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抢麦大军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二百一十八章抢麦大军

晋州往咸安的大道上,徐元礼骑在一匹温顺的母马上,走在大军中间,他没有乘坐马车,左右都是他的幕僚和将佐,前后则是他的亲兵营,队伍延伸得很远,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看着浩浩荡荡的军队,一股豪情油然而生,上次跟随李洸的大军行走,虽然人更多,但却是在往西边逃,而这次则是在往东边进军。更重要的是,上次他只是李洸军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这次,这支大军则是在他的麾下,听他的号令。

旁边一个幕僚笑着说道:“大人,大军到了咸安,不知那两位金大人看见了,会作何想法,多半会让我们去打昌原吧。”

徐元礼也笑道:“听说金诚一大人一直在逼金时敏出兵,金时敏想方设法不挪窝,他手下那帮衙役和民夫,连枪都拿不稳,还能去攻打倭寇把守的城池?等我们的大军到来,金诚一大人一定会逼我们出兵的。我们当然要去昌原,不过不是去攻打昌原,是去抢麦子的,到时候这老头子一定会气得暴跳如雷的。”

众人都一起笑了起来,现在大家都自信满满,再不是跟着徐大人从金海一路逃跑的狼狈状了,这上万大军,若打昌原,是一定能打下的,只是不愿意招惹倭寇大军而已。捞了粮食回晋州去,把晋州打造成铜墙铁壁,然后大家坐等大明天军打过来,风险又小,到时候大家还都是中兴功臣,何必去与倭寇打死打活呢?(很有后世蒋委员长坐等抗战胜利的风采)至于其它地方,让他们自求多福吧,再说为国奋战也是他们的本份嘛。战乱时期,保住自己的小命才是最要紧的事。

咸安城里,府衙之内,金诚一正在与金时敏商议,他们几天前就得到晋州那边传来的公文了,徐元礼将率领上万人的大军,还有上万的百姓来帮助咸安收割麦子。这可把金诚一气得够呛,上万大军就是来收麦子的?他要有上万大军,早去打昌原和金海了。

金时敏也很不爽,咸安是他的地盘,确实,他没有足够的人来收城外的麦子,咸安的老百姓全跟李洸和徐元礼跑晋州去了,后来虽然他也向晋州发文,说收复了咸安,请晋州方面安排老百姓回来,但那些老百姓就是不回来。他手下就两千来人,还要防备倭寇来袭,自然分不出多少人手去城外收麦子,结果晋州那帮人浩浩荡荡跑来收买麦子了,想必收的麦子,他们自然也会带回晋州去的。

他有个感觉,晋州那帮人把自己当看门狗了,早知道如此,他还不如就呆在固城,让倭寇继续占着咸安,让晋州那帮人紧张去。拿下空城一座的咸安,当了一个朝廷还没有正式任命的郡守,结果粮食和军饷都得自行筹措,但咸安城里又没有百姓,他哪里去找粮饷。粮食还好说,城外大片的麦田都成熟了,他的人虽不敢走远,但把城池周边的麦子收了也足够了,但饷银却只有在固城那边筹措,而固城的士绅和商贾们很多也跑西边去了,官府募不到几个钱,就靠官仓里的积存,又能支撑多久呢?

金诚一也没有办法,除了给金时敏开了张郡守的空头支票,他一文钱、一粒米都拿不出来,于是他就找晋州的徐元礼要,徐元礼象征性的给了两千两银子,就没有下文了。不过徐元礼答应,如果倭寇来攻打咸安,晋州方面肯定出兵,这点金诚一倒是相信,他也知道自己和金时敏在给晋州当门神,晋州自然不会让大门被人攻陷,前不久晋州就出兵宜宁,把倭寇给赶了回去。但金诚一三番五次要求晋州出兵收复昌原,徐元礼都是百般推脱,这次徐元礼率领万人大军过来,金诚一觉得机会来了,必须让徐元礼跟着他去收复昌原,顺利的话,还可以继续攻打金海,乃至釜山,立下不世之功。

“昌原确实只有千余倭寇?大半还是从宜宁败逃回来的?”金诚一问金时敏。

金时敏心道,哪有千人,有五百人都顶天了,当然这不能给金诚一说,说了准保会让自己出兵去攻打昌原,他手下的两千多农夫,能攻下五百倭寇守的昌原吗?他说道:“大人,只多不少,倭寇从宜宁败退后,肯定会向金海、釜山求援,说不定现在已经有援兵过来了。”

当然,这是金时敏在胡诌,探子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发现东边的倭寇派过来援军。

金诚一惋惜道:“本来本官还打算趁着晋州大军到来之前,我们先出动全军去攻打昌原,反正咸安也没必要留人了。”

金时敏心中暗道侥幸,却又听得金诚一说道:“不过我们确实没必要再留在咸安了,这样,等晋州的大军过来,我们就作为先锋,去攻打昌原。”

“大人,我军缺乏弓箭火铳,恐怕难以攻下倭寇把守的城池。”

“这没问题,只要我们开始攻打了,晋州军还能旁观吗?他们有这么多人,还有火枪,那秦川也从北边回来了,他有本事拿下清州,怎么就不能拿下小小的昌原?原来他还只有几百残兵溃卒都能拿下昌原,现在他有万人大军了,倒还拿不下?”

金时敏想道,晋州军有上万人,昌原倭寇不过数百,这仗胜算很大,便同意了:“那下官这就让全军做好准备,只待晋州军一到,我军就向昌原开进。”

“好,你去安排吧,估计今日他们就要到了,等会我们一起去迎接他们,明日不管他们去不去昌原,我们都要出兵。”

“是,大人。”

金时敏出去后,金诚一按按自己的太阳穴,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都怪自己在晋州那阵,太好女色,伤了元气。到了昌原,虽然他身边只有男仆,再无女子,但身体损耗太重,已经很难恢复了,他很担心自己会不久于人世,再不能建功立业的话,自己的一世名声也就难以恢复了。

他清楚的知道徐元礼为什么只想窝在晋州,不愿意攻打倭寇,这次徐元礼的信中也说得很直白,就是来收麦子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不教粮食落入倭寇之手,徐元礼压根就不想去打昌原,生怕把倭寇大军惹来。金诚一生气的想到,如果人人都像徐元礼这般的打算,那这个国家也就完蛋了,倭寇会不慌不忙、一个接一个的吃掉所有高丽的城池,即便以后靠着大明天军复国,那也是仰人鼻息,高丽人的膝盖就永远直不起来了。

因此,他打算带着金时敏的军队去攻打昌原,迫使晋州军跟着参战,等打下了昌原,再去攻打金海,即使以后撞上了倭寇大军,大不了又遭到一次失败而已,高丽的失败还少了吗?而把倭寇大军吸引过来,不仅能减轻其它地方的压力,还可以让北方的大王和朝廷得到一定的缓气之机,以身殉国,不正是为人臣子的本份吗?

不久,就有人来报,说是晋州的大军离城只有十里了,金诚一和金时敏当即率领咸安的官吏和将佐出西门去迎接。

然而当他们来到城外时,惊诧的发现晋州来的并没有什么万人大军,只有区区一两千人马。徐元礼当头骑马过来,见了金诚一,赶紧带着众人老远就下了马,紧走几步过来,对着金诚一行礼道:“下官拜见诏谕使大人,晋州一别,诏谕使大人别来无恙啊。”

金诚一问道:“徐大人,你不是说有万人大军过来吗?”

“哦,教大人知晓,要到咸安之时,大军已带着百姓分赴各乡去收麦去了,这些人马,是用来防备倭寇滋扰的。”徐元礼又向金诚一介绍旁边的一位将佐:“大人,这位就是在宜宁大败倭寇的保民军先锋大将,金永成,他是和秦保民使一起从多大杀出来的。”

“哦,金将军,辛苦了。”金诚一知道金永成,对这个和秦川同属小兵出身的人不怎么感兴趣,其实他对秦川也是不怎么看得上眼的,商贾出身的破落户而已,侥幸逃出来当了个小军头,甘心作为徐元礼的走卒,居然不向他金大人靠拢。

“徐大人,”金诚一对徐元礼也介绍起金时敏来:“这位是咸安郡守金时敏金大人,他原是固城兵马使兼判县使,率军光复咸安,老夫表他为咸安郡守。”

徐元礼心道,还是自封的,没有朝廷正式下文,跟晋州这边没什么两样,现在大家都在封官许愿,至于以后朝廷认不认,管他呢。他笑着说道:“金大人,闻名不如见面,驱逐倭寇,光复咸安,立此大功,朝廷自然会按功论赏,望金大人能再立新功。”

金时敏脸有点臊,咸安只是座空城,被他捡来的,连一首倭寇的斩首都没有,他低头向徐元礼行礼道:“下官立尺寸之功,当不得徐大人谬赞。”

“呵呵,金大人不要过谦,没有金大人夺回咸安,本官在晋州也睡不安稳啊。”徐元礼这句倒是老实话。

几人寒暄一阵,然后一道进了咸安城,城里空空荡荡,除了一些兵士,一个老百姓都没有,沿街的店铺全部大门洞开,里面四散遗落着杂物。金时敏说道:“倭寇走时,将城里洗劫一遍,就连家具、门板都被拿去生火了,好在徐大人当时把百姓全迁移走了,否则难免遭受倭寇祸害。倭寇走时匆忙,没有来得及放火,否则咸安也会如釜山一样成废墟了。”

徐元礼关心的自然不是咸安城,而是城外的麦子,他问道:“倭寇没有放火烧庄稼吧?”

“这倒没有,倭寇人少,根本不敢出城,而且他们占据咸安的时间也短,还来不及干这事。”

“昌原那边,倭寇也没烧麦子吧?”

“昌原的百姓也随着大人去晋州了,倭寇原是想去宜宁掳掠一些百姓来给他们干活收麦子,没想到败给金将军,逃回去后就禁闭城门不敢出来,自然也没有去乡下烧麦子。”

“好,好,不能让这些粮食被倭寇所得,我军把麦子收了,以后即便倭寇大军过来,也得从釜山那边运粮食。”徐元礼心头有底了,这趟没有白来。

金时敏想把金诚一要攻打昌原城的计划告诉徐元礼,却欲言又止,大佬们之间的事,还是让大佬们自己去扯吧,他只管执行命令就行了。

果然,金诚一开口了:“徐大人,这次晋州出动这么多军民,不会只收些麦子就算了吧,昌原倭寇不过千余,晋州、咸安两处大军合一,有一万五千,拿下小小的昌原应该不在话下吧。”

徐元礼一听,戏码来了,不过他来的时候就早有预案,自然知道该怎么忽悠金诚一这个急欲打仗立功的老头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