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津门足坛双百颂》即将于九月付梓成册,作为编撰团队的成员之一,我急不可耐地期待捧书展卷那一刻散发出的墨香,渴望捧读图文并茂、装帧精良的图册。此时此刻,情思盎然,心潮难平——感动、感慨、感奋!
《津门足坛双百颂》由徐明江先生策划于两年之前,遴选百名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足坛人物,先是组成一支采访团队,然后从2017年秋季开始逐一进行访谈,并展示于视频,同时整理成文。时至今年夏暑,增删十数,三易文稿,在确准这部作品主旨、脉络乃至执笔过程中,尊重历史,辩证唯物,崇尚真实,力求准确,可谓用心而不遗余力。
徐明江是一位真正的足球人,四十多年前与左树声等人同在天津青年队训练、比赛,因右膝关节十字韧带断裂过早离队后,至今多年难舍足球情愫。他一手策划并亲自率领团队精心完成即将面世的《津门足坛双百颂》,足以了却他孜孜以求、不忘初心、深爱足球的最大心愿。他组织的这支采编团队,成员多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新闻媒体专业记者,有热衷于足球的业余作者,更有他所在集团的普通工作人员。他们无不身心投入、务实勤奋,而不图名利。他们千方百计地他通过各种渠道,一一联络百名人物,直至海外,历经秋冬春夏,冒着严冬酷暑、风风雨雨,深入一门一户,现场录音、摄像、笔录。他们精心剪辑修整影像,编写解说文字,征集珍贵照片,经常辛劳至深夜,一年中几乎没有节假日。
采编团队所有成员不辞劳苦、兢兢业业的动力,缘于两个方面。在对百名人物的采访过程中,这些被“颂”者昔日投身足球事业的艰辛经历,忘我的拼搏精神,责任感荣誉感的担当,为天津和中国足球创造的业绩,无不深深感染和激励着团体成员;而百名受访者得知“双百颂”视频和书籍所展示的立意、追求之时,绝大多数人给予了肯定并赞赏,赞美之辞溢于言表。百名人物中有半数人年过六旬,更有老迈龙钟者,无不给予大力支持,热情接受访谈,热心提供资料和图片。令人难忘的是,罹患重病的严德俊教练已基本上失语,仍旧在医院病榻上接受访谈,一周后溘然逝去,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如今93岁高龄的李朝贵教练,两次与登门的团队成员畅谈阅历和感受,并亲自审读文稿。移居加拿大的孙霞丰宿将,为接受采访而专程回到天津。当得知本书即将面世时,孙霞丰通过越洋电话告知徐明江,这本书出版后他一定还要回到天津好好享受阅读。如此种种,我们的团队怎能不为这些可亲可敬的足球人所感动感慨感奋!
在本书的编委中,有几位天津和中国足坛宿将,他们又是书中被“颂”的人物。他们的足球阅历丰富,有良好的文化水准,虽然年龄都超过七十,记忆力都很强,不仅参与本书的定位、观点的确立和章节的设置,更提供了鲜为人知的相关足球史实、史料,为作品的臻于完善尽心尽力,在此更值得一书的是年维泗老先生。这位中国足坛顶级元老,对天津这座城市有着至深的情感,当我们驱车前往京城他的寓所时,老人家说早已知晓出版《津门足坛双百颂》,兴奋地说道:“你们天津又做了一件让人羡慕的好事,很让人感动,值得体育界赞赏!”于是,这位耄耋老人欣然应允,奋笔挥毫,为本书题写了书名,笔法自成一格的工整、敦厚、苍劲,极具力度,令本书大为增色。由天津市体育局、天津市足球协会聘请专家组成评审组,对《津门足坛双百颂》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予以赞赏。为此,我们十分感谢天津体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部书记、足球专项硕士生导师田志琦教授,天津体育学院足球专职副教授赵弓和李元魁、沈福儒等宿将的辛勤付出。还要感谢另一位田广武先生,他曾在市体委从事体育史料研究、编写工作,这次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资料,在此对老先生送上谢意。
《津门足坛双百颂》的顺利完成,由衷地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的鼎力扶助。在出版时间十分紧张的情势下,黄沛社长、王康副总编亲自出面与我们商谈相关事宜,并且做了细微可行的安排。两位年轻编辑在短短几个月中,每日精心审稿、校正,热心与我们交流,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还有版式、封面的设计人员,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在此,再一次向大家表示感谢!
本书完成之时,我们也深感由于水平有限,加之年代久远而史料难免缺失,致使本书存在诸多不足。对此,我们恳请足球界人士和广大读者予以订正,不吝赐教。
白金贵
于二〇一八年戊戌三伏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