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菊赋
京华随笔十四章
兰菊赋
古人虽有“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之说,但依笔者来看,此言多了些老年人的狂癫,少了些务实的律己心态。人生如果比作为日出日落,描春的春兰虽然吐艳于春时,但随着时间的更迭,必然让位给迟开的喋霜的秋菊。这属于自然规律步入中老年门坎的人,不但应认清这一铁的规律,还应将这一法轮常转之规,纳入个人的心态循环。
大概是在1989年,北京青年作家刘恒要我为其一部作品写序,我就是以“春兰待谢,秋菊已黄”为题,写下那篇序文的。我常想:如果后一代人不超过前一代人,“秋菊”之冷艳不比“春兰”之浓香,社会将会在“原地踏步”,宇宙飞船将取代不了李清照年代“载不动许多愁”的舴艋小舟。不是吗?!
因而步入“人生之秋”的人,不但不应对后来人百般挑剔以显示自己古埃及金字塔般的不町超越(文坛内大有人在)还应以更多坦荡的胸襟,甘当臻爱“秋菊”的春泥,使其根壮,促其快长;为其开路,为其让路!
记得,远在1956年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工作者创作会议上,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就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活语,勉励过当时的青年作家。50年代的青年作家,现在都已临近或步入老龄(比我们更老的前一辈的作家,已入耄耋之年)将当年周总理的叮咛娴熟于胸,并以此来律己,不仅能完善自己的品格,还能健美个人身心。要知道,文学没有圣殿,没有金字塔没有不可超越的完善,没有不可攀登的珠峰。
青年时代我爱读鲁藜的诗,其中之两句,至今铿锵鸣响于耳:我愿化为一块泥土,让别人把我踩成路。当时我正年轻,是踩路者;此时,我已不再年轻,就必须有让踩路者从自己脊背上踩过去的心理素质——生姜是越老越辣,出土文物是越老越值钱;而文学以及其他领域,大手笔,大才能,必将出自“催前浪”的后浪。
前几天和叶楠、梁晓声、莫言、刘心武、张抗抗等乘飞机去西安,专为签名卖书。这套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90年代小说新作大系中,兄长首推李国文,小弟应属年轻的王朔。在归途的飞机上,国文对我说:“老弟有什么感触?”
“春兰待谢,秋菊绽黄。”
“一代人跨越一代人,是可喜可贺的文学现象。”国文说,“但未必人人都有这种心态……”
我说:同辈人之间的妒忌——可悲,对晚辈人的妒忌町耻!”
“可是有些人就是不知耻。”
“馈赠给那些自认为是文学‘里程碑’的权威,一座纸糊的纪念碑!得让他们失去心理平衡!”
1992.6.14于北京