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抗命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兵法·九变篇》
1943年12月30日拉加苏高地以南山林地区中国驻印军新22师65团
拉加苏高地已经可以从这里看到,还有阵地周围那些依然忙碌着的日军。他们精疲力尽的还在疯狂修建暗堡,准备利用这些暗堡来滞缓正面压上的新38师——由于长期驻扎,这周围已经修建了无数密密麻麻的地堡工事,然而,日军似乎认为这还不够,还在继续修建。
新38师的火力碾压虽然将自己的伤亡减到最小,但是也因为推进速度过慢,让日军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只是此刻的日军完全没有注意到中国军队一个加强团已经和他们近在咫尺了。
新22师65团上校团长傅良宗放下望远镜,拿起了一旁的通讯器,紧张的呼叫道。
“龙潭龙潭,这里是穿山甲,这里是穿山甲,是否需要立即援助,重复,是否需要立即援助?”
过了一会儿,耳机中传来萧云山果断的回复:
“穿山甲,穿山甲,这里是龙潭,这里是龙潭,一切安好,一切安好,无需立即援助。请按原计划行事,重复,请按原计划行事。”
傅良宗上校长长的吁出一口气来:
“保重,注意安全!”
说完他便挂断了通讯。
“团长,前路没有发现鬼子!”先遣营少校营长翟铁跑过来报告道——这些接受过全套丛林训练的官兵们是廖耀湘特地从全师抽调的,归65团使用。按照他本人的意思就是——要打出22师的威风,别让新38师的人看扁了。
傅宗良点了点头,他又看着远处的高地上露出了敬佩的神色——他知道自己现在只要出击,向高地附近的日军进攻,就可以彻底为高地解围,为这场战斗画上一个合格的休止符——这也是史迪威的命令。
但是孙立人和廖耀湘并不想单纯的执行这个保守的计划,他们要趁着日军虚弱的机会,给他们更大的伤害,确保在之后的战斗中,少一些18师团的精兵悍将和他们对抗。
“继续前进!向日军纵深穿插前进。”
傅良宗对部下命令道。
所有人都点了点头,只是等他们刚开始行动,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军官——联络官艾伦中校就气冲冲的跑了过来质问道:
“傅上校,你这是在干什么?”
“执行我的任务啊?为拉加苏高地解围!”傅宗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回答道。
“那么为什么不立即出击?现在不就是给3营解围的最佳时机吗?”
“这里出击,我们会遇上日军起码1个拥有完备工事的大队以上兵力的顽强阻拦。而且,他们前后都有后续部队,我们的位置不利。就算我们能够暂时解围,也不能保证不会被敌人后续兵力一起夹攻——我可不能保证新38师什么时候可以到。所以我打算换一条路。”
“去哪里?”
傅良宗拿出地图,指了指上面的前55,56联队驻地,也是现在日军补给中转站——茅邦
“我要穿插到茅邦日军的软肋那里,一举彻底的切断他们的后路,逼驻拉加苏的日军回防。”傅宗良见时机已到,立即说出了他和孙立人廖耀湘早就私下商量好的计划。
“上校,史迪威将军明确有命令,禁止穿插行动,你这是要抗命吗?”艾伦中校有些恼火的问道。
“但是你要知道,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敌人主力在拉加苏和新平洋,后勤部分在孟拱地区,茅邦就是他们的结合部,并没有重兵把守,而且而且处于后方难免松懈。9支队对茅邦的侦查很细,我们有他们的工事布防图,也做过模拟训练,没有比这个更能刺痛日军的了。毕竟我们对敌人在拉加苏的布防一无所知。”
“好吧,我承认你说的有一定道理,计划理论上来说也还不错。但是,你们应该先请示史迪威将军,我们不能抗命行动。”中校仔细看了看地图,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好办法,但是依然本着他的原则坚持道。
一说到这里,傅良宗的脸上就浮现出了不悦的神情——廖耀湘和孙立人想到的方案,早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向史迪威提出了。但是史迪威并不信任中国军队有这样的能力“穿插”到敌人正中部分,也担心这样放着被围困的两个营不管的穿插行动会造成官兵们以后害怕被包围,所以一开始就否决了这个方案,而改用直接的手段来确保稳妥的解围。
不过严格来说,史迪威也有足够的判断依据。
穿插行动这种手段虽然奏效,但是对指挥官和全体部队的素质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比较陌生的地域,一旦迷了路,陷在这片原始丛林里,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而且穿插到敌后也是非常危险的任务,一旦配合没有做好,或者提前引起了日军的注意,那么穿插部队反倒是会陷入敌人重围。
因此在之前的国军中,一般不怎么用到穿插作战。有时即使有这种穿插作战,也成了部分贪生怕死的长官逃避的借口——他们从部队穿插开始,就没有人知道这只部队去哪里了,等战斗结束才会出现,然后给出类似迷路了,或者被敌人阻击了等借口。实际上是不打算和日军作战。
至于那些被包围等待援军的国军官兵,他们的结局往往是十分悲剧的。上一次成功等到救援的还是台儿庄——汤恩伯5万精锐大军借口一个大队的日军出现在自己身后,拒绝向台儿庄正面的孙连仲部已经死伤9成的部队增援,最后才在蒋介石亲自严令下出击,这才没让孙连仲本人战死沙场。
对自己部队的救援不仅仅是单纯的救出部队,也是对官兵们信心和士气的基本保障。偏偏国军中对于“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已经成了一种传统,对全军的团结和士气破坏极大,不少陷入日军包围的部队不是被日军优势兵力从容的整建制消灭,就是干脆投降。因此史迪威也不允许这种“传统”出现在自己指挥的部队里。
虽然驻印军在经过兰姆伽整训后已经脱胎换骨,但是史迪威在中国近30年所见所闻形成的固有观念还是难以更改。
“对不起,联络官,部队已经开始行动了,我们中国有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傅良宗上校撂下这句话就去带领自己的部队了。
艾伦中校顿时火冒三丈,他急忙找到通讯部队,要求和总部联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通讯部队表示现在所有的通讯器材无一例外的都出现了‘故障’,得抵达指定地点后才能开始修理,因此在故障排除前无法联络上级。
一番折腾后,艾伦才发现对方早有准备,自己出了只身返回利多去报告外毫无办法,只好被“裹挟着”向茅邦方向前进……
与此同时拉加苏高地3营营部
“我不同意出击!”
格力斯少校头发有些蓬乱的说道:
“高地是天然的防御屏障,我们的弹药补给都非常充足。日军已经无暇顾及我们了,自陈营长殉国后,他们不但没有任何进攻,连炮也不打了,这正是我们可以好好喘口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安心等着新38师的增援抵达,等着65团接应部队到达,然后安全的回去休息,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你们中国人有个成语叫画蛇添足,就是这么说的。”
“联络官,这咱们得听营长的!”萧天河转头看了看萧云山。
萧云山则是一脸的愁云惨淡——陈耐寒营长殉国后,他统计了现在剩下的军官。原3营的军官早已经死伤过半,中尉以上的级别非死即伤,现在的连是几个排长在带领,排一级则全部都是班长和老兵在指挥。他这个营长虽然和这些军官相处的不错,但是毕竟不能和陈耐寒这些人相比,而且直接指挥部队的经验有限,显然,只凭借现有的力量发动反击难度确实很大。
“要不,听听师长的意见?”萧天河又试探性的问道。
“师长说,让我自己根据情况来判断。”萧云山愁眉苦脸的说道。
“那你可以明确告诉他,我们现在不合适参加反击。”格力斯少校急忙说道。
“那么……你的判断呢?我们有没有必要配合部队去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