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吐蕃来使
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却在永福宫里气得晕倒过去,皇上得知此事,将永福宫上下大小奴婢因着兔肉干的事重重处置了一遍,到了赵皇后这里,虽也是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但总归有点轻轻放下的意思,处置底下的那些人不过也是为了顺太皇太后的气罢了。
而后不久就传出赵皇后准备去法元寺为太皇太后祈福斋戒一个月的消息。
皇上固然是不会因为兔肉干之事就跟赵皇后撕破脸,说起来还真的不能算很大的事,只他心里肯定有不满,毕竟身为皇后,即便太皇太后即将行将就木,心里头再如此,面上也不能这般出格,更别说他自己心里对太皇太后无限尊敬,赵皇后眼下却把太皇太后气成了这个样子,怎么可能没有意见。
只是依着赵皇后的性子,皇上既然已经处置了下人,就代表了没有再追究她的意思,她若是想要消除皇上的不满,也不必做到这个份上。
李乐仪得知太皇太后身体抱恙之事,特地递了觐见的帖子,伍月原本以为这帖子到不了太皇太后跟前,毕竟赵皇后也不想让太多人知道太皇太后到底是如此晕倒的,可没想到帖子递上去的第二天,李乐仪就顺利地被接见了。
伍月倒是有几分惊讶。
这次进宫李乐仪还带上了她,一直去到了太皇太后的延喜宫,见过了太皇太后,伍月方才知晓这次觐见缘何这般顺利。
就是不用问过御医也知道,太皇太后面上一层灰败之气,见人基本是连认也认不出来,眼神迷蒙恍惚,大概也没剩下多少时日。
难怪赵皇后要去法元寺为太皇太后祈愿。
一来是太皇太后身体确实不行了,她这个做皇后的总该在太皇太后死之前再做点什么以全自己美名,二来她也生怕皇上会将太皇太后的病重归咎到她身上来,希望借此消除皇上对她的不满,三来若是太皇太后在她不在宫中之时薨了,总归能脱点干系,往后若是有人要借机兴风作浪也作不起来。
祈愿之事很快定了下来,没有几天,赵皇后的銮驾就出发了。
如此半个月后,宫中传出消息,太皇太后薨逝了,举国哀悼,赵皇后又赶回了宫里,准备为太皇太后处理后事。
李乐仪在得知太皇太后薨逝之后很是难过了一阵子。
在她卧病在床的这些年来,本就未能进宫常探,而今病好了,人却不在了,因为秦王府远走靖南关的缘故,太皇太后对她这个嫁在京城的孙女从前也是抬举喜爱的,而后不管发生了什么事,至少在李乐仪心里,太皇太后都是她印象里十分慈爱的那个皇祖母。
伍月对太皇太后的感情倒不足李乐仪那样深,因为时间太过久远了,对于这个消息也并没有多大伤感,太皇太后活到这般年岁,听说是在睡梦中恍恍惚惚走的,十分安详,已是很不错了。
国丧百日,吐蕃那边派遣来使的消息也随之传入了京中。
花清临近生产,在这个时候生了个女儿,起名伍丹丹。
然而因为是女儿,又恰在国丧期中,这事在定国公府里也没算得上什么大事,不过满月的时候,李乐仪和伍月还是照例送了礼物过去。
伍重为倒是没有如何介意孩子是男是女,反倒是方氏因着这个事扬眉吐气起来。
二房的唯一一个儿子还是她生的,地位不可撼动,这就已经够了。
而笼罩这种灰霾之下的京城,终于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
陪着这场雪一块来到京城的另一个消息则是,吐蕃这次派遣来使,吐蕃公主也会来,这个消息一传出来,不管市井还是朝堂都惊讶不已。
吐蕃这个时候送一个公主进京,目的很明显了,靖唐和吐蕃前朝之时,也有和亲结成的姻盟关系,这一次吐蕃公主是进京和亲的,这也就解释了当初吐蕃说了派遣来使进京,结果拖到这个时候才确定消息,原来是在等太皇太后的百日国丧期过,这才好表明自己的目的。
对此吐蕃来公主和亲之事,众人意见不一,虽然和亲有利于两国邦交,但说的好听,这公主没落到自家谁都觉得好,就冲着吐蕃公主的这个身份,娶回家无疑于供了一座大佛在家,再说了,在高原上长大的公主人高马大,骁勇善战,跟京城里柔弱温婉的大家闺秀可不是一个样的,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福气去消受。
伍月对于此事是意料之中。
只是上辈子她对这个来和亲的吐蕃公主也没有太大印象,在美人行馆里能得到的消息十分有限,若非娇娘的澡豆方子,伍月可能到死都不知道吐蕃公主来和亲的事。
不知道这一回又会搅出多大的风浪。
皇帝对于吐蕃送公主来和亲的事自是不会拒绝,而这消息传入京中的时候,吐蕃来使已经开始准备启程了。
进京路途遥远,因着吐蕃公主身份尊贵,路上走走停停免不了要耽搁些时候,脚程若是快,在年前应该就能抵达京城。
然而一直等到过年,吐蕃公主一行人也未曾抵达京城,而是逗留在距离京城不远的驿站里,传言是说公主舟车劳顿,水土不服生病了,需要休养,恰逢过年,吐蕃便言过了年再入京觐见,接待来使的日子便定了正月初八。
腊月刚过,天气依旧寒冷无比。
虽然没有下雪,但冷风刮得人着实生疼,已经好些年来没有这般冷过了。
初八这一天吐蕃来使进京,京城里可算是无比热闹,原本过年的气氛就还没散去,街头街尾还能看见喜庆的大红色灯笼,小巷子里头鞭炮碎屑红通通地散了一地,加之今日初八,大部分商家又打开门开业,教人看了,只觉场面空前的热络,众人依稀记得,上一次这样轰动,还是去年时候太子娶妃的时候。
定国公府有不少的下人婆子都偷偷溜出去凑热闹了,朝宁阁里倒是安静,虽然也对吐蕃的公主十分好奇,但都安分得紧。
到了晚上去给尹氏问安之时,依稀还能听见小丫鬟们小声谈论着今日吐蕃到来之事。
许是第一次见到异国公主,那小丫鬟也十分兴奋,滔滔不绝地:“我原还以为那吐蕃的蛮女五大三粗,虎背熊腰的,没想到倒是挺好看的,鼻梁可高,眼睛又大,气势也足,这一次吐蕃派这个公主来和亲,可算是诚意十足。”
“我可听说这公主长得虽然貌美,但好像是个哑巴,都不开口说话,这又算什么呀?”
接下来的话却没有再说下去了,这两个小丫鬟发现伍月带着丫鬟走过来了,哪里还敢继续说下去,拘手拘脚的站在那里,大气都不敢出。
伍月倒是没有如此处置她们,只是轻轻地挑了挑眉,心下寻思了起来。
这吐蕃公主竟还是个哑巴么?
若是吐蕃王是真心实意地送一个公主来和亲,又怎么会选了一个哑巴公主,伍月这倒也想不通了。
到了尹氏那里,她神色显然高兴了许多,也并不恹恹的了。
伍月这才知道,前两日尹氏请了个大师到家里来问流年,这大师算过尹氏的命格和花清女儿的命格之后,直说是难得一见的合适,这个庶女对尹氏十分有益,若是带在身边养着,不仅尹氏有福,时运也会越来越好。
是以尹氏就生了将孩子抱到明芳院里养着的心。
孩子甚小,府中有奶娘和一应丫鬟带着,自是不会有什么差池,加之说是放在明芳院里养着,其实也不是养在尹氏自己房里,也不用她如何照看,偶尔在孩子乖巧时候抱来逗弄一下也就这样了。
花清自是不愿意。
然而也没轮到她自己决定的权利。
以前巧姨娘是个特例,能自己教养伍薇,那是她一开始就让尹氏偏了心,过了头。
花清怀孕之后躲去了庄子上,半年都没回来尹氏面前尽个孝做个面子的,尹氏怎么可能对她有什么偏袒,再者一个庶女能养在定国公府的老夫人跟前,以后长大了身价也是不一样的,起码不是个普通的庶女。
换句话说,就是尹氏不抱到自己跟前养,那孩子也是要放在方氏手头底下养着,叫方氏一声母亲,怎么也不可能让花清自己养,听说花清因此闹了脾气,尹氏因此也很是不满,特地吩咐了伍重为要冷落她几日,好让她学学什么是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