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朝堂议兵
皇帝回朝足见其对当前局势的重视,于外郦国有称霸的野心,于内王子们勾心斗角,处理不好江山会有倾覆之虞。
当前情况虽然清楚,事情要怎么去做也清楚,但谁去做就是个问题了,众大夫心里各有各的考虑,作为新一辈臣子的代表,丞相方皓肠子也不转弯,直接说道:“为不让郦国人有可乘之机,请圣上尽快决断增兵。”
方皓年轻敢说,直接在催促皇帝尽快发兵,老臣御使大夫肖祎心里明白皇帝不想打仗的心思,说道:“我王英名治世,当下家国景盛,战争不符合我们当前的利益,估计郦国的夏王也估对了,才敢在边境演出这一幕欲战而不战的闹剧。”
方丞相紧接着说道:“郦国的夏王是看到了我们不想战,但同时也在窥伺我们会否给留给他一个战的机会,若我军过于避战,则对方会变成嗅到血腥的野兽。”
见大家了热火起来,淮王觉得时机也差不多了,出来说道:“当下东平城与东可城合兵仅九千,敌范西城已聚众四万,虽然东平城地势对我方有利,但外敌甚众,对我兵士气会有很大压力,正是兵凶战危之际,恳请父王尽快决断。”
皇帝问道:“既然大家对增兵都意见一致,那就发兵东平城吧,谁可领军?”
问题来得正好,朝中淮王的人多,卫尉大夫秦宸说道:“东平王为此事已经是火速来回察看,东平城见城主如此尽心于城,倍感安心,城里驻军更是士气大长,臣认为东平王领兵增援是就好不过。”
其他大臣也相继上上奏附和,一时朝上从之前的惜语如金到煮开锅似的。
淮王一看时机正好,说道:“之前南方有乱,三弟战事上屡有战功,我朝威望得以远播,外敌无不畏惧,若三弟立于东平城城头,将能大大震慑外敌。”
众臣把焦点落到东平王处,皆赞誉之词,大有众望所归的味道,三王子主动半步向前,皇帝忽然咳嗽起来,等抬起头来时,太子抢道:“父王龙体为重。”
皇帝缓缓说道:“我虽然回来了,但现在你依旧身为监国,兵符也在你身上,这事你来说说。”
刚才的一道热浪猛的冷了下来,皇帝把事情推向太子,这是淮王最不愿意见到的事,但想着众人都站在自己一边,心里勉强安定些。
说到兵符,淮王与东平王心里一亮,当日太子亲手交出兵符是众人所见,后派人一路监视张钰成的一举一动,历水城成功调兵证明了兵符确实到了张钰成手上,也有将领亲眼所见,其后张钰城领兵驻扎在东可城,东平王在军中影响力大,到处都是他的人,张将军连吃饭睡觉都有东平王的人在盯着,以保证兵符的动向。
淮王与东平王皆认为兵符仍在张钰成身上,太子作为监国让兵符离身对皇帝来说感观当然不好,那怕有一定的原因,兵权是皇权的代表,也是帝国得以稳固的根基。如果当场让太子拿出兵符来,场面难看是当然的。
如果没有兵符,当下调兵则需要皇帝亲书圣旨,这时若自己能挂帅,等于兵权落在自己手中,甚至要求圣旨让边境上两城的兵权归其调度,这样一来就可绕过兵符的限制,太子监国的实权会被大大的削弱,极有利于笼络更多的人到自己身边。
东平王存心为难太子说道:“虽然我国已多年未有大战事,但附近驻扎兵士聚五万众也不是难事,我虽为王子也是朝庭的战将,是请太子取出兵符,我愿以之马首是瞻。”
东平王的意思是你有兵符就由你来领兵,我自然是听你的,如果没有的话,交我来调集各地驻兵,最后也就是由我来当领头人。淮王看了一眼太子,只见其并不显穷迫,连身边的五弟魏王也是不紧不慢的,甚是奇怪。
太子说道:“回圣上,巨野城连同四周郡县有可用兵一万,可命城守郡尉领兵调往东平城,我已经安排张钰城将军驻守东可城,张老将军善兵,当年曾以三千兵扼守梁城,硬是挡住郦国二精万兵的死命进攻,让我朝赢得胜机,相信圣上仍然记得。”
说完踏前一步,太子从怀中取出一个金色绸巾包裹的东西,淮王眼快,心里却是咯噔一下,他无法相信远在数百里外的东西竟然能出现在眼前。
太子从容解开包裹,露出兵符,委身恭敬的高举着说道:“父皇既然已经临朝,兵符自然归还,儿臣同意二弟与丞相的意见,请父皇尽速发兵,断决贼寇侵扰的幻想。”
太子并没有否定由东平王领军,只提出由郡尉来调兵,他不想在皇帝面前显示出两派争锋相对的局面,他知道皇帝不喜欢这样的局面,至于由谁来领兵,相信皇帝自有主张,如此重大的事情,就交于龙座上的人来决定吧,这是他的江山,孩子们也只是臣子。
当时看着太子送出虎符的有多位大臣,如此神奇的再次呈现在眼前,群臣都大呼意外,一时造成不小的骚动。
皇帝半眯着的眼忽然打开,这是权力的源泉,这就是虎符的魅力,皇帝微笑的点点头说道:“很好,调兵遣将应时制宜,就能掌握时局,既然你能掌控大局,就继续按你的布置来吧。”
太子这头得到皇帝称赞能掌控大局,心头一热,上了这一课方才真正明白帝王对皇权的控制力就为重视,老师祁渚老内使说得对,给你兵符不是想看你能怎么用得好,是看你能否拿得住。
失去对时局控制的一方自然就是淮王,此时生气没用,只能一边吃着哑巴亏一边装着大度的称赞道:“大哥及时恰当的处置显我大琪国威,儿臣愿尽心尽力助大哥抵御外敌。”
淮王表态,少有的各派众臣跟着附和,无论是太子党的还是淮王党的,朝堂上一片欢欣鼓舞,这样的场面皇帝也是高高兴兴,笑道:“众臣能用心一处,何愁郦国之忧,远嗣,那你就负责后方的粮草物资,前方近两万将士足以抵御外敌。方爱卿,你看如何?”
这时只有丞相方皓眉头不展,奏道:“圣上英明,还有太子与三位王爷全力卫国,边城眼下已无忧,但郦国野心已现,我朝需加紧练兵,遴选更多将才,以保我朝盛世万代。”
御使肖袆也接着道:“我朝太平的日子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今郦国初现獠牙,也许是告示四方风云将变,我们要做好准备,举国需要有十万将士方能保家卫国。”
皇帝说道:“很好,这就交由方丞相领兵部抓紧练兵。”
朝堂上山呼万岁,议兵之事也暂且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