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一百,桓氏结局
第186章一百,桓氏结局
题:城破残垣多哀声,独唯寒鸦终不离宫殿倒塌之后,京城之中和桓氏有关系的人几乎都死得差不多了,但是众人没有想到,一部分桓氏的遗臣偷偷地离开了京城,长孙安玄并没有发现他。
这时候呢,在皇城之中,不少士兵正在被烧毁的宫殿以及房屋上面搜查着,他们搜到了财物,立刻就收入囊中,而刚刚回到京城的雷维,他目睹了这一幅又一幅的悲伤情景。
士兵们自然是开心的不得了,黄金手镯,黄金的戒指,翡翠项链手镯,大珍珠等等,他们把这些财宝收入囊中,雷维在烧焦的宫殿上走,走着走着,看见地上有一支被烧焦的手,那手上露出一把剑,剑上面刻着当今皇帝御用的字眼,雷维拾起来,看了看,心里伤心地留下了眼泪,这烧焦的尸体大概就是应嘉皇帝吧,他一脚揣在一边那烧的摇摇欲坠的木桩,木桩倒了下来,压住了应嘉皇帝的尸体,并严令士兵禁止搜索这片区域,雷维叹了口气,便回到营里去找安玄去了。
长孙安玄在营里面继续看着公文,现在呢,京城的事务全权由他处理,那些清流党的文官们却没出现在大营里面,安玄一边看着公文,一边说
“是雷维吗?”
雷维很伤心的样子,他走进来,对安玄说
“长孙大人,士兵们,都在烧毁的宫室上,搜刮金银财宝呢,是不是要,把那些没有被损毁的前桓府成员和皇室成员的尸体给取出来,再厚葬。”
安玄把公文放下来,道
“嗯,有理,你就下令,把那里,给清理一下,就说是长孙大人说的,省的给新朝廷招黑。”
这时候雷维走出大营,而他听到了一些士兵在调侃这些年发生的故事。
一群士兵坐在一名部将的面前,这部将说
“唉,嘿嘿,咱告诉你们,你们知道,为啥这京城掠不到一个宫女太监啊?”
有的士兵很好奇,就问
“是啊是啊,这为啥呀?”
这部将笑道
“嘿嘿,不知道了吧,爷告诉你,当年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太监,还有个宫女啥的,都参加叛乱了,他们呀,无缘无故的就被杀死了!哎哟,那尸体可真的是个惨呐!”
有一名士兵问道
“咋惨了呀?”
这部将又夸大了应嘉宫祸的结果,他开玩笑说
“有的呀,头被砍掉了,还有的呀,剖心挖肠,还有的呀,哎嘿嘿,那可是五马分尸,手脚都剁了啊!”
士兵们就很好奇,有的士兵就问
“唉,五爷,那到底这是怎么回事啊,干嘛要杀这些太监宫女啊?这不无辜吗”
部将就说
“哎呀,这谁知道呀,听说啊,死掉的这些人,都参与谋反,说是他们想谋杀这应嘉皇帝,还有桓府,这案子搞得很蹊跷呢!”
有一名士兵就说
“那还有些宫女后来去哪了呢?”
部将又说
“真可惜了啊,因为这事儿,桓府下令杀光宫女太监,唉,这就是所谓的应嘉宫祸啊,真是可怕,有些宫女呢,也被清退了,要是这些个宫女不死,咱们这些人,嘿嘿,明年都能抱上孩子咯!”
士兵们就嘿嘿笑着。
雷维回头去,低下头来,跑到其他大营去了。
这时候,陇右军队得知京城叛变,一直按兵不动,也不杀洛南王,就把洛南王恭恭敬敬送回去了,这时候呢,洛南王宠幸钟华已经停不下来,那可真的是只要到了夜里,那洛南王离不开钟华的小床,钟华对洛南王来说,可太是诱惑了。
当洛南王銮驾回到京城的时候,一群官员在这里等着他,这开头去接銮驾的是谁呢?那就是韦清之等一众清流了,盛大的銮驾被迎接回京,那长孙安玄等一体将领也自然沿袭了之前的接待经验,安玄在老远的地方就下了战马,跪了下来,一直等啊等,等着下一任陛下的銮驾回京。
那洛南王率领清流党回到京城城门这,看见长孙安玄等一众将领跪在城门前,心里非常欣慰,心想了,这长孙安玄果然是忠君爱国的忠臣。
洛南王从他的銮驾中走了出来,当他再度和长孙安玄见面的时候,已经不再是那二十多岁时初次见面的场景了,这时候的洛南王,人显得老了许多,夙夜忧叹,这或许就是洛南王显老的原因,他满脸胡子,而此刻,还没有多少长出胡子的长孙安玄已经有些认不出洛南王了。
洛南王看着长孙安玄,面带欣慰的眼神,对安玄说
“安玄,朕,乃是洛南王呐,你快过来吧,快过来!”
安玄惊了惊,他都没认出这从銮驾中走出来的人是陛下,便站起来,一步一步地走来,洛南王看着长孙安玄,便说
“安玄,别来无恙啊,别来无恙,朕回京的时候,听说你老远就跪在城门边了,真是了了朕的心愿啊,来来来!”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洛南王抓着安玄的手,安玄有些愣,洛南王对着安玄激动般笑道
“安玄,你与朕,就做个千古君臣知遇之恩的榜样吧!”
安玄留着眼泪,跪了下来,就说
“陛下!谢陛下隆恩!”
这时候安玄跪了下来,那自然,余耆等天下诸将,自然要跪下来。
出奇的是,当洛南王回京之后,首当其冲的事情,并不像长孙安玄所预想的那样,他在摆庆功宴,因为京城内,原先的桓府并没有烧毁,被烧毁的,只是宫廷的大殿被毁了,这时候呢,各地的家属啊,功臣们啊,正朝着京城赶来呢。
长孙安玄写了封信,告诉林倾弦,意思是让夫人别来了,也别带长孙羽来,就说夫人发烧了,长孙羽想陪着妈妈,就不来。
余耆问长孙安玄为啥写这封信啊?长孙安玄就说
“我担心,即便是警卫森严,洛南王有可能把我杀了,那倾弦和羽儿就都得死!”
余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