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两面来风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二百五十三章两面来风

郭嵘和权栗进来与李洸见礼后,就分别跪坐在左右,郭嵘首先说道:“大人,倭寇前锋昨日逼近全州东北要冲熊岭,郑将军那里只有三千余人,兵力恐怕不足,熊岭一失,倭寇就将越过云佛山直扑梨峙,梨峙只有义军把守,若再失,全州城外就再无险要了。”

李洸想了想,并没立即回答郭嵘,转而说道:“今日得忠清道巡察使尹大人通报,公州已失,尹大人率军民退往林川,估计攻打忠清道的倭酋福岛正则所部也会随之南下,如今这两路倭寇大军杀来,如何应对?二位大人可有退敌良策?”

郭嵘和权栗互相看了看,都没出声,房内的三人都陷入了沉思。此时全罗道的高丽军队虽有两万多人,另外还有一万多义军,但并未集中在一起,而是沿着全罗道的东北至东面一线建立了一道连续的防线。其中郑湛所部三千多人在熊岭筑垒,封住锦山到全州的大道;在熊岭南边的梨岘是三千义军在防守,由同福县监黄进和全州义兵首领黄璞率领;梨岘东南的长水郡有李继郑的四千人布防;在长水以南的南原,助防将李由义所部四千人数布阵于南原郡东面的六十岘;另外还有几千人分驻各郡县,主力一万三千余人则猬集在全州,其中六千是权栗的光州军,这是全罗道最能打的部队,权栗从北边回来后,李洸把这支部队调到自己身边,还有就是郭嵘的五千人马和李洸的两千标营。

现在倭寇大军来犯,李洸却不能把前线的部队都集中起来,因为那些部队的对面也有倭军,一旦放弃,当面的倭寇必然也会跟进,那全罗道高丽军的回旋余地就会大大缩小,甚至有可能被倭寇形成包围。如果单是小早川隆景的一支军队来攻打,李洸倒还不怕,然而福岛正则从北面的忠清道压过来,问题就大了,全罗道在北面没有多少部队,只有依靠从忠清道退下来的尹先觉的部队来挡住福岛正则。李洸觉得尹先觉既然能够放弃公州,那肯定也会继续朝南逃跑,但如果派兵去支援尹先觉,那么从锦山过来的小早川隆景又怎么办?

三人沉默了一刻,最后权栗说话了:“大人,如今情势紧要,北面和东面都不能失,任何一面失守,全罗都将沦陷,为今之计也只能分兵增援那两处了,不求破敌,只求凭险挡住倭寇即可,全州这里可只留部分人马,另外征集全州城所有男丁上城协守。倭寇如不能击破前方我军,大军自然不能兵临全州城下,即便分兵绕至全州,也只会是少部先锋,无力攻城。”

李洸听了,又望向郭嵘,郭嵘也说:“权大人所言极是,我军可扼守险要,不与倭寇决战,待倭寇势衰粮尽,自然退兵。”

李洸又思忖了一阵,郭嵘和权栗也不吭声,默默的看着他,最后李洸断然说道:“好,就依二位大人所言,郭大人你率本部和老夫的标营驰援尹大人,务必使他不能再退,否则老夫定要弹劾于他。权大人你率所部增援熊岭,挡住小早川隆景那厮。”

郭嵘和权栗一听,忙说道:“大人,你的标营全走了,谁来守这全州城?”

李洸笑道:“标营大半都是骑兵,守城是荒废了他们,放在这里也不顶事,如果二位大人在前方失利了,这一两千标营能守住全州?倒不如派遣上去,或许还能用得上。全州这里,留五百兵即可,老夫自会让全州府衙征召民壮,只要你们在前方能顶住倭寇,这里自然无虞。”

郭嵘和权栗还要劝说,李洸一挥手,说道:“此事就这样定了,无需再说。对了,还有件事要通报你们,朝廷又派人跨海过来了,几日前就上岸了,不日就会到达全州。”

郭嵘一怔:“钦差?前不久不是才来了钦差吗?怎么又来了。”

李洸叹口气说道:“上次来的钦差,是来训诫本官反攻昌原不战而退的,那时朝廷还不知龙仁之败,这次估计就是为龙仁之事来的,老夫怕是遭弹劾了。唉,上次在昌原,老夫听信了徐元礼这厮的胡言,不战而退,但还在没有损军折将,这次龙仁之败,就难辞其咎了,就看朝廷是否还能容老夫戴罪立功了。不过先给你们打声招呼,这次朝中多半西党上复辟了,我等东党同仁免不了要遭些磨难,估计有些位置要让出来了,其他的不说,那个徐元礼是肯定要被拿下的,老夫也弹劾了他。”

其实李洸不知道,朝廷此时还并未得到龙仁之战的奏报,因为李洸和尹先觉派出的使者是往平壤去的,而高丽朝廷已经向鸭绿江逃去了,使者自然不能及时将龙仁战败的奏折递送到国君手中。而此次来的是定远君李琈、前司宪府掌令尹元康和宦官首领尚膳任福,以及一帮子准备来全罗道任职的西党官员。李洸从上次来的钦差那里就得知朝中大变,西党上台了,估量着会有西党份子来全罗道夺权,但没想到的是这次来的人分量太重,超过他的预想了。

郭嵘又问道:“难不成这回要来许多人?”

“嗯,据说来了很多人,而且来头很大,钦差是宫中的尚膳任福,另外还来了前司宪府掌令尹元康,看来朝中确实是西党当权了,这尹老头也起复了,不知这次顶的是什么头衔。另外,还来了个人,你们暂时不要声张,殿下把王子定远君派来全罗道监军了。”

“什么?”郭嵘和权栗都大吃一惊,高丽王室几百年都没有派王子来高丽南方了,而且王子们都非常金贵,从来也不会涉险跨海泛舟的,看来北边的局势确实是危在旦夕了,同时也说明国君对李洸也不放心了,担心李洸行割据之事,或是与倭寇媾和,就把自己的儿子派过来了。定远君李琈今年只有十二岁,还少不更事,那主事之人一定是老狐狸尹元康,李洸在全罗道一手遮天的日子多半是要到头了,李洸若是倒下,那同为东党的郭嵘和权栗也会有麻烦,想到这里,两人不禁再次沉默起来。

李洸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什么,他有些没把握的问郭嵘:“老夫记得那个晋州保民军的秦川身边有个女子,是他从多大浦救下的,是不是尹元衡的孙女?”

郭嵘也想起来了:“好像是尹元衡的孙女,她的父亲,尹元衡的儿子死在多大浦了,尹家多半以为那女子也死了。”

李洸捻捻胡须,说道:“还有那个定远君,是秦川救的那个贞慎翁主的同母兄弟,有点意思了。”

郭嵘问道:“大人的意思是?”

李洸说道:“老夫对那秦川有再造之恩,谅他也不会忘记,他既救了尹元衡的孙女,又救了贞慎翁主,这笔人情也算是替我全罗道挣下的,老夫这就写信给秦川,让他带着翁主和尹家女子来全州一趟。”

郭嵘和权栗对视一眼,想不到秦川还与那两家有这样的关系,那李洸就很有可能跨过这道坎,两人心中稍稍安定下来。

李洸也是这般认为的,高丽王室和尹元衡再怎么也得偿付这笔人情债,否则以后难以服众,同时他这次也准备豁出全力来守住全罗道,将功补过,从而保住他的位置。他正要吩咐郭嵘和权栗回去准备出兵的事,一个幕僚拿着封信匆匆来到门外,跪下禀报道:“大人,晋州来函了,他们出兵昌原,斩首两百,杀伤两千,夺得粮草军械众多。”

徐元礼一愣,一边让那幕僚将信呈上来,一边问道:“他们拿下昌原了?”

“没有,倭寇援军来了,倭寇还出水军偷袭泗川,也被击退了,斩首一百,焚毁倭寇战船三艘。”

李洸等三人都吃了一惊,晋州什么时候有这么强大的战斗了了?居然能够反攻昌原。

李洸拆了信,是徐元礼写来的,信中说晋州、咸安出动军民两万,大举反攻昌原,围城数日,久攻难下。釜山倭寇又发来援军,大战数次,倭寇援军终不得进一步,后倭寇援军云集,才不得不撤围回师。回师途中,又伏击倭寇追兵,斩获颇多,倭寇遂不敢再追。

李洸看完,又将信与郭嵘看了,郭嵘惊诧的说道:“上次我军从晋州回师时,晋州之兵不满千,其中还有秦川的数百保民军,秦川出兵勤王时,也才不到千余人,这才多久,就能纠集两万人马反攻倭寇了?”

权栗问道:“晋州军伤亡几何?”

“信上没说。”

权栗道:“大人,既然晋州军能够反攻昌原,虽不能攻下昌原,但在倭军面前能够全身而退,已属不易,眼下倭寇大军来犯全罗,大人当立即向晋州求援。”

李洸眼中也有了光彩,正想吩咐幕僚写信,郭嵘却说道:“大人,您刚才不是说徐元礼这次难免撤职吗?如果他知道朝廷要去他的职位,该当如何?”

李洸和权栗都一愣,这倒确实是个问题,现在徐元礼已是手握两万之众的一方大员了,朝廷就想凭一纸命令将其拿下?现在可不是太平年间,而是战乱的世道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