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Y部队
如果第一批30个师的计划能够完成,并用他们发起进攻,那么我就有充足的理由为第二批30个师的装备提出请求……
——史迪威进行y部队编制时对蒋介石的许诺
1943年4月缅甸钦敦江
英军77旅旅长温盖特少将疲惫不堪的度过了这条江,向着印度方向走去。他面容憔悴,胡须满腮,衣衫褴褛。在他的身后,第77旅的官兵们也和他一样狼狈不堪,一脸茫然的跟随着。所有人都已经是伤痕累累,士气低落,武器装备也丢了大半——这些接受过丛林战训练的特种作战旅,刚刚从日军纵深返回,当初参战的3000多名官兵此刻只剩2182人。
这是一次传奇般的战斗,77旅的官兵们强行通过丛林,穿插到日军后方依靠空投物资大肆破坏,算是特种作战的先驱了。他们“战果辉煌”,总计炸毁铁路数段(日军随后修复),各种伏击总共击毙日军数百人,检验了丛林穿插特种作战的理念。当然,也付出了数倍于敌人的代价。即使是撤回来的官兵,大部分也因伤病感染等问题无法继续在军队中服役。
然而,在这场韦唯尔将军以英军独立发动的若开反击战中,他们已经是损失最小,战果最大的部队了。
面对下辖33师团和55师团这两只被中国军队在第一次入缅先后重创的日军第15军,韦唯尔也拿出了新组建的英军第15军发动全面进攻,两个15军很快就激烈碰撞在一起。
英军一如既往的采用火力压制步兵突击的手段进攻,然而由于日军已经提前修建了各种坚固的明暗防御工事,让英军的火力优势收效甚微。而一旦步兵开始突击,就会遭到各处隐藏火力点的疯狂扫射,死伤惨重。同时,日军在正面顽强防御的时候,还不断运用穿插战术,抄到英印军侧翼各种偷袭对方,各种冷枪夜袭,打的英印军队草木皆兵,终日惶惶不可终日。
战斗从1942年12月一直打到了1943年3月,英军付出了很大的伤亡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士气异常低落。由于对丛林战准备不足,病员不断增加,不少印度士兵开小差逃跑。这时,从缅甸中部调来的日军有延支队突然出现在英军侧翼,将侧翼警戒的英军击垮,并抢占了孟都的公路,切断了英军的补给线。同时,日军55师团112联队也穿插至英军另一侧,击溃其侧翼一个旅。并和143联队合力将英军第六旅包围并将其全歼,生俘第六旅旅长。
眼见英军已经大势已去,日军主力也开始全面反击,准备对英军进行合围。
战事已经到了存亡关头,韦唯尔才被迫下令撤退。虽然在英军名将斯利姆的指挥下,英军第15军依靠空投物资才得以安全撤回印度,但是这支军队不但兵力和装备损失巨大,而且部队士气尽丧,不少已经基本失去作战能力。
正如战后英国人评价的那样——他们把所有第一次缅甸战役犯下的所有错误重新犯了一遍。
大获全胜的日军一边庆祝,一边开始做入侵印度的准备。他们开始利用战俘在缅甸全境修桥铺路,储备物资,并且调来更多的部队。在缅甸这个只有1600万人口,面积不过中国一个省大的地方,日军先后调集了8个师团,近20万人的部队作为入侵印度的准备。
甚至他还从印度俘虏中挑选了一些人,在印度国大党领袖之一的钱德拉,鲍斯的协助下组建了“印度国民军”准备配合日军对印度的攻击。
而英国方面,面对这又一次的惨败,舆论哗然,就连丘吉尔也对英印军总指挥韦唯尔将军失去了信心,很快解除了其职务,改任其为印度总督。调来在北非有过出色表现的奥金莱克将军作为印度英军总司令,开始对英军重新训练和整编。并且打算成立盟军东南亚战区,任命一位新的东南亚战区司令来负责整个印度的防御和缅甸的反击。
正在英军在若开地区被日军一顿暴揍的时候,史迪威也没有时间闲着看笑话,他现在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通过驼峰航线,准备开始按照计划对中国云南集中的远征军y部队进行整训。确保其将来可以和驻印军的x部队两路夹攻缅北地区的日军。
1943年1月,他正式通知蒋介石,在云南建立的整训基地开张,立即安排第一批将武装和整训30个师的兵力,全员换装美械装备,并且由美国教官开始对这些军队进行专业技术上的培训。
实际上,在提交给罗斯福的报告计划中,除了驻印军的x部队(除新38师和新22师外,另空运14师,50师,30师前往),和云南的y部队外,一旦证实这些部队形成了足够的战斗力,重新打通了中印公路。史迪威还计划在中国广西桂林地区利用中印公路输送装备,再武装30个美械师,成立z部队。
如果他的设想没错,那么当中印公路被打通,z部队建立,这总数达到65个的美械师在汇合后将开始在中国的全面反攻,一路打到广州上海,并和计划登陆中国的10个美国师汇合,一起收复失地,包括东北,最终彻底将日军赶出中国。
这个计划虽然遭到了美国陆军部的反对,但是得到了罗斯福的支持——毕竟以美国强大的工业力来说用美械装备比牺牲美国人命要值当的多。
x部队已经初步就绪,现在第二步就是y部队了,如果这两只部队成功,他的设想才可以进行下一步。
接受30个美械师对蒋介石来说,是个有利可图的事情,可以极大的增加自己的实力,因此他对此事十分积极。
当然,在远征军y部队的指挥官人选和这30个美械师具体的负责人上,却出现了一个选择难题。蒋介石本来考虑让罗卓英来负责,结果遭到了史迪威的坚决反对。何应钦倒是推荐由其亲信刘峙(抗战时著名“长腿将军”,因贪污导致重庆隧道惨案事件罪魁祸首)负责。
只是这一次,就连蒋介石也看不下去了,他虽然知道刘峙的忠诚,但也深知此人的无能,直接痛斥何应钦——国难当头,如此大事怎么能玩笑应对?
在权衡再三后,蒋介石把这个职位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部下陈诚。
二级上将陈诚是国民党中资历最老的将领之一,早年追随孙中山。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在西安被扣押,当国民党内纷纷提出“轰炸营救”(把西安直接炸平)的计划时,陈诚亲自飞往西安,和张学良,杨虎城谈判,并且表示要是轰炸,就连我一起炸死。因此也是蒋介石最为信赖的将领没有之一。被国民党内戏称为“蒋介石替身”,“第二号人物”。
此人保定军校毕业,炮兵出身,在国军中是属于有一定实干能力的将领。接到命令后立即从湖南前线赶回昆明投入了工作中。
很快,他就按照蒋介石和史迪威的要求列出了第一批接受美械装备和训练的10个军的名录,
这些部队包括:
第2军,军长王凌云,下辖第9师,第6师,新编33师。
第5军,军长邱清泉,下辖第96师,第200师。
第6军,军长黄杰,下辖预备2师,新编39师。(原编制部队全部在第一次远征中被打散)。
第8军(并非八路军),军长何绍周,下辖第82师,第103师,荣誉第1师。
第18军(并非第十八集团军),军长罗广文,下辖第11师,第18师,第118师。
第52军,军长赵公武,下辖第2师,第25师,第195师。
第53军,军长周福成.,下辖第116师,第130师。
第54军,军长张耀明,下辖第36师,第198师。
第71军,军长钟彬(副军长陈明仁),下辖第87师,第88师,第28师。
第73军,军长韩浚,下辖第15师,第77师,第193师。
第74军,军长王耀武,下辖第51师(师长李天霞),第57师(师长余程万),第58师(师长张灵甫)。
独立第93师,师长吕国铨
共11个军30个师。除53军为准备参加远征的前东北军外,其余都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部队和最信赖的将领。
以上这些部队有21个师就在云南一带,剩下9个师接到命令后迅速开始往云南集结。
同时陈诚也按照史迪威的要求,在昆明建立了军事技术训练中心,由美军专业人员开始培训相关的炮兵,通讯,医疗,工兵,参谋等专业技术兵种进行培训。所有参加培训官兵脱产进行6周的强化训练,以求在最短时间内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5月在昆明开始成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即后来臭名昭著的中美合作所),由美军情报官梅乐思和中方的戴笠负责对日情报的搜集工作。不只是情报,还有在气象,医疗,交通,行动,经理,总务等方面的训练和合作。
为了提高效率,陈诚还建立了军官训练班,专门训练军官,再由军官自己去训练自己的部下。行动效率之高连史迪威都有些赞赏。
只是y部队的组建也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部队的集结,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原定的部队30个师陆续到位,只是根据统计,这30个师总兵力仅有22.7万人,跟史迪威以驻印军为蓝本的兵力相差甚多。蒋介石虽然答应立即开始募兵,但是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物资分配很明显偏向于中央军,引起各路地方实力派的强烈不满,他们使用各种手段截留或者偷取这些运输中的美械物资,导致各种装备都有些数量不足。龙云的部队就利用自己在云南的优势强行抢夺了不少美械装备用于自己的部队。陈诚甚至一度要亲自去求孙连仲归还其运输途中扣下的巴祖卡火箭筒。
不仅如此,美国的供应也非一帆风顺。由于驼峰航线的飞行难度太大,损失太大,而且重装备的运送过于困难,因此运抵中国的物资总数也是缺斤少两。不光不能和驻印军相提并论,就算原有的计划配备也无法达标。为了能够多运送重装备,不少部队只好又拿回了老式的中正式步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