投机野心的一种体现。
桓峰的心中,有对国家报效的渴望,他久居庙堂之上,从元服起,身居高层,他很少走下基层见见基层的情况,和桓峰不一样,长孙安玄积累了充足的基层经验,他们在北海郡的一座山上,商讨国家的未来。
桓峰认为,如果想要控制住国家,要通过彻底的法治来约束人民,通过对人民外在行为的约束,来达到严密控制国家的策略,但是长孙安玄提出了对桓峰的异议,桓峰告诉长孙安玄
“我和我父亲不一样,我这一向,总是在想,怎么尽力把国家的法度给完善,把国家的兵制完善,土地制度完善,不然的话,身后没留下一点东西,还真的对不起这片生我养我的大地了。”
但是长孙安玄提出了对桓峰的异议
“应推行新的均田令,丁男十七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或者是麻田十亩,妇女减半,奴婢受田同平民相同,耕牛一头三十亩露田,狭乡贫地者,前往宽乡处耕垦,提供机会,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天下表象虽平,实则内部大乱,更多的耕地会让出来给存活的人。”
长孙安玄提出的均田制,原型取自于北魏于485年采取汉族地主李安世的建议,采取均田制,目的是抑制豪强地主集团的土地兼并问题,同时根据隋朝开皇(杨坚)采取的均田制改革,进行略加改变而成,安玄和桓峰之间的区别,在于法治和德治。
长孙安玄说
“休要看十七岁收田赋,这是两年的时间,以往都是十四岁,十五岁,更有甚者,复汉地口赋,这将是给农民多么大的压力,给多两年给他们,让他们减轻负担,用一个充足的姿态,去生产,去种田,以富民,民富了,自然就不会违法犯罪,对国家造成破坏性的危害,其次再修法度,约束百姓。”
安玄认为,只有通过富民,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百姓才不会有过激行为,一味的采取法律手段约束百姓,恐怕适得其反,这里,作者其实根据“法治”“德治”两点进行考虑,而稍作改编,德治的目标是治国之本,是治本之治,有句话叫“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