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艰难的起步
“中国军队的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都是好样的,不怕艰苦,英勇作战,服从命令。营团级的指挥官虽然表现各异,但是大部分也是合格的。中国军队的问题出在军师一级的指挥官,他们中只有很少称职。”
——史迪威对中国军队现状的分析
1942年6月3日重庆蒋介石府邸
经历过飞跃“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的史迪威此刻就坐在这里,忍住强烈的腹痛(史迪威患有较为严重的胃病,最后也死于胃癌转移)用一口熟练的汉语,对蒋介石阐述着关于他在整个缅甸战役中的所见所闻和终结分析。
而后者的表情显然十分克制——他根本听不进去史迪威的谏言。
史迪威是个性格刚烈的将军,在美军中也有“醋性子乔”(形容性格严肃,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外号,因此,他直言不讳的说出了这次远征失败的主要原因。
严格来说,这也算是一次总结性谈话,针对缅甸失利的战斗总结,同时也针对缅甸战役中中国军队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的总结。
从史迪威还在中国担任情报官的时候,这些问题早已经显现出来,只是当他亲自指挥中国军队,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从对英国人的批判开始,史迪威先打开了蒋介石的话匣子,在共同痛骂了一阵英军的亚历山大将军和他手下那些只会逃跑的英国军队后,史迪威才真正开始指出中国军队的主要问题——指挥系统的混乱和将领们的不称职。
长久以来,那些国军将领们每逢失败,便总是将失败归罪与“枪不如人,人不如人”。甚至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武器装备和训练上超过解放军很多之后还能找出类似“疑似苏联援助,共军人海战术”之类的荒谬理论来为自己的败局开脱。实际上,他们的腐败无能才是导致大量国军官兵英勇牺牲却无法换来任何战果的最终原因。
现在是个看清现实的好机会,入缅的第五军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配备大量俄制和德制装备,从武器上和训练上并不比日本人差多少,官兵们和下级军官在前线拼死作战的景象也让史迪威为之动容的,足以弥补双方的士兵素质武器上的差距。高级将领们更是蒋介石最为器重的一大批“优秀将领”,然而最后依旧是一场可悲的败局,大部分官兵甚至都不是死于战场上,这难道不足以引起重视?
作为美国人,史迪威不像中国人习惯的,拐弯抹角的说“某些将领”“某些人”,而是指名道姓的批评了杜聿明,甘丽初,张轸,陈勉吾等一些高级将领。而在他眼中“称职”的将领则只有戴安澜,孙立人等寥寥数人而已。
接着,他又委婉的批评蒋介石——不该越级给各级指挥官随便下达指示,让他们无法适从,给整个指挥造成了混乱。
蒋介石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长期以来,他的手下那些将领除了一句“委座英明”,从来不敢对他的越级指挥说一个字,史迪威这也是第一人了。而且对他的爱将们说三道四,也让他很不高兴。
不过史迪威倒是不在乎这些,他此刻还对蒋介石抱有希望,认为:
“他对下面的情况一无所知,也不会去下部队。那些庸碌的将领,就专门找他爱听的来敷衍他,让他陷入无知和自鸣得意中。只有我才敢对他讲真话,如果他了解了军队的真实状况,会考虑对中国军队进行彻底的整顿的。”
听完史迪威的“战役总结”,蒋介石脸上有些发青,不过他还是继续听下去。
史迪威继续说明——虽然各级将领总是喜欢把失败归罪与日军武器先进。但是以中国军队现在状态,哪怕获得了比日军更好的坦克大炮,更充足的物资,也依然是会吃败仗的。如果不对军队进行彻底的整顿,那些武器物资很可能最后都便宜了敌人。
接着,他拿出了早已经想好的方案,向蒋介石提出了眼下最要紧的三点——如果能够做到这三点,虽然不可能立即扭转战局,但是也能让局势有所改观,并且有效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作为军队整顿的第一步。
第一,整编部队,整合作战资源,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提供给能够和日军作战的部队,并且让这些部队达到满编状态,不要过多的制造新番号。
目前中国军队总兵力大约380万,有番号的师多达300多个(1941年德国陆军兵力超过500万,只编有190个师,美国到二战结束时陆军达到800万,只编有89个师),撇开杂牌军不说,就算是中央军,能达到满编的部队也寥寥无几,不少番号下大部分竟然都是吃空饷的部队,有的名义上是师,总兵力也就一个加强团,不但极度浪费资源,而且分散战斗力。只有将部队整合,优先满编现有的部队,让其具备战斗力,将物资优先提供给这些部队,才能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第二,撤换无能的高级军官,提拔有能力的军官。尤其是不少“屡败屡战”和腐败无能的将领。这些人可以安排去学校学习或者进入一些没那么重要的岗位。
史迪威认为,这些高级将领用无能和腐败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不少将领不要说战场应变能力,甚至缺乏基本的军事素养。而且遇到紧急情况往往自己抛下部下,先脚底抹油,无视那些正在和日军死战的中下级官兵们。这些人不排除,中国军队就很难打胜仗。
第三,建立有效,能够排除各种“干扰”的指挥机构,放权让他们全权指挥,避免所有的“干涉”。并且对于各级指挥机构明确其职权范围。
这算是针对蒋介石的问题了,毕竟入缅作战,除了史迪威负责的远征军长官部,还有罗卓英的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部,林蔚的参谋团,杜聿明的前敌指挥部,最后还有老蒋在重庆的遥控。职权分配尚且不明,打起来听谁的各级指挥官也是一头雾水。没有一个唯一的层层负责的指挥机构,而且最终的方案往往被老蒋一句话拆散,把仗都打成了烂仗。
当担任翻译的宋美龄将史迪威这些建议翻译整理后不禁吃了一惊,一句话脱口而出:“这不是德国顾问的那些意见吗?”
所谓的德国顾问,指的是德国国防军的缔造者,被称为“二战德军之父”的汉斯,冯,塞克特上将。此人曾经两次来华担任军事顾问,指导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并且促进了德国对华军售。他也对于中国军队的建设提供了不少建议。
当然,美军和德军是两只截然不同的军队,史迪威和塞克特也毫无交集,更没有去“借鉴”他的想法。这纯粹只是由于中国军队的问题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任何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将领都可以一目了然。
更为可悲的是,塞克特上将提出的这些意见是在1933年,而到了1942年,这些问题不但没有丝毫的改观,反而变本加厉,不断浪费着那些英勇奋战的一线官兵们的生命。
蒋介石拿着这份建议,脸上却充满了尴尬——这上面每一条都和他牢牢控制住军队的核心思想相抵触。
没有这么多滥编的番号,他怎么扩大自己的势力?玩弄其他势力?怎么让自己手下的人有官可当?赶走那些腐败无能却忠于他的将领,他还怎么继续获得对全军的控制?建立有效的指挥机制不插手,万一将来有人要不听他的怎么办?
国家和民族会有多少损失他不管,他要的只是自己牢牢的在位,牢牢控制住一切。
蒋介石随即表示自己一定会“仔细研究”这些提案,送走了史迪威,然后生了一段时间的闷气。直到8月参加远征的将领们返回聚集在一起开检讨会的时候,所有人集体声讨英国人和史迪威这两个导致远征失败的“罪魁祸首”,然后将失败的原因,从补给到交通,再到缅甸的气候环境事无巨细的找出来后,他才又心情愉悦起来。
当然,这些将领们也很会“自我批评”,每个人都只是“略有失误”,但主要责任还是史迪威的,这让蒋介石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迫于史迪威的压力,他装模作样的“审判”了一部分参加战役的军官,但是很快就恢复使用。
至此,缅甸战役57000多名官兵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和警示就这么瞬间化为乌有。
直到7年后,兵败逃到台湾的蒋介石不知道是否意识到,这才是最后一个拯救他麾下国军的机会。
当然,此刻的史迪威依然天真的相信着蒋介石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打跑日本人,收复失地,其中也包括整顿军队——这和美国政府需要中国在本土击败日军,以达到夹攻和牵制日军军力的利益一致,也和中华民族驱逐外辱,赢得近代史以来第一次胜利的目标一致。
然而他并没有看出来,蒋介石根本不想打,只想接着美国参战的东风,囤积援助物资,让美国人打赢日本后自己再接收。这样虽然要让沦陷区的老百姓再当多年的亡国奴,让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击败日本。但是对于他的政权来说,还是比较滋润的选择——为此,他们甚至不惜给投靠日军的伪军发饷,以确保他们阻止共产党的军队收复失地。
当然,日本人可没承诺按照他的节奏来走。
史迪威在重庆等了10几天,然而蒋介石依然没有任何动静,他不得不再次去见蒋介石。这一次,他不敢再提什么全军整顿的计划,而是提出了一个比较小,比较具体的方案——这是早在两个月前他就提出的一份在印度武装和训练2个军,10万人用以反攻滇缅公路,打开对华援助交通线的计划。
此刻,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对于所有参战国的援助与日俱增。然而,滇缅公路失守后,美国的援华物资输送却遇到了麻烦。
首先,援华的物资需要在美国东海岸装船,穿越大西洋和印度洋,经过2万海里的海运,在卡拉奇(今巴基斯坦港口)上岸,再经过2500公里的铁路运输抵达加尔各答,然后经孟加拉抵达阿萨姆,再有阿萨姆运到各空军机场,然后飞越驼峰航线,运抵中国。
空运不但效率低,而且驼峰航线的安全指数也很低,5月开始的运输在一个月时间内只运送了80吨物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物资积压,就在此刻,仅仅印度阿萨姆邦就堆积了4.5万吨物资无法运输。
更为糟糕的是,此时运输机的能力,飞行高度过低,且保温性较差。在飞跃喜马拉雅山的时候事故率极高。在驼峰航线启用的1942-1945年大约3年的时间,总共有468架运输机坠毁,损失美国飞行员和机务人员1579人(今天当中国纪念飞虎队那些战斗机飞行员的赫赫战功时,却很少有人知道第十航空队这些为了将援华物资送到中国,默默执行任务,而连尸体都无法找回的美国飞行员,他们大部分至今仍然被喜马拉雅山皑皑的白雪覆盖,永远留在了中国和印度)
因此,想要大量运输物资,就必须打通地面交通的中印公路。而撤到印度的两个师就近使用这些物资的话,显然比千辛万苦运到中国方便的多。
史迪威建议,利用撤退到印度的新38师和新22师残部组建驻印军,在当地就近接受这些物资的武装和训练,再空运中国军队在印度集结,最后达到两个军,10万人左右的部队,以此作为将来反击的x部队,从利多出发,穿越胡康河谷,进攻缅北的密支那。
同时于滇西地区依靠空运美式装备,武装30个左右的中国师作为y部队,到时候以y部队10个师左右进攻腾冲。两路大军在1943年初以铲钳攻势两路夹攻缅北地区,只要打通密支那和腾冲,就可以通过缅北地区重新建立一条连接中印的公路,最起码空运也可以走比较安全的区域,以确保对华物资的输送畅通。
对于这一提案,蒋介石内心十分抵触。他并不想“自己的军队”在自己的控制区之外,生怕将领生变。所以一开始就命令这只部队在印度利多集结,然后通过西藏回国。
不过从西藏回国这条路,实际上不比野人山安全多少。毕竟民国政府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对西藏控制过,只是拥有名义上的主权。在那里既没有驻军,也没有任何实际控制力。西藏的基础设施又十分糟糕,大部分地区没有路。等第五军和新38师那些残兵败将走在西藏荒原上的时候,既没有任何支援补给,也无法得到接应。甚至那些拥兵自重的西藏喇嘛和藏军也会有一些有敌意的举动。
如果走这条路,那些没有死在野人山上的官兵有可能最终死在西藏的荒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