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江东霸业大结局(中) - 三国之江东霸业 - 朱学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八百五十五章江东霸业大结局(中)

(这里继续上一章的内容,继续分析,我会把我想写的剧情叙述一下,让大家大致能够知道我的思路。)

第十三张辽

其实在写张辽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一直是有些犹豫的,因为我一直都在思考,这种厉害的将领,bug级别的存在,我到底应不应该让他加入孙策,也就是主角的麾下。

还是是说我应该就让他和历史中的一样加入曹操?

这里就要提到一点,我本来是准备让张辽把孙权揍一顿的,但是既然张辽会加入主角的手下,那么这个剧情就没有必要了。

我让张辽加入了主角,也就是孙策的手底下,那么在孙策的手下名将云集,那就很难出彩,所以我也尽可能的给张辽安排一些厉害的剧情。比如在讨伐巴蜀的时候,张辽会和关羽交战,这两个曾经惺惺相惜的人,各自大显神通。然后在讨伐曹操的时候,他又身先士卒,奋勇作战,让曹军为之挡寒。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这是我的设定问题,因为在我的这个设定里,张辽是非常厌恶曹操的,这个原因具体是因为吕布看过我小说的读者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我们后面会再提,这里就先不说了。在讨伐曹操的时候,其实我还考虑给张辽设置一个小剧情,就是那些曾经有的背叛了吕布的旧部和张辽撞上,然后被张辽一个个剁掉。我想表现的就是张辽是一个忠义之人,他带领着吕布的家眷逃到了江东。孙策厚待了他们,所以他才会报答孙策的恩情,为孙策效力。在我的小说中,张辽也是一身戎马,屡立功勋。成为了让天下所有人都闻风丧胆的人。我本人其实是确实想将张辽刻画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将,但是因为写三国小说就像是一个名将收集器一样,名将太多,所以不好让有的人太强,所以只能把他的戏份删去一点,写得比较平庸。

第十四庞德公

他是庞统的叔父,荆州的名士,一个有才学的人。历史上的他研究学问和司马徽相齐名,但是在我的小说中,我把它刻画成了一个算无遗策的秘密人物。他的手下拥有着一个非常厉害的谍报集团,替他收集消息。

而我刻画的庞德公,也是一个善于谋划并且乐在其中的人。喜欢将一切玩弄于鼓掌之中,并且享受着这种乐趣。孙策在平定荆州的时候,就曾经吃了庞德公不少的亏。但是后来在经过交锋以后,也是慢慢地把这些负面都扭转了过来。最后的庞德公也是被孙策所折服,把手下的谍子们都交给了他。他自己则是安安心心地做清楚的名士去了。我刻画这个人物的想法其实就是塑造一个类似于地下帝王的角色,但是又不是那种黑道帝王,而是那种乐天主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大boss。在我的小说中,庞德公完全可以随便地掌控荆楚的动向,但是他对于简单的事情都没有兴趣做,只想挑战难题所以才决定考验和对付一下孙策。塑造这个人物只能说我想描绘出一些有意思的剧情,不让历史只是普通的历史,而能有一些反转。

第十五诸葛亮

作为三国第一军师,三国演义全片吹的人,我一开始也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刻画这样一个人物。毕竟在史书中浓墨重彩的诸葛亮也是一个值得细细刻画的人物,但是在我的时代里,诸葛亮出场的时间着实太晚,这就代表他无法赶上最高潮的时刻。

在很多人眼里的诸葛亮是一个神算鬼谋,又能玩好内政,又对主公忠心耿耿的人。但是在我的文章中,因为主流是江东而不是蜀汉,所以诸葛亮在某些情况下就无法体现出这些优秀的特质,其实我也有考虑过让诸葛亮去辅佐刘备,可是因为时代的篇幅诸葛亮在孙策奋起的这个时代还非常的年纪又小,根本就不可能直接去辅佐刘备,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个剧情,所以就把这个否决了。

而是让诸葛亮以一个年轻才子的身份,在平定荆州之后加入了孙策手下。然后我给他设计的剧情就是平定了上庸的三个郡,说是平定可能也不太恰当,是说服。因为上雍的那三个郡,有一个郡的太守是诸葛亮的姐夫,我写这一张只是想表达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人情味,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的诸葛多智近似妖。直到剧情来到了讨伐曹操这一章节的时候,到了这一个章节,诸葛亮就反而没有那么多的戏份,因为我给他安排的是跟随着巴蜀军团讨伐长安,多偶尔贡献几个有用的计策,来写几张剧情。我给他真正安排的高潮是最后讨伐河北的时候。前期讨伐河北并没有讨到什么好处,所以全国上下都在考虑是不是要退兵,不要继续北伐。但是诸葛亮却力排众议,表示一定要趁着这个机会拿下河北。于是孙策也表示了对诸葛亮的信任,让诸葛亮担任北伐总帅,最后诸葛亮也是不负众望拿下了河北。设计这个剧情,其实也是算是弥补了诸葛亮的一个遗憾,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中原,多次无功而返。一直在长安附近兜兜转转,从来没有到达过中原和河北,写让诸葛亮担任北伐的总帅,也可以理解为是想让他满足这个北伐成功的愿望。一路打进河北邺城,成功平定天下。为什么说是河北邺城呢?因为历史上曹操后期被封为魏王的时候,他就是都邺城。说的详细一点,就是把中原和河北完全的分开来。中原许昌一带是汉朝的朝廷,那么整个河北就是曹操的朝廷。所以很多人就有争论说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他其实已经有了帝王之实。

第十六庞统

作为和诸葛亮齐名的军师,在历史上他着实有些资历不够。这个所谓的资历不够,是因为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在跟随刘备攻打巴蜀的时候,就不幸中箭身亡。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实力。刘备诸葛亮,庞德公司,马辉都高度评价过庞统的势力,认为他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在史书中的只言片语也能够佐证这一点,所以在我的小说中,我自然是会让这个人长命。

那怎么写这个人物的性格呢,毕竟历史上的资料并不够多,那就要和诸葛亮进行一个对比,如果诸葛亮是稳重机智的,那么庞统就要有一些狡诈,狡猾。我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也确实如此之所以会这么写也是因为我的小说中庞统和庞德公的关系是非常好的。那么自然理所当然的身上就会有一些庞德公的影子,机智而狡猾。所以我前期给庞统安排的戏份,就是让庞统接手了庞德公交给孙策的谍报集团,他负责管理这些谍子,收集各地的情报。说白了就是间谍头子进行间谍作战和反间谍作战。最后到了后期讨伐曹操和河北的时候,才慢慢的把它从间谍头子变为军中的参谋进行谋划。其实我是确实想把庞统的剧情写得更有传奇性,比如作为间谍头子,被人暗杀之类的。因历史上有个落凤坡,小说中也可以来一个。我个人是不想写死任何主角一方的将领或者军师的,所以这些想法到了后来也都告一段落,不再强求。庞统最后在我的小说中也是作为诸葛亮的辅佐,随他一起北伐,功勋卓著。

第十七徐庶

作为所谓的水镜门下三弟子之一。

徐庶可能没有诸葛亮和庞统那么出名,但是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无能之人。

他也算是一个传奇人物,因为他开始并不是读书的人,他只是一个肆意妄为的游侠。

曾经一时意气为人报仇,然后当街杀人,结果能力不够,当场就被人抓住了。请问他的官员问他是谁徐庶肯定不能说自己是谁呀,于是不开口。原件徐庶油盐不进也是懒得在审问,决定直接把他杀了。要不是有徐庶的那些游侠朋友将他救走,徐庶早就一命呜呼,也没有后来的他了。

这件事情以后,徐庶开始潜心向学,不再去牵扯什么游侠的事,开始跟着司马徽好好读书。在到了荆州之后,也是认识了诸葛亮和庞统等人。历史上的徐庶在刘备被曹操打到新野的时候,也是辅佐刘备作为他的军师,但是后来由于老妈被曹操抓走了,所以不得不离开刘备。这就是著名的桥段,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在我的小说里,徐庶肯定不会去投奔刘备因为时间上根本就赶不上,所以肯定会投奔孙策,但是直接投奔孙策肯定是没什么意思的,所以我刚开始的设定是徐庶用着另一个身份在刘表军中磨练历练,最后给孙策也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所谓不打不相识,然后就加入了孙策军。我的文章中我也刻画出徐庶是一个尊敬母亲的人,是一个大孝子。他在小说中也是一直作为着诸葛亮的辅佐,屡立功勋。

而在历史之中,徐庶也是一个悔过自新的典范,他开始因为是一个游侠,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被同僚嫌弃,他毫不气馁,努力的学习学问。,不断的向同僚请教,最后同僚被他感动,都愿意和他结交,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徐庶的学问不断上涨。

第十八黄忠黄叙

首先看到这两个名字,我想表达的是他们是父子。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将门虎子,关羽有关平张飞,有张苞,赵云有赵统,赵广。但是黄忠却是无后,他年纪最大的却无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我查阅了史书才发现黄忠的儿子原来是英年早逝,年纪轻轻的就死了,然后这么多年黄忠也没有再生一个,看来是特别的喜欢这个儿子,悲痛,思念。在我的小说里就让这个黄忠的儿子存活了下来,并刻画成了一个勇敢年轻的小将,兵法武艺都学习了他的父亲。然后在孙策讨伐荆州的时候,这对父子也对孙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当然最后也都全部投奔进了孙策的麾下。

说到黄中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自然是定军山把夏侯渊给杀了。我一直在思索我需不需要复刻这样的名场面,因为我的设定夏侯渊肯定是会战死的,那么是否要让杀死夏侯渊的人是黄忠呢?我犹豫了,再三我并没有去写这个剧情,因为我想让夏侯渊奋战而死,而不是被某个人单独的杀死。黄忠需要作为一个身先士卒老当益壮的猛将就可以。我的设定里黄忠会在统一天下之前病逝,然后由他的儿子继承遗志。总要表达一种世事无常,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

第十九袁术

把主角一方的武将说完了,那现在就要说一说小说中优秀的配角,那第1个不得不说的就是袁术,毕竟网络上有一个段子,袁术是三国所有人的爹。

那么这个三国所有人的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首先袁术出身名门,四世三公。传说他出生的时候,神仙托梦给他母亲,说袁术有天命在身。年轻的时候袁术也是个富贵公子家的游侠,天天打猎鬼搞。而在某一天突然哪根弦不对了,开始认真学习,不再鬼搞,最后被推举为孝廉。不过我个人认为说白了还是拼爹吧,当然一个年轻时劣迹斑斑的人,能这么简单的就做高官。

最后他和他的兄弟袁绍也一同参与了何进谋划宦官的事情,何进被杀以后,他非常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就冲进宫中杀宦官。

杀宦官是杀的爽了,但是这个时候董卓入京了,董卓想要拉拢袁术,袁术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也不想和董卓这种人同流合污,是他就跑到了南阳。这个时候孙坚刚好把南阳太守给杀了,于是这两个人的合作开始控制这里,孙坚负责出武力,袁术则是利用名声管理这里,但是已经说过,袁术确实不是什么一个好东西,如果说董卓是残暴,那么袁术就是荒淫,不断的剥削民众,让民众苦不堪言。

最后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时候,一路高歌,但是袁术却听从了小人的建议,不给孙坚运粮草,导致孙坚失败。孙坚为此连夜赶回来斥责袁术,袁术感到惭愧,也是立刻给孙坚调发了军粮。孙坚在攻打董卓的时候,袁绍派人想夺取孙坚的地盘,这个时候袁术看不下去,派兵把那个人击败了。所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袁术和孙坚的合作还是非常和谐的。

但是好景不长,袁绍跟袁术这两兄弟翻脸了,袁绍联合刘表想要弄死袁术,袁术也是把孙坚叫了回来准备干架,因为孙坚战死此事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当时因为袁绍跟袁术翻脸了,但是全天下的诸侯几乎都是依附着袁绍,没有多少人支持袁术,于是袁术决定先下手为强,我准备先去击败袁绍,一个最有力的盟友那就是曹操。这下他可真的是踢到了铁板。不仅没有打赢,还把地盘打丢了,最后只能灰溜溜的去了扬州,然后割据了淮南。同时也是文中所说的那样,孙策在死了父亲之后开始领兵投奔了袁术。

然后他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一直认为汉室衰微,天底下所有人都有称帝的机会。然后孙策给了他玉玺,更加扩大了他的野心。最后他在听说汉献帝出逃长安的事情之后,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这天下已经不行了。于是他就着急,手下的人说自己想要称帝,大家都害怕他的淫威,不敢说什么。于是袁术就急急忙忙的称帝了。但是他做了皇帝之后,生活奢侈无度,自己锦衣玉食,但是士兵们和民众们都饥寒交迫。江淮一带,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他做出了称帝这样愚蠢的行为也导致他被天下人所厌弃。于是全天下的诸侯都准备揍他。最后他被天下的人围攻,走投无路决定去投奔袁绍,但是在路上又被人给堵住了,没办法只能返回。最后落魄的死在了路上。

这是历史上的袁术,但是在我的小说里,我把他的结局稍微改得好了一点点。他还是和历史上那样的荒淫无道道行逆施一样,但是在我的小说中他得到了一个善终。这也是得益于我前期刻画了一个人物,也就是袁术的大公子。这个大公子是我刻画的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其实很有才能,但是他并不愿意展现自己的才能,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父亲野心太大。所以他一直在谋划着保全家族的事情,在我的小说中他清楚的感受到了孙策的才能,所以提前结交并帮助他。只是为了获得孙策的一个承诺,也就是以后他遭难的时候,孙策必须来帮助他。后一切也正如他所说,在称帝之后全天下的诸侯讨伐袁术,手底下的将领也开始了背叛。最后孙策出手解救了他们一家,并且给予他们优待的生活。这个伪皇帝也获得了一种还算是比较光彩的结局,有一说一,我尽量不会写死人。

第二十吕布

为什么我要说吕布呢?吕布在历史上不就是一个三姓家奴背信弃义的人吗?因为在我的小说里,我把它魔改加工了一下,他确实是三姓家奴,背信弃义,但他也是有自己的英雄气概。

首先吕布确确实实的三国第一武将,也不要说吕布什么没脑子之类的,如果真的没脑子能打这么多胜仗?历史上的吕布虽然名声臭的一逼,但是能力是实实在在的。他在长安杀死董卓以后,被贾诩用计谋击败,被打出了长安。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吕布肯定是直接就去跟曹操干架了,但是历史上其实不是这样的,出了长安以后,吕布刚开始投奔的人是袁术。但是吕布这个人虽然厉害,但是他也有点不靠谱,留下的都是骄兵悍将,完全不服军纪,所以在袁术手下混了一段时间之后,也被袁术赶走了。这里混不下去,这吕布就换了个身家,他去投奔了袁绍,袁绍那个时候被黑山贼打得很头疼,结果吕布一来立刻对阵下药,把黑山贼打得落荒而逃。吕布认为自己立下了很多的战功,就准备向袁绍请求增加军队,但是吕布的名声太臭了,袁绍自然是不敢给他增加军队的,所以拒绝了这个要求。而且因为吕布手下的纪律太差,袁绍也是有点看不爽吕布。被上面的人看不爽,吕布自己也是有点担心了,他就跟袁绍说自己想要投奔别人了,袁绍也是答应了,但是内心中动了杀机,吕布也不是什么傻子,于是在袁绍派人来杀自己之前,就带着本部人马溜了。但是袁绍认为吕布这个人是心腹大患,不能放他走,于是就继续派着军队追杀他,但是那些军队在追到吕布之后碍于他的威风,都不敢靠近他,只是目送着他逃跑,由此可见吕布的威力真的是可见一斑。

吕布离开袁绍以后,有一个机会来了,曹操跑去讨伐曹谦,后方空虚可以趁机掏屁股。于是吕布毫不犹豫的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举袭击了曹操大本营。接下来的时光里,吕布就和曹操打来打去打来打去,最后终究还是打不过,但是也把曹操打得非常狼狈。历史上曾经提到过,有一次大战之中,吕布其实已经到了曹操的身边,但是因为天黑看不清这个人是谁,所以把曹操给放跑了。那个时期吕布绝对是曹操的头号心腹大患。最后吕布逃到了徐州,开始和刘备合作,最后反将一军抢了刘备的地盘,把刘备赶到了曹操那里。最后吕布在徐州这个地方待上了不少年,直到被曹操击败。

我在小说中改动的就是吕布的结局了,历史上的吕布是屈辱的被抓,然后拼命的求饶,但是却没有人睬他。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于是我就稍微魔改了。吕布在最后的时刻没有猜疑,而是堂堂正正的带着手下人出门决战,最后全部战死沙场。活这么雪的原因,只是我觉得哪怕是三姓家奴,也也是有那么一点英雄气概的,这么写的原因其实也是有一个的,那就是我要为张辽投奔孙策写一个铺垫,不这么写的话,那张辽就会直接加入曹操的手下。其实我当时是有些后悔这个剧情的,因为如果没有张辽加入曹操的麾下,曹操手下的名将似乎不够多,不好写剧情了。不过事情已经发生,现在懊恼也后悔莫及呀。

第二十一曹操势力

接下来就是三国小说中最著名的人物了,自然是曹老板。如何刻画曹老板,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大多数都是照着三国演义的模板套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自然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所以在刻画它的时候,自然不会把它写得特别坏,但是也不可能把它完全洗白,所以曹操的形象一般都是有点黑又有点白。他确实是一个全程让皇帝没有什么生存空间。是他所做的事情,就确实维持了汉朝的权威。就正如那句话所说,如果天下没有曹操,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我刻画了曹操,他确实是一个权臣,他牢牢的掌控着政权,让天子没有任何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这个词并不恰当,是没有自己的空间,天子不能命令动曹操曹操完全是随着自己的心意来做事。于是在我的故事里,常常就要不断的和他所有的敌人对抗,不仅是外部的,还有内部的。如果说孙策杀人是压制,那么曹操就要不断的杀人来压制,因为在曹操出气的时候,汉朝的这个名头还是非常重要的,天地上有不少忠于汉室的人,但是随着曹操一次一次的屠杀和打压,这些人就再也抬不起头。在我的小说中,曹操和对支持汉室的人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关系,也是因为这些事情才导致一直有地下的势力反对曹操。这也为孙策击败曹操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而曹操的故事我在这其中刻画的也很多,他打赢了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他和袁绍的儿子袁熙一战到底。他也曾出手平定了许昌的汉室党羽作乱。他的一生是成功而无情的,但是遇到主角孙策,他就必须退位,所以我在剧情的设定里让他最终也是被孙策击败,无奈的让出了中原的位置,我一直是考虑要不要把曹操写死,但是后来我决定还是给曹操一个合理的结局,让曹操在孙策的手底下养老。

说完了曹操就应该简单的介绍一下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非要刻意说的话,在这个版本里我算是把曹操给削弱了。毕竟我张辽没有给他,然后张颌也没有给他,一下子少了两个名将,其他的全部是旧部,为了扩充它的名将数量,我还不得不把一些曹家的年轻人拉上来。下面我就来一一解释一番。

首先要说的就是曹操手下能打的人,第1个就是曹操的宗族兄弟,曹操手底下的大将军曹仁,

曹仁是一个善于防守的名将,在攻击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出名的事情,在历史上他虽然对曹操兢兢业业,但是确实也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事情。出名的那自然就是防守关羽。面对关羽的猛攻,硬是维持着城池不被攻下。如果再往前面的一段时间倒推,他也曾经在南郡面对着周瑜的围攻而不被拿下,所以说他确实是一个擅长防守的名将。于是在我的小说里,他自然也是继承了这种设定,防守一流,但是进攻并没有多少优势。于是他就成了曹军中的救火将军,哪里一旦遭到了猛攻,就立刻派遣曹仁去镇守就完事了。同时我也给他设置了非常谨慎的性格,因为这种特别谨慎的性格,导致他在某些战役中失败。

说完了曹仁,接下来就是曹洪,陶虹之所以能在三国中有很多的戏份原因,是因为他一生中竟然救了曹操两次,先不说救曹操是真是假,但是这两次证明了曹洪确实是一个勇猛的家伙。第1次曹操去追击董卓的时候被打了个伏击,快要完蛋的时候,曹洪把马让给了曹操,并且对曹操说,这天下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你。你瞧瞧这话说的多有品位,我要是曹**都感动死了。所以曹洪哪怕有贪财的这种毛病,所以曹操也能够容忍他,因为他确实对自己很忠心,而且很英勇作战。曹洪的贪财,为什么我要强调呢?因为他因为贪财,差点给自己搞出了杀身之祸。我来简述一下为什么会有杀身之祸,那是因为曹丕小时候找他借钱,他不借。问题来了,曹操的儿子找你借钱,你都不借。那以后不就等着秋后算账了吗?所以曹丕上位以后就找理由想把曹洪弄死,要不是曹丕的妈妈出来说话,曹洪那就死定了。在我的文章里,曹洪确实也是一个莽撞的勇将,形象也没什么特别的戏份,也可以说只是一个充数的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