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七十八,高始和华哲
第143章七十八,高始和华哲时间来到了年底,天冷了,高始十八岁,但还是一事无成,他一路往各地行走,希望有世家来收留他,他的爷爷高圭早就逝去了,从十四岁开始,高始走遍了整个河北,他讨过饭,给人写过字,找了数百个世家豪强,只为寻找一份工作,但无人要他,他只好翻过黄河,前往洛阳。
这一年,天降大雪,高始穿着又脏又臭的粗麻棉衣,走在大道之上,他从太行山,翻到河阴,四处游历,走到一处林地,高始看见一堆兵马路过前往洛阳的道路上,领头的将领留着长长而又不束起来的卷发,路边跪着很多百姓,每一名骑兵身上有装着芋的袋子,每一位跪在路边的百姓得到了一颗芋,这位将领喊着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高始情不自禁,说了出下一段话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华哲停了下来,他回头去,见高始抓着一杆树枝,穿着粗棉衣服,对着华哲,露出了希望的目光
华哲策马过来,士兵支开高始,骂道
“你这个刁民,实在放肆,知道他是谁么?”
华哲把士兵推开,他看见高始,问道“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
高始回答道
“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
华哲激动起来,他跳下马来,揖礼,问高始
“你叫什么名字?”
高始说
“我叫高始,代郡人。”
华哲激动道
“哎呀,长孙将军和我说过,他说华哲,高始,长大成人,必然要察举,高始大人,你实在是糊涂啊,长孙大人正要把你推举给桓氏,可是,你为什么穿成这样,出现在这里呢?”
高始笑道
“华大人,我要效仿王猛,他出身寒门,受到苻坚重用,我也要像王猛一样,察举是肉食者才干出来的事情,我要做有本事的人!所以我要游历天下,尽管我周游河北,虽一事无成,但我今年不到十八,仍是大好机会,天下谁有这么多的大好机会呢?”
华哲抓住脏臭的高始,说
“我不嫌你,我不嫌你!我带你去桓府,给丞相看看,您将是新人,新人肯定会给桓氏带来新的气象的!”
高始来到弘农郡,换了一身衣服,洗了个澡,被华哲带到了京城,桓盛这下子心里烦的很,一方面,他还在筹备国家尚在亏欠的九十万石的粮食,他还要管理其他国事,自然烦乱不已。
华哲带着高始来到了内长史府,见到作为当前内长史府的长官麦季,麦季问
“华文直,你怎么来找我了,这是谁呀?”
华哲笑道
“哎呀,尚书令大人,好事!好事!此前长孙安玄说,要推举我和高始,我现在被发掘上来了,可是高始没发掘上来,我问了他很多东西,他看过圣人的著作,也读过诸子之言,他才十八岁,周游了整个河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您带他去见见丞相。”
麦季说
“哎呀,你不知道,丞相为了他那九十万石粮食还在闹心呢,现在哪有时间见人,我也要处置政令,这样,我.我找刘苞大人来见见高始如何?”
华哲“快啊!当前国家多难,正是需要仁人志士的时刻!”
桓盛捂着脑袋,他眼睛泛满血丝,累得不行,心力交瘁,但是外面华哲向他引荐人才,他喊着
“麦季,让他进来!我跟长孙安玄说过,他跟我说,华哲和高始长大成人,可为桓氏所用,我看看他有什么能耐,我自己来问问他。”
高始见到桓盛后,立刻跪在地上,以示礼节。
桓盛说
“天冷,你敢脱你的衣服让我看看么?”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高始立刻把衣服脱了,只见膝盖和后背充满伤疤,桓盛心里很开心,这是一个不惧耻辱的人,他问
“你的膝盖和后背是怎么回事啊?”
高始说
“我的膝盖,是我游历河北,希望找到人收留我,才跪出来的,我的后背,是我帮世家打工,被鞭子抽打的结果。”
桓盛点点头,他说
“你把衣服穿上吧,我问你一件事,朝廷现在尚有九十万石的亏空,这件事情,我手底下的高手可都完成不了啊,呃,陛下下了罪己诏,在百姓面前叩头,我最得力的部下长孙钧,他自己不要三年的俸禄,只是为了省出几万石的粮食交给京兆附近的饥民,你有什么想法么?”
高始严肃地说
“昔日石崇斗富,他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在荆州广设卡哨,搜去百万贯的钱财,我虽游历河北,但也前往过豫州,如今仅以河内郡的怀县为例,怀县内部,卡哨林立,以一文钱作为卡费,如今,各县尚且不能收一百二十文的户税,且不说一百二十文,三十钱能否收到也是个问题,如今河内每县户数平均也不过四千八百余,内要收取卡哨盘剥,外要缴纳赋税,且国家的赋税规矩这么沉重,朝廷的户数统计从未做过,上一次算下来只有三百万户,若每户人真以一百二十钱计,全国田赋不过收入四十万贯,加上其他杂税,全国岁入不过七十余万贯,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在痴人说梦,说运粮到京城来要六十万贯,甚至有人认为朝廷的年收入达到了一百万贯,他们究竟在欺骗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