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进城变故
李惟俭和李雍听到万历的谕旨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大明不仅将提供火器火药等军国利器,而且还事实上还同意了开埠登州,这趟登州之行的收获,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想,看来大明是真准备与倭国大干一场了。这让他们心里顿时踏实起来,有了大明撑腰,区区倭寇,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实际上连山东巡抚孙广和登州知府王云鹭都觉得有些出乎意料,朝中的东林党和其它南党居然没有跳出来反对,后来他们也想到了明年该是立储君的时候了,想必东林诸公们正在积蓄力量,准备为国本一争呢,他们自然对高丽的战事,以及登州开埠之事也就没怎么放在眼里了。这样正好,等到北方的官绅商贾们也通过海贸获取了巨额的财富后,再来与南方的同仁们一争高下。
当然,登州开埠仅仅只做高丽人的生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酒宴上,孙广让王云鹭去试探李惟俭,看有没有可能扩大生意的范围。
李惟俭对海贸不怎么熟悉,便让李雍来说,李雍早被秦川洗脑了,自然十分推崇海贸,他说道:“孙大人、王大人,这海贸利润极其丰厚,以生丝为例,贩到倭国,获利十倍,贩到天竺,获利二十倍,贩到天方,获利五十倍,贩到西洋诸国,获利百倍。但上朝只开埠月港一地,大明北地的生丝难以售出,故日渐衰落,南方丝绸的盛况就不需下官多说了吧,都是沾了月港和澳门的光。只要登州开埠,将北地丝绸直接贩去倭国或南洋,获利何止千万,再从海外低价购进粮食,以解北地常年灾荒之苦,无需几年,北地自会国泰民安。”
王云鹭和孙广心中震撼不已,他们也知道江南的财富大半出自海贸,但没想到获利如此之丰。大明北方,近年来一直灾荒不断,朝廷救济也是捉襟见肘,难以支撑,若稍有不慎,便能引起民变,到时候流民遍地,大明北方也必将糜烂。如果按照李雍所说,将丝绸等不能填肚之物贩去海外,再购进粮食,不仅能获利,还能解民间饥荒之苦,妥妥的一举两得。
但海外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吗?大明之外,都是未开化的蛮野之地,那些蛮野之人能够种粮食吗?王云鹭问道:“海外土地多贫瘠,且土人不好耕作,多以游牧渔业为生,能有多少粮食?就是尔等晋州,这次运粮之后,怕也难凑更多粮食了吧。”
李雍道:“大人有所不知,我们秦大人说过,安南、暹罗等南洋之地,水稻一年三季,还有天竺,也是一年三熟,另外天竺土地辽阔,不输中华,全国皆为平地,耕地无穷,所产之粮食用不尽,堆砌于田间任其腐烂,作为下季之肥。”
王云鹭问道:“秦大人?是不是你们那个晋州的保民使?他去过天竺?”
“开战前,他家原是海商,家中之人去过南洋、天竺。”李雍现在也是张口就来。
孙广道:“安南水稻确实一年三季,可惜当初未能守住。但天竺和安南路途遥远,即便用船,又能运多少回来?”
“登州去安南,海上来回无需一月,去天竺,也不过一季而已。西洋商贾,都是从万里之外运来白银,与上朝换丝绸瓷器,然后再将丝绸瓷器运回国去换金银,如此往来一趟,少说一年以上。他们回去时载满丝绸,但过来时却几乎是空船,只需运几箱金银就能换取一船的丝绸。大人可以让他们顺道从天竺暹罗等地贩运粮食过来,只要有钱赚,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但粮食量大利薄,他们愿意吗?”
“我们秦大人说,他们在大洋彼岸的新大陆开采金银,是统不付钱的,连人工也是抓捕当地土人为奴。想必他们在天竺和暹罗收集粮食,也是不会付钱的,这无本的买卖,他们怎么会亏。”
孙广咳了一声,说道:“这岂不是助纣为桀,诱使红夷为祸吗?暹罗乃是我朝藩邦,如此有损我天朝声望。”
李雍却说道:“大人,暹罗不似我高丽,并未受王化,只是外邦,化外之地何足挂齿。再说现在红夷贩来之金银,同样也是掠自新大陆土人,天朝上下,谁又拒收了的?”
孙广看了眼李雍,说道:“又是你们那个秦大人说的?”
李雍作揖道:“正是。”
孙广有些奇怪:“这些天本官老是听你们说起这个秦大人,好像开埠登州之事也是他提议的,他一个小小的保民使,还是个不入流的土官,你们怎么都听他的?”
李雍看了看李惟俭,李惟俭却不置可否,李雍便说道:“如今晋州局面,全赖秦大人一力撑之,连全罗道巡察使李洸大人也对他另眼相待。他虽出身卑微,但对高丽战局了然于心,又兼通汉语、倭语,熟知倭国虚实,所提抗倭之策,皆中要害,毫无浮夸之词。用兵之法,无师自通,自釜山突围以来,大小数战,俱无败绩,以区区数百将士,竟然斩俘倭寇千余,自身伤亡却微不足道,保得晋州一隅之地安康,晋州上下官民无不钦佩。”
“斩俘上千倭寇?”孙广和王云鹭都吃了一惊,当初戚继光还是对阵兵甲不全的倭寇,能斩俘上千倭寇已算大捷,而高丽的倭军,却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岂是海上那些名倭实汉的“倭寇”所能比,高丽全国二十多万大军,不过两月就全面崩溃,还没听说那一仗能斩首上千的,这位晋州的秦保民使仅凭数百兵卒就能屡败倭军?但好像高丽人又没有吹牛,毕竟晋州现在还能在倭军的大后方屹立不倒。
王云鹭却有些奇怪:“既然立此大功,何以还是一小小保民使?”
李惟俭回道:“徐大人的表功奏折早已发往敝国朝廷,但眼下朝廷在哪里却不清楚,奏折多半石入大海。”
孙广道:“前阵邸报说高丽朝廷北狩平壤,但本官估计,现在怕是到了辽东了,只是希望不要为倭寇追上。”
李惟俭不由动容泣下,向着孙广稽首:“敝国深受倭贼祸害,大王蒙尘,此乃我等为臣子之耻,还望天朝能鼎立相助,助敝国复国。”
其余的高丽官员也纷纷哭泣起来,一齐向孙广稽首。
孙广和王云鹭赶紧好言相劝,说大明天子决不会抛弃子民,保证会继续支持高丽抗战,这次高丽方面要的军器物质,一定尽力满足,席上的气氛这才缓了过来。
王云鹭又问起李雍,如何向海外销售丝绸茶叶瓷器之事,这些事颜九最精通,但颜九和王海樱是不能来参加这个酒宴的,而李雍一路上也从颜九那里也打探了许多海贸之事,这时便说来与孙广和王云鹭听。丝绸要么卖给倭国人,要么卖给西洋人,现在与倭国打仗,就只有卖给西洋人了,山东方面如果想做这生意,必须派人去月港和澳门联系西洋人,当然也可以直接把货物运过去,到那边直接找买主。
王云鹭又说起由于禁海的缘故,山东没有人熟悉去南边的航路,李雍则拍胸脯表示,晋州有的是熟悉海路的水手,其实他想的是颜九的人。
李惟俭和李雍在酒席上与山东官员们把酒言欢,却不知此时颜九和王海樱遇到了点不大不小的麻烦。因为王海樱是长大以后第一次登上大明的土地,自然迫不及待的想上岸去逛逛,本来李惟俭交待他们不要轻易上岸的,毕竟颜九、王海樱和他们的手下还背着倭寇的名声,但颜九拗不过王海樱,只得带上几个人跟着一起上岸了。
颜九为了不引起注意,就没带倭人、西洋人和黑人水手上岸,只带了几个华人水手,但他们一上岸,还是引起了注意,这些人皮肤黝黑,身体精壮,腰间还有家伙,而登州府的居民基本都是军户,很多人一眼就看出他们几个有来头。
守城门的士兵自然也不允许他们进城,最后颜九说自己是高丽船上的人,又塞了些银子,士兵这才勉强同意,但提出要搜身,不能带武器进城。颜九没法,只得让大家掏出火铳和短剑,准备让一个水手拿回船去,但士兵还是要对每个进城的人搜身,搜到王海樱时,出麻烦了。王海樱是女扮男装,扮作颜九的小厮,但那些士兵眼光何等毒辣,搜王海樱的士兵趁机揩油,摸上王海樱的胸脯。王海樱本就是火爆脾气的人,在海上也杀过人,哪里肯吃这亏,一脚下去,那兵士捂着肚子就瘫倒了。
士兵们顿时鼓噪起来,拿起刀枪就要拿人,颜九没法,只得招呼水手操起短铳和刀剑,那些士兵被火铳唬住了,他们也是识货的,于是退后不敢轻举妄动。王海樱还气不过,又一脚朝躺在地上的那个士兵的命根踢去,一声凄厉的惨叫,周围的一众男人都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颜九带着众人往码头退去,士兵们自然不肯放他们走,但也不敢近前,他们一面派人去向上面禀报,一面尾随着颜九,最后一直跟到码头,看着颜九他们上了船。士兵们面面相觑,没人敢上船去拿人,因为那艘船是一艘巨大的西洋战船,光是船舷的炮窗就有一二十个,就是水军的大福船都没有这么多的炮。
当王云鹭、李惟俭等人听到禀报赶来时,码头上已经围得人山人海了,甚至水师的战船也出动了。一个军官见王云鹭来了,迎上前跪倒禀报说:“大人,高丽使团中藏匿有倭寇,总兵李大人要求他们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