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朝堂风云:改革派的逆袭
此时,冯瑾已经镇定下来。
他微微一笑,并未立即反驳那位大臣,而是朝着皇帝行了一礼:“陛下,臣定当尽力而为,此事必定彻查。”
这种镇定自若的态度仿佛给了朝堂上其他支持改革的大臣一剂定心丸。
秦广隆沉吟片刻,眼神在秦钰和冯瑾之间游移,最后点了点头:“重要的是,真相。冯瑾,你大胆说来,朕会给你一个公平的机会。”
获得皇帝的支持,冯瑾再次上前一步,言简意赅地将改革计划中的几点关键变化呈现出来,尤其是对尘封多年的弊端提出全新的见解。
这让朝堂中的变革支持者振奋不已,他们纷纷出言赞同。
看到冯瑾神色自若地对答如流,立于秦钰一侧的杨莜蓉露出一丝欣慰的笑。
她侧首对秦钰道:“这一步终于稳住了。”
秦钰微微勾起嘴角,目光坚定而富有自信:“是的,有你与我携手同行,无论再大的波涛我们都能跨过去。”
朝堂上的纷扰逐渐平息,秦广隆端坐其上,给予了支持改革派一个坚定的眼神。
数十年风雨,这位帝王似乎也在这一刻下定了某番决心。
而朝堂下的两位年轻人心中明白,这是他们进一步展示自身才华的契机,也是转危为安的好时机。
就此,改革派在朝堂上占得先机,秦钰与杨莜蓉倍感肩上责任之重,也更加坚定了彼此同心协力推动变革的信念。
他们相视一笑,在那无形之中传递的是对未来光明的渴望与承诺。
朝阳洒在大殿的金砖上,反射出一片金辉。
秦钰站在朝堂中央,心中感慨万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和杨莜蓉终于在改革派中站稳了脚跟。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陛下,”
秦钰拱手道,语气中充满了坚定,“臣拟定了一套新式武器的制造计划,旨在增强我南晋军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边疆威胁。”
大殿里,一片寂静,有人低声窃窃私语,更多的人则是满脸疑惑。
秦广隆坐在龙椅上,神情不动声色,他的眼神却流露出对于九皇子的期许和信任。
“新式武器?”一个保守派的大臣扬起眉,声音里满是不屑,“九皇子殿下,这未免太过夸大其词。我南晋虽军力不如昔日盛世,但也尚能自保。”
秦钰微微一笑,面露自信:“大人所言极是,但若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军力,不仅可固我南晋江山,还能震慑边疆不轨之徒。此举非但无害,反而百利而无一害。”
杨莜蓉站在秦钰身后,悄然递上了一卷竹简,轻声道:“秦钰,此为昨日商议之策,可供参考。”
秦钰点了点头,接过竹简,展开细看:“此中所述,为一些改进之细节,请诸位大人细思便知其利。”
争论的声音再次响起,保守派的大臣们纷纷提出异议。
然而,秦钰不急不躁,以理服人,以现代知识为基础的改革策略虽前所未有,但他以详实的数据和可行的蓝图一一回应。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杨莜蓉柔声插言,语气中带着鼓励,“秦钰正是凭借这种细致的态度,在改革中屡次克服困难。请大家相信,九皇子殿下已有成熟的计划。”
一片质疑之声中,也有支持的声音渐渐响起。
几位年轻的大臣纷纷附议,支持变革的力量再次集结,令人振奋的共识逐渐凝聚。
秦广隆眯起眼睛,细细观察着这热闹的讨论,最终满意地点了点头:“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朕支持这项计划。”
秦钰心中大喜,朝中的支持给予了他极大的信心。
而杨莜蓉站在他身旁,悄悄捏了捏他的手,传递着无声的支持。
然而,尽管朝堂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秦钰很快便遇到了现实中的难题。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工部出现了不小的阻力。
某些官员以种种理由推诿,不愿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钰,此事不能拖延。”
杨莜蓉眉头微皱,在私人书房中与秦钰商谈,“我们需要另寻他法。”
秦钰沉声道:“莜蓉,此事确实困难,但我已有计划。我们可以自民间募资,甚至吸纳民间的工匠与能人,扩大合作,分段推进。”
杨莜蓉眼中一亮:“这是可行之策。如此一来,不但能绕过工部的制约,还能将更多的资源用于计划。”
两人对视而笑,默契已成,仿佛冥冥中已有了共同目标。
未来虽充满挑战,但这对年轻的组合已下定决心,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将改革进行到底。
朝堂上,秦钰的目光坚定而不失温和,他知道此刻的一字一句都至关重要。
一旁的杨莜蓉微微侧身,为他提供无声的支持。
秦钰从容地应对着来自秦会斌的质疑。“九弟,即便你嘴上说得再好,没有实际行动,改革依旧是空谈。”
秦会斌站在中央,眯着眼,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秦钰不为所动,淡然回应:“七哥,我的计划已全面铺开。正如同种子撒下,总需些时日方可见芽。更何况,我已提拨数位年轻的官员,正协调相关事务。”
杨莜蓉心中明了,秦会斌此次定是早有准备。
为确保不被对方煽动,她细心观察着朝中其他大臣的反应,寻找适当的时机发声。
果然,一位与秦会斌暗通款曲的大臣跳了出来:“虽说当前局势充满希望,但也不能忽略资源有限的问题。九皇子的计划,是否过于理想化?”
杨莜蓉见状,微微抬头,语气不疾不徐:“这位大人,九皇子谋事多年,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更何况,陛下已明令支持,岂容小觑?”
秦广隆闻言,点了点头,威严地扫视全场:“莜蓉所言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